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推进路径选择
2022-01-01王欣丽郭毅航
王欣丽 郭毅航
(1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沈阳 117004;2沈阳城市学院 辽宁·沈阳 110112)
0 引言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日益提升,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难等问题变得越发严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企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形势不断变化,致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开始缓慢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实践经验少,对自身职业规划没有明确认知,从而致使毕业求职的期望过高。在实践探讨中结合人才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能在全面掌握社会基本要素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常态经济。
1 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推广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促进区域高效的转型升级。根据当前教育实施情况来看,企业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非常高,而高校毕业生所累积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并不完善,专注于科研研究,且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的大学生非常少。而从人才供给侧改革角度入手进行教育优化,不仅能引导高校教育向着应用型教育转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具有发展意义的实践内容。
另一方面,统一调控高校专业设计工作。从实践角度来看,高校教育要想得到社会发展支持,必须要从长远角度对教育管理进行科学调控。同时,还要根据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人才需求进行教育优化,这也是培育人才的前提条件。结合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分析,国家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的扶持政策具有长远性和全面性,在专业设计中也能提供帮助,从而确保培育人才和社会就业岗位具有一定的契合度[1]。
2 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
2.1 体系建设
首先,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思维过于固定。不管是思维模式还是自我效能感,都会直接影响就业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简单来讲,思维定式就是指学生只会利用固化的思维去观察问题,从而导致教育和择业期间没有展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次,部分学生及高校的功课需求具有功利性。目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中缺少创业失败和艰苦奋斗等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教育指导学习中没有形成正确的风险承担意识,从而致使学生在就业创业期间很容易受功利性影响出现错误判断,最终无法正确面对创业失败的经历;最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度不强。在现今社会中,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所提出的社会定位、创新理念、社会资源等内容都不具备均衡性,相应的教育目标体系构建也不完善,最终很难为学生教育指导提供有力支持。
2.2 实践形式
目前,就业创业教育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实践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于形式化。很多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提出教育指导只传递基本理论知识,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更没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案例,培育他们正确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意识,从而导致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过于单一,且缺少发展的战略眼光;其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现实存在脱节现象。根据现阶段就业创业教育实施内容分析可知,整体教学观念过于老套,师生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依旧认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职业规划的最佳选择目标,但这很容易限制学生未来成长的方向,且无法全面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最后,基于就业创业教育提出的实践平台不达标。高校教育大都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虽然在现代化教育理念影响下,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开始针对学生需求构建实践平台,但依旧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学生依旧只能被动接受所学知识。同时,也有部分高校构建了校企合作平台、科技园、创业实验室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但实际参与学生数量较少,依旧有部分学生无法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发掘自身潜能,明确未来职业规划方向。
3 如何在人才供给侧改革中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
3.1 明确实践教育目标
首先,要重新构建学生角色。在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教育提出既要满足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需求,又要符合社会建设发展的全面需求,因此高校要针对实践教育提出精确化的供给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整合近年来,教育革新实施情况可知,教师要在就业创业教育中从学生角度进行角色定位,确保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具备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成长意识[2]。其次,学校和学生要双轮驱动。在人才供给侧改革新发展中,能进一步加快高校就业创业发展步伐,并由此获取更多教育革新成果,加快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发展步伐,从而充分展现创新型社会的聚合效应。在这一背景下,学校要和学生在双轮驱动的基础上进行就业与创业,以此在达到预期精确供给发展目标的同时,优化实践人才培育模式,充分展现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意义。最后,要根据教育专业构建生态圈。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实践社会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就业创新创业发展的生态圈建设工作,比如说师生、高校、社会等都在实践发展中展现出了积极作用。
3.2 创造教育实践的共同体
一方面,引导教学和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多元化、开放化的就业创业观念并不完善,且直接限制了人才教育培育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要在快速融合教育工作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完成基础课程,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匹配度较高的产业化机制,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实践教育。互联网在各行企业建设革新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推广教育工作,这样不仅能突破传统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还可以根据现有全新渠道创造更多教育形式,并由此实现资源共享。
3.3 推广统一管理的多元教育
首先,要充分展现政策的耦合效应。这项工作要从社会制度、资金保障、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入手,注重为学生提供教育指导的基础保障。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相关政策进行细分处理,可以在提升实践教育指导效率的同时,有效控制实践教育管理的风险,并增强学生和社会各主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政府要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或国家提供的技术研发平台,以此在获取更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其次,确保管理和评价工作分开进行。一方面,要科学处理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确保两者可以在责任规范的基础上有序落实实践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出的评价,必须要融合师生和学校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并注重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提出全面评估,这样不仅能全面掌握当前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最后,要充分展现教育革新的人才聚集效应。在教育指导期间深入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个性优势,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进行全面分析。在展现人才聚集效应的过程中,要取得经济要素、文化环境、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和认可,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教育革新中构成人才聚集效应,并由此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创造创新、思维辨识等多项能力,最终为后续就业创业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3.4 全面优化大学生职业观念
在新时代建设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项会议中提出,大学生要在脚踏实地不断前进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职业观念,要多到基层和艰苦的区域进行锻炼,最终可以在平凡岗位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因此,各地高校要鼓励支持毕业生创业创新,以此在调动学生就业创业积极意识的同时,对自身未来发展有明确认知。在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在不断提升,此时毕业生所面临的选择非常多,不管是创业还是就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规划进行准确分析。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大学生作为非常重要的资源,在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并根据新常态经济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职业规划方向,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现如今,我国大学生在重视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并积极参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这符合社会经济和国家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