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助力新时期医学人文教育

2022-01-01李晓宇吕家俊张鑫峰黄振宇孙宏亮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人文

李晓宇 吕家俊 张鑫峰 黄振宇 孙宏亮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大连 116044;[2]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辽宁·大连 116044)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再一次强调了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对于医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需特别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探索其有效路径极为关键。

1 新时期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在生物医学模式不能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的情况下,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出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考察人类疾病时,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物性因素,也要重视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综合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科学高速发展,文化水平却未能与之并进,在医学领域的体现便是对医学技术的推崇远超对人文的追求,部分医生只关注医疗科技是否能将病人躯体上的病灶消除,而忽略了人文关怀对病人心灵上的抚慰,使得整个诊治过程过于机械与冰冷,医患双方的关系也显得对立。但医生与病人之间并非简单的契约关系,应认识到两者是紧密结合的命运共同体,医患间应相互理解、认同、信任,共情而共鸣。医生主观上对待病人的态度、语言语气等被患者感受到的行为方式,也是影响病人健康状况的因素之一。对现代医学生来说,提升人文素养,加强医学人文课程学习十分必要。

2 新时期医学人文教育引入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出于参与主体的自主选择,并具有社会正效应。

从美德论角度看,志愿服务具有自律性,在该活动中医学生需自觉自愿地为他人服务,发扬奉献美德,滋养其德性,完善其人格境界。这与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相似,都强调个人自律和自我控制,无论处于什么情况,医者都要自觉履行医学道德义务,全心全意帮助服务病人。

从后果论角度看,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受助者确实得到了帮助并感到了快乐和幸福,强调了该行为的效用,倡导尊重人性、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人的主体性。志愿服务能弥补医学人文理论教育的实践缺陷,讲求将人文落到实处而非空谈道德和义务,有效防止了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从道义论角度看,参加志愿服务为社会道义所提倡,强调利他动机,主张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生肩负着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的责任和担当,这是医学人文教育需对焦的时代要求。

志愿服务内在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性都与人文教育的理念相契合,“关爱人”是其共有的文化基础,“主体性”是其共有的思想基础,“群体性”是其共有的实践基础,尤其适合作为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支持。

3 志愿服务参与对医学生的影响

3.1 丰富医学生人文内涵,完善个体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志愿服务重点关注被服务者的利益,其核心是利他。真正意义上的医者应站在患者角度,在关注疾病的同时深入了解患者的情绪、情感、体验及感受,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以患者为中心,其本质也是利他。利他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在利己上的利他,一种是纯粹的利他,志愿服务和医疗活动的至高境界均为追求单纯无私的利他。志愿服务一方面激发道德人格中的奉献精神和德性的核心要求——友爱互助,推动社会与个人进步等德性的实现结果,另一方面有助于发挥环境对人文内涵培养的熏陶作用,为医学生完善道德人格构建良好平台。

3.2 投身于社会实践,锻炼实践能力和提升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能使医学生体验实际的医疗卫生活动或在社会公益项目中探索自身青春理想的追求,为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效渠道。首先,志愿服务作为医学生课堂教育的延伸,能让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各种理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其次,志愿服务能促进医学生解放思想,在情况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发散思维,从多维度、多角度发现并思考现存的社会医疗问题。最后,志愿服务促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联,培育了宽容精神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意识,有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使其意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3.3 加强医学生沟通交际能力,为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患交流奠定发展基础

当前我国部分医生交流沟通能力欠佳,极易造成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一些专业知识很难向患者阐述,加之“三长一短”(挂号、候诊、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等问题易导致患者因心理因素而产生偏见,不能积极配合诊疗,影响医患关系和患者自身的康复进程。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医生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换位思考,使用合适的交流方式,促进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模式的形成。各种志愿服务作为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引导医学生敢于沟通、善于沟通,在沟通中产生理解,在理解中产生信任,为被帮助者提供准确个体化服务,为未来的医患交流奠定基础。

3.4 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职业价值观的本源,对提高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至关重要,医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医学生以爱国为根本信念,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将个人奉献融入人民福祉,增强思想政治素质;以敬业为基本要求,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提升专业文化素质;以诚信为品德规范、友善为行动保障,切实关怀帮助他人,促进道德素质发展。志愿服务增强了医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达到情感认同与行为转化,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承者。

4 新时期志愿服务与医学人文教育的交融路径

4.1 深化人文内核滋养,赋能人文志愿温度

志愿服务若要真正被赋予“人文”内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其人文内核。志愿服务作为一项主观实践活动,参与者的个体认知水平与其人文收获密切相关。然而在实际教育中,缺乏对医学生有效的人文教育引导,同时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往往处于匮乏的境地,使得志愿服务常常浮于形式。医学生大多关注志愿服务的“实践过程”,背后缺少深层次的人文思考。部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谋求评奖评优等自身利益,使得本应讲究“利他”的志愿服务带上了功利性的烙印。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往往从志愿服务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关注志愿服务给参与者本身所带来的效益,扭曲了以被服务对象需要为导向的初衷。

若需改变这一现状,则必须重视志愿服务深层次的人文含义,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给予适当的人文指引。医学生已具有相对成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接受新的道德准则与规范中存在认知选择与整合,只有让医学生真正接受并整合利他观念才能渗透人文教育生命力。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前,要正本清源志愿服务的目的。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利他,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人,是在对他人有益的基础上再谈自我能力的提升。在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中,要将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要认真归纳总结个体收获,进行交流分享,升华人文认知。真正的人文教育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产生自我体会,进而形成道德认同。医学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自觉思考,树立仁爱奉献的职业观,提升人文素养,真正赋予人文志愿温度。

4.2 营造利他奉献氛围,提升人文志愿格度

志愿服务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契合点源自其“利他”中心,这也是其医学道德社会化的基础。医师应追求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医学人文教育需始于“人”、止于“人”而至于“人”,即从对“人”的认知出发,落脚于“人”的需求,培育真正具有人文情怀的“人”,做到一切以“人”为中心。人文志愿真正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内涵,在于医学生着眼于对人的思考,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在于医学生愿意为他人奉献,树立利他的职业观;在于医学生投身于人文实践,在实践中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此从个体觉醒推及至群体合力,形成奉献向善的社会风尚。

5 结语

人文志愿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上升到“人”的高度,在建立道德认同的前提上营造良好利他奉献氛围,通过模仿学习机制促进其社会化,实现从“人”到“人人”的转变。医学院校可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志愿活动,有序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社区实践等志愿活动,定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艾滋病预防、传染病预防等宣教活动,宣传志愿服务事迹,推出良好的学习榜样,打造志愿服务特色育人径路等方式,在校园乃至社会构建良好利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医学生加入志愿服务行列,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新道路,完善推广人文志愿教育模式,助力新时期高素质、高水平医学人才培育。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志愿人文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