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新、缺失及发展策略
2022-01-01周仲谋
周 仲 谋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中国当代影视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革命历史、建构价值信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进入21世纪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消费文化冲击下,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存在消费革命历史、价值观念迷失等问题。本文试图对新世纪二十年来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进行全面梳理,探讨取得的艺术成就,分析存在的缺失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合理化的发展策略,以期有助于创作出更多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精品,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一、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突破创新
进入21世纪之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生产制作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2001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只有 16 部,218 集,2005 年增加到 20 部 400 集,2010 年达到 49 部 1559 集。”[1]从2011年到2019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与以往相比,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但数量显著增加,而且在题材范围的拓展、艺术审美的表达、以及对革命历史的深入思考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题材范围的拓展
从题材范围来看,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取材范围更加广阔。既有以革命领袖人生经历为内容的伟人剧,也有表现某一地域光辉革命历史的地域剧,还有表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争剧,以及谍战剧、反特剧、剿匪剧等。例如,表现领袖人物革命经历的伟人传记剧有《毛泽东》《开国元勋朱德》《彭德怀元帅》《刘伯承元帅》《粟裕大将》《陈赓大将》《上将许世友》《聂荣臻》《陈云》等;表现地域革命历史的有陕北革命剧《延安颂》《保卫延安》、江西革命剧《井冈山》、湖北革命剧《铁血红安》、重庆革命剧《烈火红岩》《重庆谋战》等;战争剧有《解放大西南》《亮剑》《战长沙》《血战长空》《勇士之城》《炮神》等;谍战剧有《暗算》《潜伏》《悬崖》《麻雀》等;反特剧有《一双绣花鞋》《猎鹰1949》《雾都猎狐》《无名卫士》《光荣时代》等;剿匪剧有《林海雪原》《大西北剿匪记》《烽火线》《擒狼》等;表现军队浴血奋战的有《八路军》《新四军》《绝命后卫师》《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等。
在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还有表现少数民族革命历史的,以及表现国际化内容的。前者如《草原春来早》《民族英雄马本斋》《彝海结盟》《锻刀》等,后者如《二十四道拐》《南侨机工英雄传》等。其中,《草原春来早》讲述了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与反动军阀、日本侵略者斗争的革命历史;《锻刀》呈现了云南少数民族青年江小刀一步步走上革命、成为共产党员的历程;《二十四道拐》讲述了“二战”期间共产党、国民党、美国军队三方合作,共同守护运输抗战物资的滇黔公路的故事。这些电视剧充分挖掘中国革命历史的资源宝库,极大地丰富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题材范围和内容领域。
(二)艺术审美的创新
在艺术审美方面,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首先,叙事手法更加多样化,对故事的讲述更加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强调政治教化和宣传教育,往往采取严肃的正剧叙事,直接表达政治革命话语,追求史诗性的宏大叙事风格。进入新世纪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叙事风格和叙事手法上更加丰富,既有像《长征》《红军东征》等表现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壮举,以及像《八路军》《新四军》《太行山上》等表现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浴血抗战这样的宏大叙事,也有表现革命者生活细节和内心情感的生活化叙事。还有一些作品把宏大叙事与生活化叙事结合起来,一方面表现了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革命战争史,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化的事件和细节,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展示人物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面对亲情、友情、爱情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延安颂》《东方》《井冈山》《解放》等。此外还有采用传奇叙事、浪漫叙事手法的作品,表现革命英雄的传奇经历和英勇事迹,如《亮剑》《雪豹》等。多样化的叙事手法,使电视剧作品讲述的故事更加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也更能打动观众,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生动、多元。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有不少表现领袖人物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如《毛泽东》《海棠依旧》《开国元勋朱德》《彭德怀元帅》等。