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再添新动力

2022-01-01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李德荃

山东国资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经济

□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本刊特约专家 李德荃

近日,我省经济领域有三件大事值得特别关注。一是8月25日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二是省委省政府于8月29日召开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三是由工信部和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于8月31日开幕。

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更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是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省份。依2018 年1 月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发改地区〔2018〕67 号),山东省“是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依国发〔2022〕18 号,“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综合体会这两份文件的主旨,足见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下面我谈谈学习国发〔2022〕18 号的浅显体会,希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2027 年和2035 年将是我省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

之所以要重视这两个时间节点,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有助于理顺近10 年来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诸多重大政策间的逻辑承续关系,从而有助于把握和理解党与国家相关重大决策的基本思路;二是有助于评估相关重大政策的落实状况;三是有助于研判党与国家未来重大决策的战略趋向。

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了30 多年的高经济增长之后,我国经济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低附加值的问题日益突出,国民经济的既有增长模式已呈现难以为继的态势,新旧动能的转换刻不容缓。由于重工业相对发达,因此上述问题在我省表现得尤为突出。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 年11 月莅临我省考察时,就要求我省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2018 年3月8日,习近平主席又专门参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会,要求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习近平主席专门对我省提出“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殷切期望,极大地激发了我省社会各界的进取心。

2018 年1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发改地区〔2018〕67 号。这是我国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2018 年2 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提出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力争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今年8 月1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宣布119 项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任务全面落地,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凸显,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预定主要指标基本完成。由此,我省的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战进入了“十年塑成优势”的新阶段。国发〔2022〕18 号提出“到2027 年,新旧动能转换要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这一时间节点的要求与省委省政府2018 年初提出的新旧动能转换十年塑成优势的郑重承诺相吻合。

然而,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项十年便可大功告成的事业。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旧动能转换永远在路上。基于此,2020 年11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2035 年的远景目标,其中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主要包括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等。由此,2035 年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国发〔2022〕18 号提出“到2035 年,我省要成功跨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常规性长期性关口,努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发展动能持续转换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成熟定型,从而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这一要求与2021 年3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2021 年2 月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吻合。

新旧动能转换基本路径的选定与落实

新旧动能转换涉及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逐渐放弃旧动能,亦即放弃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二是获取新动能,亦即走环保、高效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之路。至于新动能的生成,则有两条途径:一是既有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升级;二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发改地区〔2018〕67 号和国发〔2022〕18 号均分别从这两个路径提出了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思路或政策要点,但相较于发改地区〔2018〕67 号,国发〔2022〕18 号突出了以减碳和低碳为核心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该文件可视为自习近平主席2020 年9 月22 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双碳”战略以来,由国家层面出台的首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重大区域性战略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旧动能转换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

具体来说,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国发〔2022〕18 号要求以降碳和提质为核心理念,着力推动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纺织、轻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的绿色化和高端化发展;加快重化工业的高端化、绿色化和集约化;推动重要钢铁产业基地工艺流程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存量项目积极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促进非化石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等。而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方面,该文件则要求以数字化和低碳为核心理念,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特色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

新旧动能转换的具体思路不难确定,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落实。此外,还要做好淘汰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之间的统筹协调工作,把握好转换节奏,避免出现“旧的已去,新的未来”等问题,确保经济不失速。

关于新旧动能转换具体思路的落实,说到底就是一个投资问题或“钱从何而来”的问题。对此,尽管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例如投融资政策和减免税政策等)不可或缺,但主要还是要依靠发挥好我省各级政府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想方设法挖掘本地社会资本的潜力,另一方面尽可能地招商引资。为此,宏观环境与微观机制的塑造或优化至关重要。

塑造或优化宏观环境的目的有四个:一是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二是便利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顺畅流动;三是宜于创业;四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社会与自然环境舒适。而塑造或优化微观机制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国发〔2022〕18 号要求我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交通设施布局和结构;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高效能服务型政府;健全动能转换的市场化机制;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此外,还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可以预期,这些政策思路的有效落实,将极大地改善我省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并极大地激发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耕读事 新旧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旧全球化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看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怎么干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