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高职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2-01-01陆开乐
陆开乐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职业教育院校的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更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明确了前进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大学治理现代化和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以下简称“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如何进一步审视和探讨内部治理、推进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亟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和时代挑战。
1 高职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
(1)宏观层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全方位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高职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高职学校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2)中观层面—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当前高职学校内部权力界定不清、学校与院系主体地位错位、师生员工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高职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恰恰是能够解决上述现实问题,也是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3)微观层面—推进“双高”建设的重要保障。提高学校治理水平是国家和地方“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各高职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改革基础。高职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则是各高职学校内部平衡各相关主体的利益与诉求,推进学院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
2 高水平高职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问题分析
高水平高职学校基本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但在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还存在若干共性问题。
(1)党政权力界定不清[2]。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理顺党政内部职权。但高职学校的党委、行政两套管理体系在管理各项事务时,职权界限还无法分得很清楚,有时会出现任务重叠、多头决策现象,学校的工作推进、治理效能受到制约。
(2)治理主体相对单一。受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多数高职学校仍处于高度行政化管理,名义上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民主权等多种权力并存,权力对应的实施主体也不一致,实际上内部权力基本集中于校级主要领导和重要综合职能部门,集决策、计划、考核、监督、评价职能于一身,既当运动员,也当裁判员,还是监督员,直接剥夺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3]。本应是学校内部管理主体的二级院系,无法掌握内部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自主管理的权限十分有限,基本处于从属地位。
(3)法治能力有所欠缺。法治能力是评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指标[4],贯穿于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全过程。如广西在2019年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中,仅有5所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被认定为依法治校示范校,2所被认定为依法治校达标校,表明高水平高职学校依法治校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法治思维为基础、运用法治方式认识、处理、决策相关事务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4)多元育人力度不足。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方能办好高水平有特色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在推进多方协同育人方面力度不够大、程度不够深,主要体现在:群团组织参与民主管理、监督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师生员工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决策权发挥不够充分;学院理事会(董事会)咨询、协商、审议和监督职能尚未完全履行到位;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人才培养程度不深,产教融合度不够高等方面。
3 高水平高职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路径
高职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内部治理体系为依托,借助制度、机制、政策、技术等因素,促进多元治理能力保持协调进步、务实高效的一种趋向与动态过程。在大学治理现代化和“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通过“五个建设”思路,创新“五治融合”解决范式,提升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1 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核心,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提升内部治理凝聚力
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好高职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院级党委“头雁领航”、基层组织“群雁齐飞”,形成多方“聚合联动”格局,为增强办学实力与办学特色,推进高职学校“双高”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与组织保障,为推进高职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根基。
3.2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增强内部治理定力
(1)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围绕加快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全方位开展制度“废改立留”工作,围绕学院章程,整合形成系统性强、内容规范、运作高效,具有高职学校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2)推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分明、以院系部为主的两级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院系的管理自主权。高职学校根据院系的规划和发展情况进行资源配置,由院系自主调配资源。将一直由学校行政部门决定的人事、财务、资产、人才培养等审批权逐步下放,使二级院系在经费投入、人事聘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获得充分的自主权。
(3)落实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高职学校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制订并落实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加大院系二级目标管理力度。完善人事调配制度,科学制定岗位聘用工作方案,实施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岗位聘用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推行以业绩贡献为基础、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制度。
(4)完善内部质量诊改运行机制。建立智能化运行质量管理与诊改平台,不断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质量保证与诊改体系,抓好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和影响办学水平和竞争力提高的重点指标的监测、预警、自诊、纠偏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治理能力。
3.3 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发挥“共治”育人作用,激活内部治理内生力
高水平高职学校必须尽快打破自我内部决策的传统模式,构建起多方参与的内部治理运行机制。
(1)完善“三会”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理事会(董事会)各项议事规则及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模式,创新合作形式,促进理事会(董事会)更加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善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职权的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学术权力运行。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明确委员会在教学方面的咨询、审议和指导权责。
(2)多方协同育人。引进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行业企业人才兼职任教。行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将职业标准和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立大师工作室,创新课题研究、技能竞赛,建创业型学历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比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共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规范参与治理途径。完善工会、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等群团组织运行制度,建立健全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协商机制,拓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深入推进党务、校务公开,落实权力运行公开机制和流程管理制度。
3.4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激发内部治理源动力
(1)增强干部管理能力。统筹做好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完善干部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深化干部轮岗交流机制,通过系统培训、多压担子、多岗锻炼等举措,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使其成为高职学校内部治理的核心。
(2)增强教师治理能力。落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培育教师“四有”素养。规范全体教师的岗位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组织教师开展管理和团体协作技能训练,加强教师民主管理制度学习,提高教师参与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教师参与激励机制,保障教师咨询、了解学校内部事务的权利,通过评选优秀提案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治理,显现其主体意识。
(3)增强教授治学能力。保证学术自由,避免高职学校内部治理过分行政化偏向。学术问题交由学术委员会等治学机构自主决定,尽量避免完全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处理。努力营造科学、民主、开放、和谐的学术环境,建立学术自由机制,优化学术权力,保障学术权力决策的合理性,营造出自由的学术氛围。
(4)增强学生参与能力。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具体管理工作。开展干部公开竞选、团队建设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形成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主动去明确自身的管理身份。大力培养参与学校管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3.5 以文化建设为依托,发挥“善治”支撑作用,强化内部治理助推力
(1)构建文化核心理念体系深化治理内涵。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借助重大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校园文化育人空间。深入挖掘学校内涵,总结提炼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形成由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组成的核心文化理念体系,统领学校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成特色文化自有品牌,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想观念,形成治理共同体意识。
(2)打造智慧校园提升治理效能。提升校园网整体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建成覆盖学校主要业务领域的信息管理系统及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撑内部质量诊改工作常态化,为学院管理、服务和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撑。打造“云平台”,构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覆盖全领域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系统。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实现学校对各部门事务审批程序合规性实时监督,建立廉政风险事项的数据关联分析模型,实现对潜在问题和风险的预警提示,以更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多措并举提升内部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