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育实现的路径探究
——以游戏教学为例
2022-01-01杨丽芳
杨丽芳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0 引言
2020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针对学前儿童的美育培养,《意见》指出,学前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应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以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为课程目标。
已有研究发现,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在儿童培养良好思想素质、情感能力和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也有积极意义。在游戏中教学,还能了解儿童的游戏兴趣,有利于在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中提高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游戏是丰富幼儿情感、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较少研究者关注游戏教学的儿童美育功能。实际上,游戏教学“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特点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美育目的是切合的。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学前儿童的教育教学中,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征的体现。游戏是儿童与世界打交道的最佳方式,游戏的心态是超功利的,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快乐学习。美育作为“纯洁儿童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通过游戏教学这一媒介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与价值。
1 游戏教学及其类型
游戏教学,是一种将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的具有综合性质的育人活动,能有效地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同时,游戏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儿童的积极性、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儿童在游戏中,是发挥主体性,自主学习的过程,学到的知识是更加深刻。游戏教学还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是自己摸索、自主创造的过程,在大胆想象中实现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游戏教学法大致可分为操练游戏法、激趣游戏法、合作性游戏、拓展性游戏以及综合性游戏。不同类型的游戏形式,其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是有区别的,如在操练游戏中,主要是让儿童对游戏的客体进行反复操练,从而提高儿童的机能和思维的灵活度。在合作性游戏中,是让儿童以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形式集体地完成游戏任务,培养儿童集体精神和竞争精神。拓展性游戏具有“温故知新”的特点,是巩固儿童已有知识、激发新思考的通过游戏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教学,需要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充分了解不同类型游戏法的功能和实施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
2 美育与儿童美育
2.1 美育
美育,通俗地说,就是美感教育,是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美育是与艺术密切相关。“美育”首先由席勒在《美育书简》提出。在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中,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把美育作为实现德育功能的辅助手段,即“美能辅德”。到了现代,则形成了美育的系统整合观,认为“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可以看出,美育的终极目的仍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美育与其他四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2 儿童美育
著名教育家、艺术家丰子恺将儿童和美育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概念“儿童美育”。丰子恺的儿童美育体系包含了三个核心理念:培育“同情心”、呵护“童心”以及涵养“艺术心”。丰子恺还指出,对儿童实施美育,应该通过对其身体、精神、心灵三部分进行培养,从而造就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精神高尚的人。陈采煌则认为幼儿美育是利用美的事物,通过组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审美活动,培育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
3 游戏教学中儿童美育功能实现的路径分析
3.1 学前儿童在趣味性游戏中感受美
