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意蕴与实践进路

2022-01-01朱海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色政治思想

朱海嘉,冉 鹏

(1.2.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关于人类智慧的凝结,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更加凸显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价值,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利用互联网阵地不断输出“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国家渗透西方文化价值,这无疑对我国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西方不良社会思潮通过网络不断蔓延,冲击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企图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目的。青年大学生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点争夺对象,西方敌对势力往往以高校为阵地,输入不良价值观。就此而言,高校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应构建一个能够回应文化需求和文化挑战,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范式,将文化以“间接的”“隐蔽的”方式浸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其不自觉或无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效果才会更持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之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换言之,文化也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不断丰富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亲和力、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开创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也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增强文化育人功能注入新动力。而蕴含着民族智慧与精神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源泉,也是培育大学生高尚品德和优良品质的有效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信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为其提供不竭动力。本文探究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下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提升其有效性与精准性。

一、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1.文化的概念界定

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棘手的难题。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化做出某种界定,而又难在没有哪一种界定能取得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理解文化的标尺。文化一词,由文和化组成。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文”的本意是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比如布帛纹理交错称布纹,《礼记·乐记》写道:“无色成文而不乱。”不同的色彩聚集在一起,有条不紊,“化”就是改变。在西汉时期,刘向把“文化”二字放在一起,在《说苑·指武》篇中提到: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主要体现出文治和对百姓教化的意思,彰显了文化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在西方社会,“文化”一词源自于拉丁文的“Culture”,最初指的是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又逐渐发展为对人的教育。“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活方式”。[3]文化是由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传承和积累,并且充分融入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特色。

2.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4]文化自信,就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延伸到实际行动,对本民族文化价值饱含尊敬、认同和信任,坚定自身文化未来发展方向,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深远性的重要作用。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性的文明,这种唯一性来自于中华民族内在的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所形成的自觉的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守护中华民族的生命命脉。同时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在发展创新中继承。在新时代举国上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抱有坚定的自信,才能形成凝聚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

(二)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都承担着教化育人的重要任务,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品德素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理想信念、道德法纪等内容,这些都是文化的一个个构成要件。文化自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判制定了新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新的文化资源,而且能够不断构建新的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构建正确的思想政治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及自主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然而然地包含了文化素质的要求,良好的文化环境结合各种教育因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面貌和价值取向,进而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文化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或者文化现象,更具体地说属于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5]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精神构建基础上的价值引导与人格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时代的鲜明指向,即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达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的。在新时代脱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遭受阻滞。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提升同样需要文化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推进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和发展创新的内在要求。

二、培育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一)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沃土。古老的岁月蕴藏着无尽的财富,其中包含的“经世致用”“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等传统优秀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有诸多契合之处。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肩负文化传承的新使命。大学生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人格锤炼,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拓展了方向。中国革命文化蕴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话语体系,提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观,并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目标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脊梁。重拾革命先辈“为天地立心”的精神气魄,弘扬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爱国情怀,始终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大爱上,升华为高度自觉的政治觉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担当,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精神上从被动转向主动,从一般意义主动向完全意义上主动转变。这些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长期受到熏陶与感染,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肯定,从而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包含于文化之中,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架构单位”。[6]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文化化人”的过程,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强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为积极主动、自觉自信的能动的、自由的人,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明确的政治方向和丰富的理论素养。在社会中营造热爱和认同民族文化的氛围,不仅能发挥精神动员的作用,而且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培养青年大学生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内在要素

从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一背景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文化自信的目的无疑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双方在工作中共同作用于人,在相互配合中协力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外在的培养和塑造,更需要着眼于人的精神建构。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平凡者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张思德用短暂的一生彰显生命的无限价值,董存瑞炸毁暗堡为国献身,王继才战胜孤独守岛卫国,黄文秀扎根大山投身扶贫践行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他们彰显了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激发着广大人民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热情。在各种文化和观念激荡的新时代,要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文化态度,增强其文化认同意识,提升其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

人类追求自身完美的内在要求决定了需要全面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深度阅读中国文化。这有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构、文化自觉的培养以及良好德行的熏陶,从而塑造心灵和确立自我。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需要对本民族文化充满信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断寻找价值资源。精神上的主动意味着人的精神世界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体现自主自觉、不懈奋斗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尊崇和自豪的态度,有利于他们从自为走向自觉,从关注自身走向关注他人、群体,独善其身,修身养性,逐步达到人格的完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涉世不深,缺少实践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需要加强他们批判意识的教育,提高自我教育能力。5G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信息监管难度加大、信息泄露风险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不断遭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容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抵触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途径,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高度自信、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为了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种优秀的文化资源,我们需要充分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要平台,将文化素材通过不同的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7]。比如在班级创设“读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定期阅读相关的文化经典。充分利用红色景点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才能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文化源于生活,它又通过融合在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不知不觉地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因此,文化自信的要素需要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具体、生动的文化内容融入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当中,特别是以先进的、优秀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来激起大学生担负时代新人使命,激发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三、积极培育文化自信,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内核。在美好生活的建构中,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彰显,精神文化生活趋于丰富。在这种良好氛围中推动文化自信,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时代所需,其说服力和实效性就会充分展现。而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然要坚守、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挖掘文化养分,又赋予了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二者融通,必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达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一)巩固第一课堂,提升文化自信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从情感共鸣到观念树立的内化机制。我们今天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实现文化的内生,同时也要强调从观念树立到行为外显的践行机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积极健康向上”。[8]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把其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方式融入社会生活,才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青年的社会生活现状,必须植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土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进行社会化、生活化处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守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时,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开展优秀人文系列活动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立场、执着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在困境和迷茫时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塑造正确的价值导向,做出明智的人生抉择。总之,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未来方向、前途命运与国家、社会有机融于一体,“利用身边的榜样,‘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大学生“感知和学习人民群众‘奋斗有我’的伟大力量,体验和参与‘使命在肩’的攻坚进程”,[9]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明确自我定位,在报效祖国和奉献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彰显美丽人生价值。

