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现实样态与发展路径

2022-01-01宋明月宋鸾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深度思政

黄 胜 宋明月 宋鸾姣

(湖南工商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5)

1 研究背景

自互联网发展以来,信息技术不仅广泛运用于传统行业领域,亦革新了高校教育教学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7年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再次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由此可见,推动两者融合已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高校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构与优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探索新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虽初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简单的叠加或粗糙的运用于“课程思政”教学中,这并不利于两者高层次系统性地有机融合;再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融合,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因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式教学方法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等等,这并不利于教学理念和实践的革新,进而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因此,立足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实样态,探索其深度融合未来发展旨要,通过新路径新方法,实现“技”与“道”的多重耦合,更好地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和时代命题。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实样态及问题诊断

本研究共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56份,回收问卷432份,问卷回收率为74.7%。剔除18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数为414份,有效回收率为90.7%。此次问卷内容主要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等几个维度展开调研。其目的在于通过调研,更清楚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实样态及问题诊断。

2.1 教学理念逐渐得以转变,由之前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现在学生的以“学”为主,但由于唯技术化倾向严重,对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思考不够

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两者深度融合后的教学理念有所改变,传统课堂更多的凸显了教师的“教”为主导,有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感觉。而如今课程思政教育“慕课”的出现不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而是传道者和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的服务者。相反,在信息时代,学生成了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主角。但由于唯技术化倾向严重,对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思考不够,对价值引领,全程育人不够。调查中持以上观点者为368人,约占89%。

2.2 教学方法逐渐得以转变,由之前线下课堂为主转变为现在的线上课堂为主,但线上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仍亟待加强

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过去线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课堂主要多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课堂效果和学生感受容易被忽视。“慕课”的出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交流的平台,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但调查研究表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较传统课堂上虽有所改善,但是还远远不够;也有少部分调查者认为有些老师采取完全“放养”式教学,仅让学生自己观看慕课,鲜有交流与讨论。

2.3 教学内容逐渐得以转变,由之前单一的教材为主转变为教学资源共享为主,但亟待优质教育资源的研发与探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线上教学资源更为丰富。也正因为如此,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性,无法分辨优质资源。教学内容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传递的主要信息,直接关乎受教育者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过去教师的教主要围绕着一本或是陈旧、一年又一年不断重复的教材,而如今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慕课自主选取一些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随着慕课时代的来临,教学资源共享已然成为了最大了优势。但有些学生认为优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有所缺乏或是自身的原因无法辨别,而且专业课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没有效发挥。

2.4 教学环境逐渐得以转变,突破传统物理课堂为开放课堂,但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构建亟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一致认为教学环境较于之前有所突破。以往以物理课堂即教室教学为主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通常以教材、师生和教室等构成的教学主客体展开的教学。在该物理课堂中,师生关系更多的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双方关系不够融洽。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慕课”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学习环境,相对平静的心理环境(即学生自己线上学习,避免了教师机械的教)亦形成,但是双方和谐的心理环境仍然缺乏,师生双方缺乏互动与交流仍然存在,并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

2.5 教学评价逐渐得以转变,破“一唯”为“多唯”,但育人育德过程及效果评价比重应有所加强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其教学评价亦有所改善。过去主要以学生评教为主,而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单纯对教师的喜爱度,亦或是为了考试容易过关等。调查中将近36%的学生认为在评教中习惯性的会给予老师好评,并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如今教学评价除了学生评教之外,还有督导及同行参评,但是更多的表现在抽查听课,作业检查等,而对于教育过程的育人育德过程及效果评价标准不突出,应将评价体系的重心落在“立德树人”上。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路径

3.1 催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明确其目标,催生其新理念是前提。通过既定的目标转变已有的教学理念为主体化教学理念,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教育教学载体的价值,形成“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新范式,而不能仅仅套用传统课堂体系。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体现课程思政中的价值教育内容的传播,进而实现价值引导转化。同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其知识底蕴与教学素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和现代化教学能力。前期研究表明,部分教师缺乏融合意识与系统信息技术理论,仅能简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却缺乏灵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缺乏真正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资源整合技能。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现代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融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技能,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3.3 营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教学环境作为教学氛围及学生参与度的表征,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环境的优与劣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表现为多元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导致教学难度增加。因此,高校需要有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和营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督促师生共创和谐的心理环境,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3.4 创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评价指标,应该将教学设计和育人价值引领作为评价的首要指标。另外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教师教学生态环境的营造等亦是被评价的重要指标,且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显性课程思政与隐性思政教育无缝链接,并纳入到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当中,以建构教学与育人共同体。

4 结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程育人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我国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实样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前提,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师素质是关键,营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是保障,创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手段。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深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