儿童的成长是离不开游戏的,无论是简单的随手涂鸦,还是集体性地捉迷藏,都不是毫无意义的举动。游戏是显示人类本真、趋向真理、创造趣味、指向意义的过程,是一种融知、情、意为一体的生命形式,是一种寻求意义、赋予意义的艺术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格与魅力,能够锻炼儿童的心性与情操,在游戏中收获成长的乐趣。趣味性教学不仅仅具有极高的趣味性,还具有积极的教育功能。在趣味性教学中,儿童能够在心灵上感受美,从而实现情感的陶冶。最好的途径是借助音乐和舞蹈开展趣味性游戏教学。音乐方面,通过学习《春天在哪里》、《小燕子》、《拔萝卜》等儿歌,儿童通过聆听动人的旋律,提升乐感,丰富想象力。舞蹈是学前儿童感知形态美的最佳方式。学前儿童的舞蹈是形象生活的,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如《小红象》、《小黄鸭》、《学猫叫》等舞蹈都是通过儿童模仿动物的动作、进行角色扮演来锻炼肢体动作、提高肢体的灵活度,让儿童能够感受到动物和人类的形态美。在音乐中舞蹈是趣味性游戏的最佳方式,音乐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培养儿童的乐感,欣赏音律美的能力;舞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儿童的课堂参与度,让儿童在模仿中“手足舞蹈”,感受形态美。
3.2 学前儿童在合作性游戏中欣赏美
合作性游戏是指由两个及以上的儿童组成的、围绕某一游戏主题进行讨论、协商、沟通与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习得知识、获得乐趣的活动。合作性游戏通常以角色扮演和作品展示为主。在这里,作品展示的不是由某一个儿童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是集体的劳动成果。如:可以组织儿童组成几个小组,开展“玩泥沙、堆城堡”的竞赛游戏。比较那一组能最快搭出一座最高最壮观的泥沙城堡出来,当然,作品的搭建不仅限于城堡。在与组员合作搭建城堡的过程中,儿童会进行内部分工,就搭建何种类型的城堡进行讨论。儿童在动手搭建城堡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感知觉获得信息,在活动中幼儿能运用直观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进行操作、探索;感知、体验并接受知识内容,发现知识现象,初步发现规律、运用知识、迁移知识。通过此种“以戏激学”、“以戏促学”的合作游戏,技能树立儿童的社会合作知觉,还能通过对合作完成的“作品”的制作中欣赏到大自然与人类艺术品的美。
3.3 学前儿童在操练性游戏中创造美
操练性游戏能有效培养儿童手脑并用的能力。在操练的过程中,儿童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反复思考、反复动手,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游戏是一座能沟通成人与儿童心灵世界的桥梁。儿童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反复思考,反复动手,创造美的过程。自主搭建积木作品可以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由发挥,用这些小小的积木块进行搭建模型时无须用胶水,螺丝钉,或其他的特殊的工具,只需用手就可以。儿童可以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地拆、搭、碰、撞积木,积木的特殊材质让积木拥有了超强的抗破坏性。积木的设计合理,具有连通性,利用“互锁结构”原理,搭建出的积木块非常牢固,不易损坏作品的完整性。如何让乐高实现它的模块性,不仅仅是把一块积木搭到另一块上,还需要一定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将自己的脑海中的所思所想一步一步外化出来,得以实体化,这最终搭建的作品是他们个性、独特性以及创造性的生动体现。例如儿童在利用积木搭建游行花车时,先呈现的是车的形态,可能是四个轮子的,也有可能是六个、八个轮子的,轮子的形状也不一样,都是他们自主选择的,有一层的、两层的;有的像火车、有的是客车。总之,所搭建的花车形态各异。在对花车进行装饰的过程中,儿童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装饰,在步步装饰和修改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儿童在创造美的过程,他会对满意的部分进行保留,不满意的部分继续装饰。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你会发现,每个儿童最终所搭建的作品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美,而是各有特色,是他们心灵世界的体现,是他们对未知世界想象的呈现方式。儿童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是永无止境的。
4 结论与建议
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的美感教育,游戏教学将游戏、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游戏作为一种能动的、自主性的活动,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是儿童健康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是儿童阶段灯塔般的存在,不让儿童游戏,如同剥夺了儿童体验快乐的权利。在游戏中,儿童不仅仅能获得知识,习得技能,实现情感与道德的提升,锻炼其品格与心性,更能在与其他儿童合作中促进其社会性发展,通过认同游戏的规则去体验社会的规则,在自主动手中实现个性发展。然而,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还在发展之中,他们需要丰富的游戏活动作为刺激,仅仅是一种单调的娱乐活动是无法实现幼儿教育的目的的,而游戏的组织则成为教师的责任。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游戏,实现儿童知情意性、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需指出,成人只是游戏的规划者与组织者,是游戏教学的主导者,而儿童才是游戏真正的活动主体,教师应该为儿童的自由游戏、自由活动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同时应站在孩童的视角去欣赏、去赞美,通过赏识教育,让儿童从小就在赏识中树立自信,快乐成长。
总之,游戏作为一种能激发儿童积极性和兴趣的活动,作为一种能实现儿童美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适宜的游戏活动,创新游戏形式,尊重儿童主体,让儿童在“做中学”感受美、在“玩中学”欣赏美,在“乐中学”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