这些作品对领袖人物的塑造,与以往相比有较大的突破。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像以往同类题材影视作品那样,一味以仰视的姿态把领袖人物送上“神坛”,而是以平视的视角呈现领袖人物的各个方面,既表现出他们坚定的革命意志、奋斗的革命历程,以及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的丰功伟绩,也表现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普通人的情感。例如《毛泽东》《毛泽东三兄弟》《延安颂》《长征》《解放》等剧中,在展现毛泽东坚定忠贞的革命信念、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卓越出众的军事才能的同时,也以较多的篇幅反映了他的爱情经历和婚姻家庭生活,揭示了他的喜怒哀乐,以及对家人的关心,对子女的疼爱。可以说,“这些作品叙写了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丰满的、更易被感知的毛泽东艺术形象。”[2]《海棠依旧》《周恩来在重庆》等电视剧,一方面凸显了周恩来心系国家的伟大情怀、艰苦奋斗的革命者本色、巨大的工作热情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生动细腻地表现了他与邓颖超的真挚爱情、相濡以沫的深厚夫妻感情,从而极大地增加了领袖人物形象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还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基层指战员和普通战士形象。例如《十送红军》中的钟石发,既是一位革命老兵,也是四位红军战士的父亲,他在执行任务时与儿子们相遇,共赴战场,最后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与儿子们生离死别。作为父亲,钟石发对儿子们有着深沉的父爱和不舍之情;作为红军老战士,钟石发铁骨铮铮,舍生忘死。钟石发和儿子血染沙场、壮烈牺牲的英雄形象,像雕塑一般傲然屹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像《十送红军》中替牺牲战友实现愿望的高福星,《绝命后卫师》中从目不识丁的老汉成长为红军连长的赖老石头,《我是红军》中从复仇者转变为革命者的聂九……他们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在与自我的抗争中,一步步成长为有着坚定革命信念、能为信仰牺牲的无产阶级战士。在这些坚强、勇敢、不向恶势力和苦难低头的普通革命者身上,闪耀着为国为民的崇高光芒。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通过塑造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为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名烈士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在塑造传奇性的革命英雄形象时,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有突破。“十七年”和新时期影视文艺作品中的一些革命英雄,往往被塑造成有着超越常人的钢铁意志和超凡能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如《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烈火金刚》中的史更新和肖飞等。但这些传奇英雄远离世俗日常、不涉儿女私情、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坚守革命纪律,除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外,没有任何欲望,在情感上显得单一,形象上也有些单薄。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以往的传奇革命英雄形象进行了新的挖掘和拓展,塑造了一批颇具个人魅力的另类传奇英雄,这些人物不再像以往那样是革命意念的直接体现,而是有着鲜明性格特征和自我独立意识的活生生的人,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必达、《雪豹》中的周卫国等。他们的形象不再是完美无缺、通体光明的,而是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偶尔不守纪律,有时会骂脏话,讲情义、重义气,个性极强,甚至会违抗上级命令。例如在《亮剑》中,李云龙视如兄弟的警卫员“和尚”被土匪杀害,李云龙为了给“和尚”报仇,在知道土匪已被八路军收编的情况下,宁肯事后受惩罚,仍向其发动进攻,并手刃真凶,还了“和尚”一个公道。为救被日本人抓走的妻子秀芹,李云龙不向上级请示就对日本人占领的县城发起进攻,引发了一场“围点打援”的精彩战役。这些情节设置,打破了以往影视作品中革命英雄刻板化、扁平化的定势,不仅没有使人物形象矮化,反而突出了其重情重义的特点,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喜爱。
再次,视听语言和表现技巧上的开拓创新。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运用独具匠心的视听语言,营造新颖的影像风格,在表现手法和技巧上也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例如《海棠依旧》运用象征手法,以中南海西花厅盛开的海棠花,象征周恩来总理对党和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他与邓颖超同志的深挚感情,同时也象征了新中国的新面貌和新发展。该剧的内景镜头运动节奏舒缓,以缓慢的推拉摇移,配合悠扬婉转的音乐旋律,再加上海棠花的人格意象,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颇有诗意,其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悠长。《长征》《长征大会师》等剧,多次使用空镜头、俯拍镜头、升降镜头呈现红军长征途中的自然景观,如太阳、雪山、高原、江河、草地等,使这些自然意象与红军战士跋山涉水艰苦战斗的精神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视听语言方面还追求真实性效果。不少作品采取实景拍摄的方式,真实再现革命历史场景和战争场面,例如几部以“长征”为题材的电视剧,在拍摄时,摄制组都重新走了一遍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在沿途取景并进行实景拍摄,把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表现得更加真实感人。除了实景拍摄外,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其他方面也体现出求真求实的努力。例如,《海棠依旧》按中南海西花厅的原貌搭建了同样规格大小的建筑,厅中器具、摆设也都参照实物进行仿制和还原;《彭德怀元帅》在服装方面精益求精,对剧中主人公穿过的每一套军装都做了详细考证,确保无误。表现中国空军与侵略者英勇战斗的《血战长空》,不仅仿制了多种型号的“二战”时期战斗机型,并聘请专业团队制作了长达两万秒的特效镜头,逼真地呈现了多场激烈的空战画面。其他一些表现革命战争的电视剧,也大都以生动的场景、动人的音乐、逼真的特效,给观众以身历其境的真实感和震撼感。
