APP下载

不同类型学校康复治疗学和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2022-01-01王惟钊李荣源谢瑾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治疗学国标课程体系

王惟钊 李荣源 冯 强 谢瑾蕙

([1]广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广西·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200)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康复治疗学和运动康复作为主要的培养康复人才的本科专业,因拥有较久的办学历史和较完善的培养方案,备受相关高校的重视,同时开办这两个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因此该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研究这两个专业的区别,提出专业发展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促进两个专业的健康发展。

1 专业开设现状

截止到2020年,在教育部网站上查找到30所高校同时开设康复治疗学和运动康复专业,其中医学类院校25所,体育类院校4所,综合类院校1所。但至2020年高考录取时,医学院校里的11所中医类院校只有6所进行运动康复专业的招生,说明部分院校已停止该专业的招生。

2 培养目标比较

教育部于2018年1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对高校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基本依据。根据这个要求,康复治疗学培养理念很明确,就是为各类医疗机构和教育部门培养康复人才。而运动康复在培养理念上则更具自身特色,在一般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体现在运动伤害防护和健康指导方面的作用。从同时开设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的院校所公布的培养目标上看,基本上也是根据《国标》精神制定。

3 课程体系比较

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按照《国标》要求,康复治疗学的课程体系需包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康复治疗相关知识,尤其鼓励高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昆明医科大学的康复治疗学在国内率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得到了世界物理治疗师协会和作业治疗师协会的认证。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体系则是按照体育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在专业教育课程中的专业知识体系里最能体现出运动康复的体育属性。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康复与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康复评定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康复外,还要学习体育与运动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运动伤害防护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康复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各高校之间的差异不大。

从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上看,均强调学生需掌握与康复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康复治疗学专业与大多数医学类专业相似,有明确的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在这一版国标中,更突出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而运动康复专业则更体现出拓宽专业口径、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在体育学科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了临床医学和康复模块。

4 培养模式比较

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都是应用型学科,在培养模式方面,《国标》中均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班教学、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继续深造能力。康复治疗学鼓励符合国际惯例的培养模式,按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采2+2培养模式,入校前两年主要进行基础课学习,从第3年开始,学生分流至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方向。昆明医科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已多年采用以上的培养模式。运动康复在专业实习时,重点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创业能力。这点与运动康复的职业准入制度和职称制度息息相关。目前,运动康复可以考取康复治疗师和运动防护师这两种职业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考试属于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体育类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较难获得考试资格;而运动防护师属于体育行业资格,医疗机构极少会设立相关岗位。康复治疗师和运动防护师的职称制度也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各级单位落实实施。

5 课程设置比较

在课程设置方面,文章主要对比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国标》对康复治疗学的专业课程给出了建议和要求,如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包括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等相关课程及知识点;临床医学课程建议包括临床医学导论、临床诊断技术、临床疾病概要;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部分包括康复评定学、运动疗法学等课程,选修课有老化与老年康复、传统康复治疗等相关课程。而运动康复因是新兴前沿的体医融合学科,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除了参照《国标》要求外,更多的是借鉴北京体育大学等老牌且较早开办运动康复专业的体育类院校的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在康复诊疗技术模块的选修课中,按照国际惯例设置了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方向,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有深造需求的学生设置了高等数学、生物学等国外研究生的必修课。在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同时,兼顾培养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康复专业的研究型人才。运动康复的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成,专业基础课跟其他体育学科类课程一致,包括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在《国标》中以“3+X”的形式作出要求,“3”是指康复评定学、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肌肉骨骼康复,“X”课程可从《国标》推荐的课程模块中选择所需的课程。

由此,康复治疗学在每一个模块的课程要求体现出医学和康复基础的重点,而运动康复课程更强调体育学的基础,课程设置有更自由的选择。

6 解决策略

从《国标》要求的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四个方面,已经能很明显地看出两个专业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康复治疗学更多地体现医学属性,运动康复则更多地表现为体育属性。因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两个专业可以更专注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从不同侧面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6.1 传统专业需要发挥院校的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

医学类院校的康复治疗学,尤其是中医药院校,应发挥中西医优势,培育出一批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核心,以中医康复的实践技能为特色的康复治疗人才。这种培养方式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康复治疗专业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该校提出了基于“纯正的西医血统,鲜明的中医烙印”的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本科教学创新培养模式。另外,有学者建议,为适应康复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根据临床常见康复疾病种类将《临床康复学》进行课程分解,分别设置肌骨康复、神经康复、儿童康复、内科康复、产后康复等课程,现代康复知识与传统康复知识比例为4:1。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体现了以现代康复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又充分发挥了中医院校在传统康复教学上的优势。

6.2 康复促进中需要发挥体育运动的独特作用

患者进入到康复阶段后,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不像近视眼患者做的飞秒手术那般立竿见影,而是以月起步的慢慢积累。患者必须耐得住寂寞,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在康复上。这时候专业的康复治疗技术和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信心。同时,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对各体育项目的运动规律和损伤模式更熟悉,在开展运动康复门诊工作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分项目康复、分病种康复。这对竞技体育人群和大众体育人群都有意义。对专业运动员来说,不同运动项目的同部位损伤,康复方式是不一样的。如同样是膝关节损伤,体操运动员多表现为肌腱炎和滑囊炎,而足球运动员多见于韧带和半月板损伤,不同组织的恢复期和重返赛场的评估方式也不一样。对于大众体育人群,运动康复人才可以提供更加科学的运动处方和安全性更高的运动体验。如业余的马拉松跑者,经常只注重有氧耐力的练习,认为只要训练每次跑步的时间足够久、距离足够长就能提高马拉松的成绩。而大量的研究表明,马拉松的训练不仅需要训练心肺耐力,力量训练和柔韧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综合性的科学训练可以预防关节的损耗,还能提高跑步的成绩。

猜你喜欢

治疗学国标课程体系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中小学塑胶跑道“新国标”立项公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