2.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教材、课堂为价值自觉

教材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构建的教材体系应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将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形成具有深刻指导意义的教材体系是重要一环[10]。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的模式之中,尤其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中体现其分量与地位,使大学生在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融入课程教材的编写就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更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教材既通俗易懂又蕴含深邃思想。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要严禁写入教材、进入校园和课堂。另外,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元素,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之中,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熟知各类文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荣耀感,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在国内各高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课程大部分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虽然给予大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并不完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是作为文化历史背景才涉及,导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知半解。因此,需要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课程设置,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适当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同时可以将中国优秀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之中,如增设国学经典、书法绘画和诗词曲赋的欣赏课,努力实现外在灌输与内在自觉的统一,达到入脑入心、刻骨铭心。

3.将以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为价值依归

由于网络信息等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全球化成为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各民族人民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11]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需要基于时代语境作出自我调适,在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但是,西方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其蕴含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也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充分肯定利益对人的积极作用,甚至将追求个人利益看成是人的自然权利,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色彩,强调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差异性而不是共同性。而中国自古以来在义利观上强调重义轻利,在两者发生冲突时也要舍利取义。因此,在处理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的关系时,既要学习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契约精神等先进文明成果,也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重新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使大学生以开放、理性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担当与坚守的责任。因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好中国声音是青年大学生理应承担的重任。

(二)拓宽实践渠道,践行文化自信

“文化的本质取决于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创造性”。[12]中华民族文化在实践的基础上孕育形成,其传承和弘扬,也要通过实践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形成全方位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1.丰富课外校内文化实践活动

高校应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考察道德行为能力,关注场域转化。校园文化活动要深受学生喜爱,必须培育和营造互相尊重、相互协作的人文精神,形成个性鲜明、崇尚学术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生活更为和谐轻松。因此,有必要营造注重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精细开发社会德育资源,实现寓教于乐,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背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利用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等精神来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通过“做中学”“寓教于行”的体验性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认同与尊崇,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重拾其“为天地立心”的精神气魄,升华其政治觉悟。

2.拓宽文化自信社会实践渠道

大学生应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文化实践活动中,将视野从课堂转移到社会中,在课外实践中依托家庭、企业的协同作用,加深对社情国情的了解,用自身体验感受多样的文化形态,在活动过程中探究文化自信的价值,从而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参与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关爱空巢老人等各种公益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畅通知与行有效转化的渠道,实现文化自信教育外在灌输、内在认同、外化于行的统一。例如,在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上,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自信教育实践基地,有序组织大学生参与“学党史、悟初心”的社会实践,如在红色文化旧址进行义务宣讲、利用节假日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重走革命老区与踏寻红色遗迹等方式,激发大学生重温中国革命文化的热情并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有效解决文化自信教育入脑入心的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三)建设优秀师资队伍,传递文化自信

1.坚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魅力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所讲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有学术深度、知识广度,能进行知识转换,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庄严而神圣的政治任务和使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武装大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社会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师在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模式,避免只在课堂上讲授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而是善于深入浅出,引导大学生领悟理解。从教学实效上做到从情感上感染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专业课知识深入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本身要求高校的两课教师不仅是知识广博的经师,更是底蕴深厚的人师”。[13]教师应注意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践活动生动地体现出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

为了尽快提高现有师资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和参加各种培训,启迪其价值觉悟与文化认同,进而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既强化了教学内容供给能力,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魅力。总之,广大教师要深入理解培育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教师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响广大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师生观,实现价值引导、知识教育和协同育人一体建设。

2.提升高校辅导员文化涵养,引领大学生文化自信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向导和知心朋友,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大学生在学业、心理、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和独特,高校辅导员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加强自身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学习,不断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推进高尚人格涵养的内化,积极寻找与大学文化的契合点,提高教育服务管理能力,将育人视为学生工作的价值旨归。“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最直接、最容易接触到的文化内容,是辅导员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14]高校辅导员将学生工作的内容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比如,利用班团会来拓展育人空间,丰富育人景象;利用读书会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利用学术报告会来了解学术发展前沿。总之,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地积累专业知识,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精神,提升实践育人能力,涵育文化素养,从而引领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培育文化自信之间,是互融互通的共生关系,二者相互协同、共同提高。在新时代,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就在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也只有对本国的文化实力有充分的认同,对文化传承有自觉的践行,才能树立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既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与发展不断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纵深推进,同时,特定的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正向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其在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为自信自由、积极主动的时代新青年。

猜你喜欢

特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