苏珊·朗格指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把艺术符号化的作用就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孕育感情的方法”。[3]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运用新颖别致的视听语言符号和颇具新意的表现技巧,营造或诗意化或真实化的美学效果,正是为了打动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使其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
(三)对革命历史的深入思考
“历史思维与审美思维,是人类把握世界和历史的两种不同方式……历史思维发现了历史的骨架,审美思维充实了历史的血肉。”[4]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在艺术审美方面有诸多创新,在对历史的思考方面也更加深入客观,直面历史的真相和复杂性,对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给予了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既体现出对历史的严肃态度,也体现出对历史思维和审美思维的辩证把握。
不少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通过严谨的调研、考证,还原历史原貌,洞察历史真相,坚持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对革命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审美呈现,把以往难以把握和处理的创作难点变成了艺术表现的亮点。例如《延安颂》正面表现了延安时期的一系列复杂历史问题,包括“张国焘问题”“王明问题”“肃反问题”“黄克功案件”“王实味案件”等。在表现中央对“张国焘问题”的处理时,《延安颂》没有回避因为此事件导致的毛泽东主席与许世友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基础上,该剧巧妙运用审美化的艺术手法和细节虚构,生动地演绎了他们从矛盾到和解的过程。
在表现“黄克功案件”时,该剧没有掩饰黄克功因恋爱问题枪杀抗日军政大学女学员的真相,同时也表现了毛泽东主席拒绝黄克功戴罪立功请求的事实,并展开艺术想象增添了一个细节——黄克功被处以死刑时,没有到场的毛泽东主席听到枪声后留下了眼泪。这一细节颇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意味,既表现出了毛泽东主席坚持原则、捍卫红军纪律的一面,也表现出他对昔日革命功臣黄克功的惋惜之情。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历史复杂性的呈现,不仅没有影响党和领袖的形象,反而更体现出党和领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坚定态度,以及革命伟人的强大人格魅力。
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还表现了历史的严峻性。《长征》《长征大会师》在真实展现红军长征壮举的同时,没有讳言当时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长征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大转移,揭示了红军高层在军事路线上的分歧以及“左倾”错误决策造成的巨大损失。《开国元勋朱德》同样没有回避大队红军冒进湘南,造成井冈山根据地斗争“八月失败”的惨痛历史教训。这些电视剧作品通过对历史严峻性的表现和思考,反映了中国革命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客观地呈现了党和领袖勇敢正视错误、及时纠正弥补、并确立正确方向的伟大功绩。
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还以客观的历史态度,表现了国共合作背景下全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我的特一营》《铁血台儿庄》等剧,都围绕台儿庄战役,讲述了中国军人和平民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我的特一营》中的周天翼,原本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军长廖光义麾下,担任其警卫部队新一营的营长。在民族大义面前,周天翼不顾生死安危,毅然率领新一营官兵奔赴抗日前线,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几经血战之后,周天翼率部突围,却又被桂系军队当作“叛军”。台儿庄战役爆发,周天翼和一营官兵奋勇向前,几乎全部战死,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保家卫国的不朽传奇。《铁血台儿庄》中的萧换牙本是台儿庄商人,在日寇入侵造成的国难家仇面前,萧换牙毁家纾难,散尽家财组织敢死队,同日军周旋,并协助中国军队一同抗战。中国军民齐心协力,展开反攻,台儿庄战役取得了胜利。
