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古建园林测绘》的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2022-01-01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曲 蒙(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古建测绘始于中国营造学社时期,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中国学者,将史料、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结合,创立了“实物测绘方法”,在20 世纪30 年代开启并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古代建筑测绘图纸和调查纪要,为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科创立、中国传统建筑保护、建筑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1]。如今,国内几乎所有建筑类高校均开展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可见古建测绘在传统建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专业《古建园林测绘实习》课程为例,从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测绘内容、成果转化等方面分析,总结当前课程建设的发展思路和面临问题,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 课程建设概况
1.1 课程内容特点
苏州科技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市内,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环境。市内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并伴有寺庙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衙署园林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为古建园林测绘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课程设置于建筑系大三暑期,正好在《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之后。学生通过一学期学习,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概况、建筑形态、构造特点等均有了基本了解。于该时间段及逆行古建测绘实践,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们对江南园林和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然而江南园林中建筑类型和构造手法与中建史中所学习的北方官式做法具有一定区别,所以要想更好地完成测绘实践,鼓励同学们在本学期内选修《古建筑构造》课程。《古建筑构造》是以《营造法原》为基础,讲述苏州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技术用书,书中以“香山帮”施工技术和工程做法为标准,结合苏州园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厅堂、轩、阁、水榭、旱船、廊等案例讲解说明,该课程可作为学生在古建园林测绘实践前的理论课学习。此外,在正式测绘之前,会设集体大课来讲授测绘基本知识及测量学知识的运用。以《古建筑测绘》为基础,结合教学录像,讲授调研报告撰写方法,讲解不同测绘仪器主要适用于哪些部分的测绘,及其他古建测绘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
1.2 课程学时安排
当前课程安排是将《古建园林测绘》与《古建筑构造》结合,测绘相当于构造课的实践部分,所以二者共同课时为16+2,分配至测绘课只有两课时。但实际上,测绘与画图共计两周,很显然该课程在设置之初并未考虑清楚,课程设置不仅忽略测绘实践对中国传统建筑学习的重要作用,而且没有从长远的眼光去考虑古建测绘成果转化所能带来的科研意义和其融入国家文物保护体系的可行性。相较于其他高校,比如同济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不断调整培养方案,特别强调对实践课程的重视,不断增加测绘实践的课时量,加大对该课程的建设和投入。对比之下,苏州科技大学课程设置将两个礼拜的工作量定为两课时,且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平均每位教师指导15名学生)。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测绘实践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进而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觉得测绘浪费时间,出现早退和旷课的情况。而指导教师在辛苦指导两周之后面临只能获得两学时的工作绩效,与实际投入严重不符,则能躲就躲,尽量避免参与该课程教学,使指导教师数量越来越少,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 教学环节组织
2.1 课程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最后,对测绘调查的基本要求有清晰的表述。首先,需要对园林空间进行理解,尤其是其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群关系,结合中建史课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布景特点,在实际测绘调查过程中,深入理解其中内涵。其次,对苏州园林中南方建筑的构造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解南北方做法的差异性,掌握典型建筑的构造做法与形态特征。另外,通过测绘调查,训练和巩固建筑实测及绘图技巧,掌握建筑测量的基本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细部,尤其对传统建筑内部构架表达和建筑配景画法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徒手绘图技巧。最后,树立学生们的遗产保护意识、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发展理论思维能力。
2.2 测绘成果总结
测绘调查和绘图工作共计两周,成果在暑假结束后返校上交,因此,在第一周测绘完成后应对测绘记录进行整理,如有任何缺漏及时去现场补测,测绘调查第二周是在教师指导下集中绘图。学生返校后上交的测绘成果主要包括古建调查和古建测绘图纸两部分,其中,古建调查要求认识苏州古建筑中的厅堂构造、各种轩法以及雕刻装饰,其内容不限于测绘对象,可对苏州园林进行广泛的调查,最后以文字结合图片的记录方式呈现。古建图纸测绘部分,需以测绘图纸以及现场手绘记录与后期计算机作图整理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其中包括园林每个区域的总图(包含植物平面布置),内部重要园林建筑、小品的平立剖面、建筑或小品详图若干(比如雕刻彩绘等)、重要建筑的梁架仰视图、俯视图以及整个园林的SKP 模型。这些图纸和成果,都是对现场认知的基本理解、基本绘图技能训练与提高以及古建筑构造、做法等知识的强化认识。与园林专业不同的是,本课程测绘成果更偏重于对传统建筑形态、构造、平面布局和与周围景观配置的还原,对于园林景物和植物搭配等部分内容涉及较少。
3 教学问题改革
3.1 课程设计
