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2-01-01弋维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教育

弋维君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随后,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等。指导纲要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高校应承担起把握育人导向的掌舵作用,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劳动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研究

当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出台的指导文件支撑度不够,致使学生在思想认识层面和行为约束方面会导致轻视劳动教育的现象,认为劳动教育对自己的大学学业没有影响,甚至出现了一系列鄙视劳动者或者劳动行为的不良现象;二是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存在忽视劳动教育环节、忽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缺乏科学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劳动教育的资源投入远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1.2 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

在论文《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中,对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总结到,应该要强化政府行为,确保劳动教育的地位;高校也要加强领导管理,确保劳动教育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

国外大学教育一直很看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国外高校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形式上都有很好的开展。国外诸多学者也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及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劳动是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的,要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因素。

2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理论研究背景

当今的青年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在家里备受呵护,缺乏家庭劳动教育的塑造,加之现在的教育内卷,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较大,就形成了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软化,在学校中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局势。高校中学生忙于日常的专业课学习,劳动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有些青年大学生劳动意识缺乏,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问题都屡见不鲜,因此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的各方面,在高校中营造五育并举的思政教育大环境。

3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实践途径研究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育人体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劳动价值观为理论指导,从劳动观的历史积淀和新时代内涵出发,通过调研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探索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建立劳动教育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建立家校社联动的协同机制等构建劳动教育高校育人体系,打造高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新格局,推动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大环境中落地生根,助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3.1 从观念上摒除对劳动概念的误区,着力提升劳动教育的深度

高校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和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劳动教育对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形成结合和催化的作用。高校应该走出劳动概念的误区,劳动不仅仅是“打一次卡”“出一次汗”“简单的活动下”,这样的劳动教育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真正体验劳动价值,还会强化学生的负面情绪。高校要提升劳动教育的深度,要让劳动教育变得有趣有用。

3.2 从课程上转变,开设劳动必修课和劳动实践课

《意见》中提到,高校应该开设劳动教育的必修课,首先要做到让劳动教育的理念、价值、意义入脑入心。其次,多维度融合开设学生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公益基地,开设“学工学农”的实践项目,鼓励同学们在读书之余走出象牙塔,真正的体会走进田地、走进工厂,切实了解国家需要、社会需求。让劳动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上,更要做到知行合一,达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双向协同。

3.3 从机制上创新,课内外整合,校内外协同

除了利用好劳动技术必修课程、社会实践公益基地、“学工学农”的实践项目进行高校劳动教育之外,高校应整合课外的资源,充分利用校园宣传载体和活动平台,让勤劳这一中华民族的第一传统美德真正根植学生的心田。高校也可以多维度协同校企合作,挖掘企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与企业加工,人工生产,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之美。

3.4 从体系上构建,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第二课堂评价体系

高校要依据劳动教育体系、知识、目标等,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利用好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评价方式。

3.5 从合作模式上联动,建立基于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机制

校社合作、家校合作都是未来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劳动的主体理应是学生,学校和家庭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社会是劳动教育成效的检验者,首先在劳动教育上家校和家庭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劳动教育社会反馈效果。高校可定期的给家长传达高校劳动教育的理念、方案,建立家校联系电子手册,家庭也应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参与情况,形成家校社共同联动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往纵深发展。

4 高校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4.1 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劳动通常都是跟吃苦耐劳、坚毅勇敢、奋发进取这样的词同时出现,积极的劳动能培养人自信、勇敢、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品质。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讲到习主席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生活,从15岁到梁家河开始就扎根农村,和劳动人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真正的融入乡村生活,过乡村“五关”。习主席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到: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由迷惘到坚定,由彷徨到自信,这样的转变,就在于陕北高原,农村劳动培养了他不变的信念,练就了他良好的品质。因此,高校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积极劳动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锻造优秀品质,塑造全面发展。

4.2 劳动教育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课题,增强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通过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研究,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课题的有机融合。

4.3 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真正落细落实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和载体,大学生在劳动中才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人民创造社会价值的不易,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丰富内涵。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就一项教育内容专门发文,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4]。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