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类别工科研究生培养研究
2022-01-01张淑琴任大军张晓晴
张淑琴 赵 畅 肖 倩 夏 璐 任大军 张晓晴
([1]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1;[2]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81)
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年随着研究生人数的扩大,就业优势逐渐下降,工科研究生甚至出现了就业率与学历层次的倒挂现象,在新时期下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关于研究生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由多个部门共同颁布的文件:《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强调,要牢记一个重要理念,即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内涵,更加着重于继承与创新、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因此迫切需求大量理论知识扎实,且兼具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我国于2018年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了调整,资源与环境包括于8个专业学位类别当中。就本校资源与环境类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并依据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对于研究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以及上述意见内容的要求,本课题组在充分考虑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并与本校资源与环境研究生的特点相结合,发展出“立足冶金、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规划和设计构建了多版块、多学科交叉互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兼具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培养体系,对工程类研究生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培养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2017年11月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工程类的本科生必须具备工程知识、使用现代化工具、自主研究等十余项能力,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这些新要求是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起点。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着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导,而忽视了实践内容的重要性,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大部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相似、差异小,甚至缺乏内容更新等问题。提升工科研究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有竞争力的研究生专业职业培养体系,该体系的构建:(1)有助于探索培养工科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各项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新工科建设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高研究生工程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明确的时代适应性;(3)将有助于优化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具有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等实际意义。
2 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探讨
2.1 培养方案的全面优化
研究生的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与否与研究生课程教学与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理论课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石。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或选修课程通常是在为进一步扩展学生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创新性”,而且需要具备更多的“实用性”,它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本专业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将课堂与科学前沿动态、国际成果等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即可了解国际最新发展形势及研究热点、方向等,为学生调整研究方向提供更多的依据。
在新工科背景下,课题组提出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有助于研究生全方位发展的课程,转变目前的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及方法,持续完善传统教学体系的设计理念和方案。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根据反馈的情况适时调整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和全面选择的“机动”课程,并与本专业具体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如将就业形势作为一门课程,让在校的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增大研讨课时在教学内容中的占比;如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高工来校分享经验,为研究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前沿信息。
在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中,理论不能是瞎想空想,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在此过程中,增设部分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选修课程,进一步增强理论基础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设置多位教师担任课程教学方面的指导,淡化教材而博采众长的教学内容编排,将切实有效地调动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兴趣,从而大幅度地扩展学生专业综合知识面。开设一门以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就业形势为重点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提前知晓当前各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保证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尽早适应。
2.2 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
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经历了从借鉴国外经验到进行本土化探索的过程。目前广泛采用的教育方式为教学科研,研究生的培养通常包括入学申请及考核、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科学研究及撰写论文、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等过程。研究生课程包括于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即使是专业领域不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也具有同样的标准化措施,老师与学生实际是在教授和指导上的主被动关系。为适应新工科考核要求,课题组在传统的“导师负责制”基础上,试行研究生培养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主,重点关注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跨界交叉融合。
研究生教育模式上导师在其中发挥着主要的辅导作用,具体工作包括引导学生学习与科研计划的制定,统筹规划学生的课业学习、研讨会设计、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培养事宜。课题组的教学考核注重综合性项目训练,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进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施行,同时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融入教学环节,注重文化熏陶,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通过科学研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及其团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自入学起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选择主攻方向,研究可能的课题,拟定初步方案,根据方案做实验,方案的调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等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导师及团队的引领。课题组的科研训练着力于面向产业与行业企业急需建设的问题为切入点,促进学科交叉互融,推动理工联合、工工交叉,侧重培养产业敏感度,训练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组织能力。同时在研究生培养进程中,注重与时俱进,顺应形势根据实际及时更新观念与制度,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如发展与对口企业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着重于实践的培养模式;因势利导,满足社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课题组以人才优势,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相应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相匹配,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开展个性化训练内容的动态监测,以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
3 培养保障体系的有效强化
3.1 强化教学效果考核
可以尝试采取形式丰富的授课方式,并以专业前沿科技成果以及学术理论作为引导,使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都有充分的参与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改变以往过于重视教材的情况,采取集百家之长的能力训练,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度,结合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学分制下弹性化的学习安排,对研究生所修课程进行的检查性“考核”。
3.2 强化学术沟通与研讨
研究生应当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并自主设计其主题及内容,定期开展师生、科研单位、企业三方参与的科研活动,提供互动交流研究平台,激励研究生广泛参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确保其学术见解和思维方式不与社会脱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与工作能力。
3.3 强化培养条件保障
学院积极主动地设立培养基地并搭建学习平台及科研平台,包括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教学示范中心等,全面提供研究基础性条件。在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支持上,比如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团队的成立以及创新基金的评选等,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科研实效。同时,主办或承办相关国内外学术会议,有效支持和保障沟通交流机会,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调动学生的学术思想。
3.4 强化双创培养保障
研究与实践是积极提高工科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手段与方法,如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互动型学习示范课”和创新教育实践类课堂活动头脑风暴,来融合专业职业教育和创新实践;如在科研实践中渗透创新意识,或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在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取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有疑惑也可以直接咨询。最后,学院形成自上而下的内部管理体制,同时接受外部的监督与评价,保障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全面实施。
4 小结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往往代表着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水平,经高校培养的研究生能否尽快适应社会、尽心服务社会、尽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是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应完善教育体系,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最终目的,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服务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