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研究

2022-01-01郑柏松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工匠中华培育

黄 伟 郑柏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2)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多次强调,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流淌着最纯粹的工匠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综合,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国工匠精神取之不尽的宝藏,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时刻影响着我们。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传统文化很早就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诠释。

高职院校要打造大国工匠,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工匠精神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智造”筑牢基础,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人文环境缺乏,氛围支撑不浓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人文教育,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人文环境和氛围的支撑。高职教育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这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亟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从源头上塑造精神旗帜、文化典型,引导工匠精神的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与深化推广,能够及时解决青年学生群体当中的精神信仰乱象,让他们在浮躁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沉淀下来,脚踏实地,砥砺前行,逐渐锻造出浑厚坚定、执着坚毅的精神品格。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长期存在“重学轻技”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1.2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土壤不沃,模式陈旧

近年来,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也有所改观,然而,在不少人的价值理念当中,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次品教育”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技术技能依然只能成为一门手艺,一种谋生的手段。不少企业对员工进行评价时也是偏重效益。因此,在当前我国各种保障机制依然不完善的状况下,急迫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同时,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很多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很多教师和学生不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充分认识,并没有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及工匠精神的特点,将工匠精神培育落实到专业教学中,因此,很难真正培养出高端的技能人才。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

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时间短,多数专业大多在两年至三年之间。从理论视角而言,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以及实用型人才。但正因为高职彰显的实用性特点,致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模式中,被授予相对浓重的功利性。原有的高职教育中,其人才培育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某项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某项专业的就业选择,过于偏重某一专业,强调技能。由于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略传统文化价值,致使传统文化在高职工匠精神人才培育中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附属存在,并未结合职教发展实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实践,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终极发展。

2.2 学生学习方法缺乏合理性

由于传统文化内容具备浓郁的思想特征,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在本质上形成优秀的品格和德行。在传统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时,学生具备合理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工具性学习方法和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冲突,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将学习中心放在持续实践操作,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此使自身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但传统文化注重文化氛围的教诲,要求学生精心感知以及创新思维。针对两者间的差异,学生无法快速转变,某种程度上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工匠精神培养中面临形式化的困境。

2.3 教育内容时空逻辑断裂

工匠精神教育内容,在时间上没有厘清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传承工匠精神的历史逻辑,在内容上没有厘清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新时代工匠精神一脉相承的关系,在价值上没有厘清新时代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高职能院校设置的工匠精神内容,基本上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技能训练体验中、现代学徒制传递中融入工匠精神,往往被学生认为不适用,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和相关课程关联,甚至是围绕专业知识开展,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忽略高职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

2.4 人才培育观念存在偏差

传统高职人才培养往往采取强化教育过程的管理,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为落实教育目标以及优化教学效率,教师往往要对教育过程严格掌控,进而将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教师仅作为知识主体传授结构的一部分,校园制度以及精神传播均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影响。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

3.1 对工匠精神的准确认知欠缺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人才培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一定认知,并逐渐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但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未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内涵,缺少对工匠精神的准确认知。对于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强化对工匠精神系统性以及专业化的讲解,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依据工匠精神特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深化工匠精神的讲解以及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通过讲解专业相关案例,使学生切实感知到传统文化以及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进而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发展进程,认知工匠精神对自身日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3.2 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不浓

尊重工匠、崇尚劳动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珍视工匠职业,尊重工匠劳动。在我国古代,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工匠常被称之为“百工”,被认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阶层。当前,社会中尚且存在不尊重工匠、轻视劳动的观念和心态,认为工匠只是体力劳动者,这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精神营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珍视工匠、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正确认识工匠劳动的重要性,工匠形象的可爱可敬,树立劳动不分贵贱、行业不分高低的平等职业观,为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奠定社会基础。

3.3 社会不良心态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当前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率,产生敷衍了事、急功近利、焦虑不安、浮躁气盛等不良心态,缺少了追求极致和臻于完美的执着和专注精神,严重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大力倡导“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不为功名所累、不为困难所惧,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量到质的提升。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中培育工匠精神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这是一个长期融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高职院校只有将这一过程落到实处,才能承担起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才能完成制造强国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工匠中华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