还有一些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通过讲述分属国共不同阵营的亲兄弟联合起来抗日的故事,以“家国同构”的情节模式,体现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历史文化观念,彰显出创作者拥护祖国统一、推进家国认同的努力。例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仁、杨立青兄弟,一个在国民党核心部门工作,一个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抗日战争期间,兄弟俩既联手对日作战,又暗中相互较劲;解放战争期间,杨立青所属的共产党阵营在人民拥护下,不断取得胜利,而杨立仁所属的国民党阵营失道寡助,一败涂地。该剧以杨氏兄弟之间的关系演变,折射出革命进程中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分分合合、成败胜负,揭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光荣使命》《伪装者》等剧,也是通过对兄弟故事的叙述,暗示国共两党同根并蒂的关系。剧中政治立场不同的兄弟之间虽有摩擦,但在国难当头之际、民族大义面前,都能够捐弃前嫌、抛开芥蒂,共同抗击侵略者,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亮剑》《炮神》等剧中,也都有国共两党军队并肩作战、携手抗日的情节。
此外,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给予了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例如传记剧《毛泽东三兄弟》从家庭伦理角度看待毛泽东与弟弟毛泽民、毛泽覃的革命成长,围绕家庭生活、兄弟感情讲述三兄弟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革命,献身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该剧在亲情、友情、爱情中与历史建立联结,使观众产生如同看到邻家兄弟关系般的亲切感,从而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和温度。谍战剧《潜伏》不仅讲述了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传奇谍战故事,也表现了主人公余则成由最初因爱情掩护左蓝,到成长为中共地下工作者的真实转变过程,真切地展示了打入敌人内部的潜伏人员在谍战工作中的艰辛不易,以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揭示了他们备受压抑的个体情感,不得不与爱人、家庭分离的辛酸,讴歌了他们为革命事业所做出贡献和牺牲。这些电视剧将人物个体放置到革命历史的具体事件和社会环境中,设身处地的表现人物在特殊境遇下的处境,在叙述革命历史的同时,增添了更多人性化的内容,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情感需求,使观众对人物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卡尔·雅斯贝斯认为,“我们或者是能够通过观察我们所谙熟的某一重大事件,来了解我们历史的根源。我们是从过去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往事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5]以客观的态度正视历史真相,把历史思维与审美思维有效结合起来,对革命历史进行深入思考,从中获取对未来发展有益的经验教训,正是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重要创新之处。
二、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缺失
消费文化是伴随着消费社会而出现的文化现象,随着消费文化的兴盛,电视剧作为视觉消费文化产品的性质逐渐凸显出来,部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渐渐呈现出较明显的消费色彩。不可否认,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亦不可避免地受消费文化影响,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度消费革命历史,二是思想价值观念的迷失。
(一)过度消费革命历史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影视作品越来越呈现出世俗化、娱乐化的倾向,以此满足大众的感官愉悦和世俗心理。受此影响,一些取材自革命历史的电视剧,也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为了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甚至把革命历史当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随意篡改、虚构,编造出一些与事实严重不符的人物和情节,暴露出“消费革命”“曲解历史”等严重问题。
例如《狼毒花》中的主人公常发,电视剧一方面把他塑造成作战勇敢、令敌人心惊胆颤的战斗英雄,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常发屡次违反纪律、爱喝酒、乱睡女人等毛病。显然地,该剧把打鬼子的热血男儿与带有匪气的酒色之徒两种相悖形象,奇异地扭结在常发这一人物身上,是希望以此增加该人物的复杂性、传奇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为了强调常发身上的传奇色彩,电视剧还设计了常发独自一人、双枪匹马勇闯鬼子据点的情节,在后来的战斗中,常发身中鬼子五枪,居然活了过来,而且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中都可以安然无恙。如此超常的人物和情节,反而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为了打破以往革命题材影视剧塑造英雄形象的固定模式,以至于过度突出英雄身上的世俗性、落后性,不仅造成与历史真相的严重不符,也会导致电视剧格调品味的低俗。
有些电视剧在“消费革命”“曲解历史”的歧途上走得更远,陷得更深。《抗日奇侠》把抗战剧拍成了武侠剧,虚构了四个身怀绝技武艺高超的民间高手抗击日寇的故事,为突出四位高手的不同凡响,剧中竟然出现了“手撕鬼子”的离奇情节。其他如《一个鬼子都不留》中的 “裤裆藏雷”、《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手榴弹炸飞机”、《敌后便衣队传奇》中的“包子雷”等,也都是与历史真相相差甚远的夸张剧情。由于情节上的随意编造、严重失真,以至于媒体和观众把这些歪曲抗战历史的电视剧称为“抗战神剧”。2020年播映的《雷霆战将》,“八路军战士”住豪华别墅,主角头上都抹着发胶、涂着发蜡。即便在战斗中也是一尘不染,保持着毫不凌乱的发型。该剧远离历史真相,人物形象和情节离奇得令人诧异,演员的表演也显得浮夸和脸谱化,因而播出没几集就被叫停了。
