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工科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2-01-01王利平王子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工科纺织服装

王利平 吴 薇 王子鹤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80)

1 高等教育国内外现状分析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并于2月8日形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4月8日形成了“‘新工科’行动路线(天大行动)”。6月9日形成了北京指南。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多次强调,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主动面向未来,加快建设新工科。全国高校积极响应新工科建设,在工业界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围绕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竞争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新工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外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的发展新途径。2001年,美国工程院发起“2020工程师”研究计划,于2004年、2005年发表了《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培养2020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等报告。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的《工程准则2000》指出,“工程人才必须具备鉴别、阐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工程实践中使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具的能力”。MIT等联合制定了CDIO工程教育能力大纲要求,“工程毕业生能在现代团队合作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复杂有价值的工程体系;在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解决问题和批判创新等综合能力”。

面向新工科,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产出导向为目标,以解决纺织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的纺织服装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工程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升纺织服装工程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2 纺织、服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纺织、服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纺织服装行业全产业链加工过程深入应用,纺织学科与生物、化学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密切,目前纺织服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现代纺织服装工程师所必需的工程知识、设计开发、国际交流、法律法规、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需求,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不足。

2.2 “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不够深入的问题

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构建完整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良性的校企合作下得到培养。

2.3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面向新工科的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学科队伍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联合开展科技项目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2.4 基于OBE理念下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的构建

构建基于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及评价标准,促进毕业要求能力的达成。

2.5 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问题

挖掘和充实专业教育课程中的创新创业资源,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专业竞赛,为学生从树立创新理念到开展实践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和立体化的服务。

3 面向新工科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纺织工程教育坚持开放、多元、创新、共享,多维度的教育理念,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清晰的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专业培养标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三级标准构成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依据,在专业能力方面注重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非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非专业能力方面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多学科团队的协作能力、研究和创造能力、数字化能力、工程领导力、动态适应能力、全球胜任力。综合素质方面注重工程伦理、社会意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和系统思维。

3.2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构建OBE理念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注重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整合重组和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注重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的专业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注重将新工科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交叉知识、原理和方法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将“工程实践”贯穿大学本科四年学习,构建“基础实验—专业训练—创新实验—企业实训”的多元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工程实践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能力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

3.3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

推行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工程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互联网+”环境下,充分运用各种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将混合式教学方式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发挥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以及教师、学生在教与学上的作用。充分运用3D网络环境、增强现实和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支持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环境与空间,增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4 拓展和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吸纳纺织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进行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工程教育资源,包括技术与标准、产品与解决方案、工程项目与案例、生产与服务环境、工程技术与管理等进行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环境的共建,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不断激发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5 采取引进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引进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学科背景的交叉性、知识结构的互补性、年龄结构的合理性、学缘结构的多元性、工作经历的多样性等。关注每位教师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每位教师均应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制定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包括在职培养、企业顶岗、院所挂职等,培养一批纺织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

3.6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与持续改进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标准,将家国情怀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过去的以“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及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将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以督导、听课、监控等为要点的执行监控,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反思与持续改进,形成完整的面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保障全流程闭环。

4 结论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坚持续改进的、全周期的、综合的、创新的教育理念,结合行业发展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科学研究新成果,拓展纺织服装工专业的内涵,加强纺织服装新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新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推动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工程教育资源,包括技术与标准、工程项目与案例、工程技术与管理等进行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环境的共建。建立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及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工科纺织服装
澳洋纺织
让人心碎的服装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