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析

2022-01-01

求贤 2021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目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校毕业生就业迷茫,从而出现“慢就业”现象。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到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909 万人,同比增加了35 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趋严峻。在此背景下,前几年便已出现的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将会发生。通过调查分析,“慢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对自己的就业定位不明确,亦或对自己专业能力预估过高,对于某些本来适合的岗位,总是进行各种挑剔,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而被“剩下”,最终对未来的就业产生迷茫和消极情绪,形成了“慢就业”。

2.所学专业与期待就业的岗位专业不匹配,从而出现“懒就业”现象。

当下,不少高校毕业生出现了所从事岗位或是所期待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并不了解,而是听亲戚朋友说哪个专业有前途、哪个专业能更好就业,并没有从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最终听从了别人的建议,选择了家人认为好的专业来学习。这样的学生将来面临就业时,就会遇到自己所学专业与期待就业的岗位专业不匹配的问题,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对未来就业产生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不匹配,从而出现“懒就业”现象。

3.特殊群体的就业困难

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有部分由于自身身体缺憾或是长期慢性疾病等原因,成为了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个人成绩及业务能力在本专业内出类拔萃,但招聘企业出于种种原因,还是会在招聘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从而造成了他们就业困难。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1.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步骤。

在根据自身主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进行持续系统计划的过程,称为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就业,而高校则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学生在入学初期,便得做好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就业方向,从而进行自身专业知识及教育背景上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规划,引导学生更好地就业。

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通常要考虑五个问题:“我是谁?”——对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作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想干什么?”——对自身认识后再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目标锁定自己的最终梦想。“我能干什么?”——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点决定自身想法是否切合实际。“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自身的发展空间是否足以支撑最终梦想的实现,自己的家庭环境是否足以支撑自己追逐该梦想。“自己的最终职业目标是什么?”——在思考完以上四个问题后,我们可以通过综合测评得出一个在现阶段较为满意的最终职业目标,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最终职业目标去提升自己的教育背景、业务能力,从而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制定好自身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也不能一条路走到黑,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及现实情况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计划作出合理的调整,对不合理的目标与计划进行重新规划,使得自己在压力足以支撑的情况下,能够效益最大化地落实目标与规划。

2.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1)对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

新生刚刚脱离高中的高强度学习,初入大学,对于社会了解尚浅,对本专业了解不足,对未来充满幻想,缺乏忧患意识,从而造成对未来就业、创业了解不足,而这种就业意识的淡薄,使得绝大部分新生在大一结束乃至大二结束时都对未来前途处于迷茫状态,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顺利拿到毕业证即可就业。对自身能力缺乏客观认识,对学科竞赛及技能证书不重视,使得在高校毕业时缺乏与同类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

从新生入学便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输出与培养,通过课程、宣讲会、参观企业等多种形式,使他们对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及当下社会就业前景具有一定的了解,明确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建档立卡。通过建档立卡,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将来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提供数据支撑。

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相辅相成,学业规划保证学生可以在正常学时内获得就业所必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让学生找到内在的自我,挖掘出内在的潜力和动力,找到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2)高校征集大学生考证意愿,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培训,帮助在校生考取从业资格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文化背景与综合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果说大学是进入社会的第一个门槛,那么从业资格证便是在大学能够从众多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筹码。

高校作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可以征集在校大学生考证意愿,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培训,帮助在校生考取从业资格证。根据某高校大学生考证意愿收集数据,目前,大体可以分为英语四六级培训课程、教师资格证培训课程、针对不同编程语言开展的编程课程、计算机等级考试课程、礼仪课程等。当然,这些培训课程可以结合我们的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融入这些课程,可以更加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其实,凡是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类证书辅导课程,都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意愿在学校开展,既可以在学校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提高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科竞赛,如“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拓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及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商业精英挑战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与多所高校同台竞技,提升参赛学生的个人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除了学科竞赛等方式外,还可采取邀请业界知名人士进行专业前景解读以及优秀校友返校宣讲等形式,使大学生为自身发展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3)小结

目标是一切行动的动力,当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目标清晰时,会为自身制定短期计划、中期规划以及长期目标,从而进行时间管理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自身专业素养、业务能力、教育背景等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增强个人求职核心竞争力。

在高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使得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多样化,让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目标更加清晰。由学业规划、业务能力、专业素养等多方面深层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在校大学生更加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减少由于对自己预估不清、自身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差、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缺乏而出现的与社会职场脱钩的现象,从而减少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和“懒就业”现象出现。

当学生有了较为清晰的就业目标后,校方可以与企业建立学企沟通渠道,在校内开展专业类、区域类、行业类等校园招聘会或企业宣讲会,为高校毕业生们进行推荐就业。在高校通过建档立卡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区域及就业能力后,综合他们的个人情况将学生分为易就业生、一般就业生及就业困难生三类群体,并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精准企业推荐及人才投递,一方面能够提升在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大减少“学岗不匹配”的问题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总结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高校毕业生对未来就业有更清晰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个人的综合素养及业务能力,激发大学生自身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从专业—方向—培养—就业,完成就业的全链条服务,促就业促创业,从而更好完成学岗匹配,从容淡定地步入社会。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目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