此外,一些电视剧还打着革命历史题材的幌子,肆意改编红色经典,贩卖高度娱乐化的通俗故事。如改编自小说或样板戏的电视剧《林海雪原》(2003)、《红色娘子军》(2005)、《沙家浜》(2006)等,都给人物增添了大量的爱情戏,让以往的革命英雄不断上演“三角恋”,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自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和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和极大的牺牲,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如今,通过影视艺术重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历史,是为了缅怀先烈,同时也提醒后人铭记历史。而那些“消费革命历史”的电视剧,则大大背离了这一初衷,情节夸张,胡编乱造,严重歪曲历史真实,把革命历史当作消费素材,胡乱改写,以至于误导年轻观众,使他们不能真正了解革命历史和先烈们的英雄事迹、献身精神。这种现象,是对中国革命历史和民族情感的严重不敬,是在破坏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必须高度警惕,加以纠正。
(二)思想价值观念迷失
新世纪以来,某些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过度消费革命历史的同时,还存在思想价值观念迷失的问题,其突出症候表现为去政治化、去英雄化、泛欲望化等。
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把重心放在曲折惊险的故事讲述上,而忽视了主流政治话语的表达。这些电视剧以观众市场为主要导向,采取商业化和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一味追求情节的离奇、刺激,把主人公反抗侵略和阶级压迫的行为,表现为血性男儿的报仇雪恨,带有较强的私人恩怨成分和个人主义色彩,无形中消解或淡化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应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性和政治主题。
新世纪某些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其思想价值观念迷失的另一表现是去英雄化。英雄是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忘我奋斗、勇于牺牲、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光辉象征。文艺作品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固然不能过于拔高,使其通体光明,毫无瑕疵,以免显得失真;但是也不能把英雄降格为普通人,甚至在道德品质上还低于普通人,这样就丧失了英雄的崇高感。然而,某些披着革命历史题材外衣的电视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创作拍摄中刻意塑造“怪异乖张”的“另类英雄”或“反英雄”形象,让痞子、土匪、妓女等人物成为革命战争中的主角。这些电视剧,或者夸大“英雄人物”的缺点,使其粗鄙化、草莽化,或者有意展示“英雄”懦弱自私的一面,是对英雄形象的严重矮化和丑化。在这些剧中所谓的“英雄”身上,看不到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和人物优秀品质的引领,英雄的崇高伟大及其对人民大众的楷模示范作用被解构了。
泛欲望化是新世纪某些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思想价值观念迷失的又一表现。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个体的感性欲望和世俗性追求被刺激起来,受此影响,某些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开始肯定和张扬人物的个体欲望追求。不仅凸显剧中人物在食(喝酒吃肉)、色(爱情、婚姻、性)方面的需求和满足,而且把主人公对敌作战的动机表现成是为了给自己的部队增添武器装备、改善生活水平,或者是为了赢得心仪女子的青睐,而不是出于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此一来,就有把个体欲望置于革命信仰之上的嫌疑,从中不难窥到消费社会欲望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子。
新世纪某些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去政治化、去英雄化、泛欲望化的倾向,是对中华民族革命史与发展史的否定,拆毁了人们敬仰革命英雄的感情基础。归根结底,是政治信仰的淡漠,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缺失,是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对此,必须严肃对待,加以正确引导。
三、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策略
首先,创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通过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6]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内容,涉及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壮举和光辉历程,对这段历史的呈现,必须要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没有正确历史观的作品,注定是没有灵魂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对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要心怀敬意,充满敬畏,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尊重历史真相,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创作中要紧紧围绕近现代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与复兴的历史主题,巧妙运用影视艺术的特殊手法来表现革命历史,思考革命历史,只有这样,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才能真正走进观众内心,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引领和化育人民群众。