从课程设计来看,将其安排在《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古建筑构造》之后是非常合理的。在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江南园林建筑的构造形态具备一定认识和了解后再进行测绘实践,一方面强化理论认知,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江南传统建筑的理解。虽然在测绘前的集中授课阶段,教师以《古建筑测绘》为教材,向同学们讲解有关古建测绘的相关事宜,包括草图绘制、测绘步骤、测绘工具的使用、电脑绘图以及安全事项等方面,但涉及测绘对象介绍较少,而测绘对象的空间构成与相关历史文化的研读工作对后续测绘过程而言非常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所以未来课改,应由教师引导学生先完成对目标园林的发展、山水环境、空间构成、江南文化等专题研究工作,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使学生充分掌握测绘对象的相关背景知识,为测绘现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条件[2]。同时,随着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思政建设,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了中国人民的营建智慧,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园林测绘实习》课程,在教学目标上要与思政课紧密联系,从宏观层面让学生认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在微观层面,让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营造技术的了解与认识,学习秉承工匠精神[3]。
另外,在课程前期准备过程中,与园林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沟通,使对方能够理解配合,形成长期良性的互动模式,实现双赢的合作方式。比如,把测绘图纸整理存档给园林部门备案,作为今后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参考依据。在未来课程前期准备过程中,学院应当牵头与园林部门负责人以及文物保护部门,积极沟通,促成相关合作。
3.2 测绘实践
从测绘实践开展来看,当前的测绘工具严重缺乏,测绘方式相比于其他高校较为单一。常用的测绘工具包括钢尺、测距仪、卷尺,其他工具比如水平尺、角尺、垂球、梯子等工具明显数量不足。一些有可能对学生和文物造成安全隐患的工具甚至已取消,比如梯子,导致学生只能通过拍照尽量寻找建筑的正投影,用找比例的方式去估算高度,导致误差过大,成果根本不能采用。当前测绘方式也非常单一,全部采用人工测绘。参照同济大学《古建园林测绘》课程的经验,在传统测绘同时,可以分出一部分同学成立仪器组,采用新的测量技术进行测绘,比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为建筑定位[4],增强园林平面测绘的精度。采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方式,这对于古建筑立面图、平面图、等值线图、以及主要结构数据的测定精度都有一定保证[5]。此外还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的方式,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古建筑,获得大量点云数据,通过模型化处理,获得很高的点位精度[6],还可采集到古建筑的色彩以及材料的纹理,而且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得到的模型精度要比通过传统测量在SKP 中建模的精度高得多[7]。仪器组测绘大大降低测绘过程中对古建筑、文物等造成破坏的隐患,同时验证并弥补人工测绘的错误和误差。
在测绘实践中,除了关注历史建筑,还可以通过增加调研评价等举措充实同学们对园林部门和游客需求的了解,这是以往课程中我们较少涉及的内容。同济大学在古建园林测绘过程中通过访谈、问卷形式,让同学们了解游客需求和建议,能够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阶层需求出发,理解各种人群使用特点,并且在测绘过程中安排与园方管理者进行座谈,倾听管理者意见,增强学生对测绘对象的理解,为后期相关教学和设计打好基础[8]。类似调查可通过良好的课程安排落实到苏州科技大学的《古建园林测绘》实习中,充实古建园林调查方面的内容。
3.3 课时安排
既然增加了调研内容,对测绘课程的课时安排则应更加合理,建议取消《古建园林测绘》与《古建筑构造》绑定的课时安排,按照实际工作量重新划定测绘实践课课时。建议整个测绘实习实践为3 周,3 学时,整个实习周期的教学安排分为以下4个阶段。
鉴于前期已经完成《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古建筑构造》的学习内容,第一阶段包括前期准备、集中授课、熟悉工具、分组安排等共2d时间。授课内容除强化园林建筑做法、教授测绘技巧外,还要加入对测绘对象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等内容讲述,充实同学们的背景知识。第二阶段进行古建调查,预计3d~4d,除了对古建构造、形态进行调研、拍照外,还需通过发放问卷和访问的形式,对园林管理者、工作人员、游客等,了解其对园林管理、设施维护、游客体验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第三阶段进行现场外业与草图绘制,预计一周时间。内容包括现场调研、现场集中授课、测绘操作、数据整理、草图绘制、现场日志等。最后一个阶段为内业整理和绘制正图阶段,一般为1周时间。内容包括正草绘制、计算机上机操作绘制正图、检查与指导等。内业制图由于软件利用等技术问题,学生往往还需要利用暑假时间,进行精细化绘制,所以最终图纸、实习报告、电子文件将在新学期开学时统一上交,这部分时间不计入教学课时。但在绘图周,老师需要随时跟进检查绘图进度和修正绘图中出现的错误问题,在暑假期间还有两次集中看图,以确保最后提交的测绘报告和图纸准确无误。
3.4 成果转化
古建测绘实习形成的大量成果最好的转化途径是向文物保护、相关研究与规划设计方面,通过转化取得一系列综合社会效益,并有力推进学科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互动发展模型。然而目前苏州科技大学的《古建园林测绘》课程成果转化还只是停留在文物建档阶段[9]。所以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应尽快推进教学改革,使测绘成果顺利转化为文物维修设计和保护规划的依据。当然,前提是进一步提高测绘精度、保障测绘质量,与政府文物部门、园林部门等建立充分的合作渠道,取得对方信任。同时,测绘成果也可与科研直接挂钩,申请多种类型基金课题,促进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深化与发展。
在测绘实习过程中也可适当吸收遗产保护方向研究生参与管理,这样既缓解师资短缺的压力,又能为其参与后续研究和相关维修设计保护规划积累经验,巩固并加强产、学、研议题化循环发展的模式[10]。
4 结语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持续推进,如今社会对于古建筑测绘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提升。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专业所设置的《古建园林测绘》课程还处于模仿和摸索发展阶段,对于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和计划设置中不仅无法体现出本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古建筑测绘的实践性特征,严重影响教学成效。对此,本研究从课程设计、测绘实践、课时安排和成果转化提出教学改革方法,构建出具有本学校办学特色、地域性特色的《古建园林测绘》课程教学体系,为我国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一定支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