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实效性探微
2022-01-01汪先群
汪先群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 重庆 400026)
时下,我们常听到一些老师在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学生的语文能力越来越低下,听不懂道不明,不知怎么说,更不知怎么写,教师越来越茫然,教学手段越来越枯竭,让具有母语优势的学科徒为空壳,越来越多的中职语文教师陷于尴尬处境,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羞于启齿。
1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举步维艰
1.1 “三化教学”挑战着师生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同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教职成子2000年1号文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传承文化又创造文化。基于上述中职培养目标,语文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和文字的传授,它必须姓“职”,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具有“三化”:综合化、专业化、实践化。“综合化”是指中职语文教学要注意与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培训及后续教育课程的沟通与衔接,“专业化”,指中职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要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践化”,是指中职语文教学应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综合素养。语文学科在各类学科中本是母语,融入中职教学,无形中烙上“三化”,其特色自然被彰显,对师生要求更高。中职校语文教师大多从事基础性教育,在专业和实践方面涉足相对少些,让教师在短时间内适应“三化”要求,这无疑加重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负担。
1.2 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1.2.1 学生素质普遍底下——“就低不就高”教学模式普遍
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职业教育,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公平、维护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走上持续快速发展轨道。量扩大了,但质却未同步提升。大多数中职学生,文化素质较差,接受新知识能力不强。因而多数中职语文课,存在初中文化补习与高中新知识学习并存的局面,教学活动无法按大纲计划有序进行。教学中尽可能降低教学要求,照顾大多数低差生,“就低不就高”教学模式成为常态。
1.2.2 课时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中职学校文化课时较少,很大程度上阻碍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三大模块加起来总课时只有216课时(2020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而大多数中职学校每周语文课时只有2—4课时,老师授课蜻蜓点水,学生囫囵吞枣,教学计划和目标自然“水中月,镜中花”,语文素养提升心有余力不足。
1.2.3 “教教材”“教材教”——纠结不清
在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墨守成规现象普遍。片面强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枯燥的技术训练,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进一步滋长学生厌学情绪。“教材”是工具,也是道具,教师教教材?教材教学生?教材被有意无意模糊化。
1.2.4 “豆芽学科”——劣势状态明显
“普通学校看高考,中职学校看技能”,技能大赛成为中职学校竞技大舞台,纷纷亮剑。“技能”“市场”“就业”“需求”等相关时尚词语随之而来,专业及技能学科日益重视,语文等文化学科被冠以“豆芽学科”。“杀猪焉用屠龙刀?”学生学好专业课,掌握一定技术是育人法宝,文化课一边去,是很多人的共识。语文,些许认得几个字,学那么多干嘛?大不了说能“出口成章”,写能“洋洋洒洒”!如此一来,语文课堂,教师固守教案,照本宣科;学生生吞活剥,草草了事。
1.2.5 信息化冲击——语文课堂处于尴尬境地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交流越来越直接化,网络,通讯,成为人们理想的交流工具。同时,网络文学、电子图书等逐渐成为当今中职学生的时尚读物,也冲击着语文课堂。课上,纵然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我行我素,“手机管理”,老大难!打游戏,看视频,玩抖音,刷直播,层出不穷。国家目前未出台手机管理相应法律文件,学生胆大妄为。语文课成为学生消遣、娱乐的天堂。如果教师干涉制止,部分学生可能立马收兵,部分学生可能反戈一击:我看网络小说是为了增强阅读能力,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发短信,是为提高我的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我有错吗?我上课没睡觉,已经很尊重你了!听了这样的托词,语文教师真是啼笑皆非!
2 正视现状,探寻出路,还中职语文课堂真实生命
2.1 以“三化教学”为核心,全力推进语文学习进程
在中职学校,综合化、专业化、实践化,这“三化教学”是所有基础学科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别与普通教育的显著标志,语文学科理当践行。在教学中,不忽略语文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学科性质,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丰富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学习的是必须的语文基础知识,注重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健身、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得到相应提升。
2.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2.2.1 教学目标应适时适度,高低结合有致
针对学生素质普遍偏低这现状,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达成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空间,都能品尝到前进的快乐,这是我们中职教育者着力解决事宜。充分尊重、理解学生,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将整体设计和弹性选择结合,力求使教学内容在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上,构成合理可行的体系,建立一种以“注重实践”“讲究方法”“能级递进”“自学辅导”为基本特征的模式,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2.2 挖掘弹性时间,拓宽语文学科外延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了其课时分配不得不向专业学科倾斜,无可厚非。针对语文学科课时不足,我们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拓宽学习空间,变有限为无限:课余看看书、听听戏、练练笔、说说词都是可以的,将语文实践化,大语文,真语文,以接地气方式呈现。
2.2.3 因材施教,敢于向教材质疑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写道:对于在小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我们都应该问一问,它对于成年人的生活有价值吗?也可以说,孩提时代所掌握的这些东西是否有利于成长为更好的成年人?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倾向,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确定需要持久理解的内容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4 教学设计应强调情境性,重知识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因为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不同,而对课文乃至字、句、段的理解产生差异。在教学中,从尊重学生体验出发,允许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鼓励合作、探究、讨论,让思想碰击,智慧闪光。
2.2.5 教学效果重在应用性,充分调动“眼、耳、口、手”
学习语文,是为了运用语文能力。注重语文知识的运用,是“理解”的最好证明。课堂教学由以范文讲读为主转向言语实践为主,注重模拟现实言语环境情景教学,进行不同规模、内容的演讲,辩论,座谈,讨论,朗诵,佳作推荐等活动。鼓励学生出板报,办手抄报,制作贺卡。
2.2.6 教学形式上要敢于推陈出新
中职语文因为没有高考指挥棒、没有升学压力的敦促,相对来说,语文课堂要轻松些。语文老师多尝试诵读法教学法、鉴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将“教”“学”“做”“评”有机结合运用,全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2.7 教学核心应注重人文素养培养,塑造健全人格
我国教育界权威杨叔子院士曾有过一个精辟深刻的观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科技,会一打就倒;而如果没有高素质,会不打自倒。这个观点说明:拥有高素质远比拥有高科技重要。在我国,人们的高素质从哪里来?毫无疑问,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而语文学科便责无旁贷地成为此艰巨任务的主力军。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人文精神教育是语文科必不可少的任务。“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美好的信心。”(陈思和《语文教育是“人”的培养》,载《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7期)教育特别是人文性极为丰富的语文教育,必须担负起对学生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让人文主义精神在教育中得以实现。
中职教育不等于普通教育,它担当着直接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任,因此,对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塑造甚为重要。唯如此,当他们步入社会时,方能顺利服务国家和人民。当然,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使命也就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