其次,要把建构价值信仰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重要任务来抓。新世纪以来,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有所抬头,以至于价值迷失、信仰淡漠、思想观念混乱,给价值信仰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甚至一些取材自革命历史的电视剧,也存在歪曲消解主流价值观、信仰叙事空洞化虚无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重建价值信仰、激发革命历史的当代意义,就成为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应通过对革命历史故事的生动、细致、深入的讲述,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年人,更好地认识革命历史、了解革命历史,让他们能够被剧中人物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仰所感染、所打动,能够以剧中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的爱国情怀、献身精神、奋斗激情为榜样,建构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从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激励自我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再次,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影视行业日益产业化的趋势下,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也不可避免地与市场和商业资本运作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必须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即思想性、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一方面,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能无视市场的接受程度和观众的喜爱程度,只有被市场广泛接受,为观众喜闻乐见,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制作方不能单纯为了追求资本增值和最大利润,而忽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否则极可能走入格调低俗、思想混乱的误区。应该充分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是观赏性商业性的基础,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越高,才越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在“义”与“利”、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必须把前者放在第一位。“只有当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实现时,经济效益长远获得才会是可能的。”[7]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思想性、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那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不是对立的,反而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成全。
此外,要把创新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新世纪二十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跟风、扎堆等现象,归根结底,是原创力不够,创新性有待提升。创新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创造,也包括在前人成就基础上的突破、革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创新:一是内容多元化,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是一座丰富的素材宝库,有大量的素材内容可供选择,电视剧创作既可聚焦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或大型战役,也可聚焦于革命战争背景下社会生活的某些细微方面,还可以从历史的横断面切入,选择闪光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表现。二是类型多样化,类型化叙事可以带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吸引更多观众的重要策略。不过,一成不变的类型化叙事也容易导致模式化和趋同化,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类型化叙事也应该不断创新,在家国叙事、战争叙事、成长叙事、任务叙事、青春叙事之外,探索出更多新的叙事类型和样式,使类型化叙事和陌生化突破能够较好地协调。三是视角新颖化,除了经常采用的宏观视角外,也可以采取个人微观视角、女性视角,还可以综合运用多重视角,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和选择性。四是表现深入化,在历史深度和人性深度上不断掘进,揭示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应树立精品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中装着人民,装着历史,装着时代,努力挖掘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断激发其新形势下的时代内涵和生机活力,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打造出更多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