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专业学生高质量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基于第10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竞赛的启示

2022-01-01乔娟孙云梦周久欣张梦薇田萌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护理学人文大赛

乔娟 孙云梦 周久欣 张梦薇 田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但是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文献资料显示,医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服务社会意识和实践本领欠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基本操作技能不规范、注重形式忽视内涵,临床思维、人文关怀和团队协作能力亟待加强[2-4]。2021年8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构建卓越医生育人体系,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医学教育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对医学人文素养、医德教育、医学伦理、沟通技巧普遍重视不够,这与快速发展的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技术创新和人民健康需求存在差距。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已连续举办10届,每届参赛高校覆盖国内90%以上的医学院校,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热潮,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最高舞台,其宗旨是深入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5],全面考察医学生职业素养、临床思维和技术技能,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本领。笔者作为本科高校护理专业赛道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基于现存问题,进行全方位改革、提升和强化,使本校做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为切实发挥大赛带动作用,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笔者将竞赛培训经验启示梳理如下,以供借鉴,助力护理专业学生高质量培养。

1 大赛概况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211所院校的497支队伍报名参赛。护理专业赛道共有200支队伍,每只参赛队伍共4名选手,由3名正式选手和1名候补选手组成,参赛选手为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竞赛分为区赛和总决赛,护理专业赛道的区赛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北西南4个赛区,全体参赛院校根据所在地区先参加区赛,成绩优异者进入总决赛。每个赛区有40~60支队伍进行分区赛,最终有46支代表队入围全国总决赛。大赛的命题范围包含了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老年护理等本科护理学的大部分学科,分区赛和全国赛均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赛程。在初赛中多采用“站点式”,在复赛中多采用“赛道式”,在决赛中多采用“单站式”的考核方式。全国赛设金、银、铜三个等级的奖牌,经过初赛和复赛脱颖而出的6支队伍获金奖,获得金奖的前三名,将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学赛道的金奖获得者组建新的队伍,进行同台竞技,开展三轮冠军争夺赛,最终角逐出本届大赛各个赛道的冠、亚和季军。

2 大赛实质

大赛考核的知识点是学生成为合格护理人才持证上岗的必备“三基”,是对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和培养结果的检阅。知识点既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又考察关于该技能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点,参赛选手需要在3年的学校教育和1年的临床实习基础上,以模拟教学为基础,综合应用模型、模块、标准化病人、高级模拟人等仪器设备,经过3~4个月的短期培训,在短时间内掌握竞赛的技能和知识点。合格的护理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6]。因此,培训过程中将素质培训与模拟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训的核心目标。

3 基于大赛的护理专业学生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教学启示

3.1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狠抓“三基”

回顾医学生历届竞赛考题的趋势[7]不难发现,竞赛更加突出本科教育下,通过院校教育和临床实习阶段后,医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考核。医学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应当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立足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定位,服务大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狠抓“三基”,即成为专业人才能够持证上岗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护理学基础属于护理专业基础课,在本届大赛中,华东华南赛区8个站点20个考核项目,涉及护理学基础考核项目共11个,占55%,所以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专业知识架构以及每一门课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以课程为平台,采用慕课、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等方式,使学生切实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然后在实训教学中,使学生不仅要掌握操作技能,还需进一步巩固该项操作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把地基打牢。

3.2 强化技能操作规范性和原则性,回归本科教学样态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关注操作流程,注重个人表演,这样会导致学生进入临床之后不能“以病人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本次大赛仅指定考纲范围和参考书目,没有相应的操作评分标准,但在区赛和国赛的考核项目中,使用标准化病人,或者高级多功能模拟人,可对选手的操作进行智能化评分[8],如心肺复苏术,选手在操作中的按压部位、深度、频率等会在裁判手中的PAD上呈现出一条客观化的曲线,结果将汇总到总成绩中,所以基本技能操作的规范性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授课教师需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技能操作方法及操作规范和原则,而非机械化的背诵操作流程,一味地还原操作。启发学生总结操作规律,掌握相近操作的异同点,然后进行对比训练,使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如各种注射法的操作均包括以下程序:读案例、备物、核对、评估、解释、摆体位、操作前核对、操作、操作后核对、健康教育、处理用物、洗手、记录,操作中需谨记无菌观念和注射原则,确保患者最大程度的安全、舒适的原则;学生在操作中应眼中有人,时刻关注患者,力求做到操作标准规范、步骤流畅、严格无菌操作,摒弃以往教学中过于关注操作流程,注重形式忽视内涵,带有浓厚的表演色彩,与临床相脱节的教学模式。

3.3 依托案例情景教学培养临床思维

大赛已连续举办十届,有很明确的导向,命题回归临床,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院校教育中,临床思维的培养需通过日常教学、临床情景和案例得以训练,因此,需进一步深入开展案例情景导入式教学,在实训教学中授课教师可根据培养目标中学生需掌握的操作项目,模拟临床病例,在病例中设置一些临床思维的考核点,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评分标准,在学生完成技能操作练习之后,进行病历考核,实现灵活运用层次的教学目标。如“5床,张天文,女性,52岁,主因车祸致颅脑外伤入住重症医学科,ID:3947601,患者意识清楚,体检闻及广泛湿啰音,咳嗽反应差。心电监护显示患者血氧饱和度89%,头颅CT示颅底骨折。请选手进行处理”,本道题考核学生吸痰术及吸痰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掌握情况,患者出现痰鸣音且血氧饱和度下降,需要立即给予吸痰操作,而颅底骨折患者禁忌经鼻腔吸痰,只能经口吸痰[9];也可以针对该病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若该例患者意识模糊,不能配合,那么学生在备物环节就需要准备舌钳和开口器;可再进一步改进,该例患者因外伤导致右侧口角颜面部损伤,学生需评估伤情,在左侧完成吸痰操作;如患者自主呼吸微弱,伴有严重颜面部损伤,需立即呼叫医师,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吸痰[9],因为“低效性呼吸形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也可设置该例患儿5岁,那么在备物环节就需选择小号吸痰管;若该例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学生在吸痰过程中,需观察心电监护仪上患者的病情变化;若显示血压骤升,需立刻停止吸痰[9],报告医师,给予对症处理。临床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心中有患者,评估案例后,切实以患者为中心,掌握每一项技能操作及相关知识点是为了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进入临床之后能够根据情景,制订正确的护理决策。

3.4 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和健康教育能力

医学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10],本届大赛的主题是:“尚德精术培育卓越人才 中西并重共筑健康中国”,启示我们在本科生培养的过程中,需注重人文关怀突出“德”,秉持科学规范突出“术”,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教育医学生树立“五爱”价值观,教会学生在面对生命时如何懂责任、讲人文、守真心,在完成操作的同时,需具备人文关怀和沟通交流能力,使医疗服务更有温度。医学教育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往往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运用模型、模块而非真实患者,容易导致学生缺乏人文关怀,过分关注技能操作,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观[11]。人文关怀意识和沟通能力都属于职业素养的范畴[12]。职业素养包括职业信念、职业能力和职业行为[13]。职业信念是内涵,由专业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人文关怀等组成,而职业行为是外在的表现,如操作中的健康教育,这方面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12],是每一名学生在进入校门之后,每一位老师每一门课的授课效果的体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以专业课程体系为平台,与专业课有效融合,落实到每门课在课程思政方面都应当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学生入学的第1年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医学精神、尊重生命、责任担当;在第2年的课程学习中,如《护理学基础》的学习,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情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第3年的临床专业课学习中,进行人文关怀的渗透和贯穿,健康教育能力,为人民服务的“大健康”意识;到第4年实习和社区实践中,通过院校联合,进行职业追求、岗位使命、责任担当等意识的培养和行为的强化,从理论到实践,实现在育人方面“如盐在水”,润物无声。

3.5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临场应变能力

在本届大赛的复赛和决赛中,分别采用了“赛道式”和“单站式”的方式,依托病例情景中患者的病情变化,需团队成员协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作出判断并进行处理,突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在大二进行护理学基础的学习,在大三进行临床专业课内、外、妇、儿及急危重症护理学学习,建议在大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中,依托内、外、妇、儿等典型的病例和病种,还原临床场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操作演练。团队配合[14]往往需要根据个人优势进行角色分配,由组长传递明确的信息进行闭环式沟通,合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互相尊重,及时进行知识的共享,并建立评估,以及抢救结束后进行再评估和总结。所以团队协作和应变需要在一次次配合中训练。可通过一些经典的案例,如室颤患者需要进行团队复苏,3人配合完成心肺复苏、简易呼吸气囊正压通气和除颤操作。对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病情观察,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14],迅速提出护理诊断和首要的护理问题,通过院前急救、呼吸衰竭、循环大出血等综合病历的演练,训练学生团队配合和应变能力。在内、外科护理学中针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团队病例的演练,通过设置患者病情的变化,慢性病健康教育等环节,进行团队配合、人文关怀,沟通交流等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

4 小结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笔者就我校参加第10届中国大学生技术技能大赛为背景,反思院校教育,强调以“三基”、技能操作、临床思维、人文关怀、团队协作等方面为抓手,以赛促改,以课程为平台,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进行本土化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操作技能、应变的临床思维、温馨的人文关怀、自然的团队合作,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临床实践本领,实现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而如何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参赛选手的水平和能力,练就综合素质过硬的卓越人才,对于高等医学教育来说,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护理学人文大赛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版)
人文社科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