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药名诗词中涉医元素融合形式的变化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药草药名文人

王 燕 隗 宁

([1]长沙医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9;[2]长沙医学院人文传媒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9)

1 宋代药名诗词稳定发展的社会背景

历史的瑰宝总需要依托稳定的时代思潮才能焕发光彩,改革换代后的王朝能否容下崭露头角的药名诗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1 宋代的政治环境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被拥为帝,宋朝建立。宋朝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王朝,军事权力、财政权力、司法权和行政权都高度集中,这使得赵宋王室试图打破贵族门阀的桎梏,依靠出身科举考核制度的士人阶级,因此,宋代科举考核制度在规模上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唐朝,民间人才也更多地填充到中央政治体系,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提到:“官吏从君主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时代变为容许机会均等。”

1.2 宋代的经济状况

宋代的社会经济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宋真宗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开始使用,开创民间金融的先声,标志着中国社会从金属铸币时代进入信用货币时代,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商业交流。同时,当时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都会城市人口突破百万,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城市风貌。

1.3 宋代的文化思潮

一方面,由于医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医药文化概论》中提到:“文化者,社会之根,实践之根;医学者,社会之现象,实践之形式,故其而根本者即为文化也。”受过良好教育的宋代文人士子在阅读医学著作上有着优势,多数文人选择研习医学,这使得当时社会上“文士通医”(即文人士子通晓医学常识)的风潮一时盛行。另一方面,随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程颢认为:“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这种“知医为孝”的观点在宋代社会上被文人士子所广泛接受,出于道德观念和现实健康需求,许多文人开始辅修草药等医学知识。

1.4 宋代的医学发展

李经纬说:“纵观中国医学发展史,在历代皇帝中,重视发展医药卫生并发挥积极影响者,当以宋代之最。”如宋神宗于1076年开设了官办药局,注重对医学人才的培养,积极发展医学教育。依靠统治者的政策和宋代开放的社会环境,宋代的医学著作产量和质量相当可观。大型医学研究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开始出现,《小儿药症直决》等儿科疾病方面的著作也表明宋人有了注重对具体目标人群可以进行不断深入分析探讨的意识。

2 宋人与前人药名诗词中涉医元素融合形式的对比

本文意在论证宋人与前人药名诗词中涉医元素融合形式的不同,所以只选取前人——从南朝齐代到唐朝天祐年间(806-888)与宋人——宋朝天禧至开禧年间(1002-1207)的药名诗词进行对比论述,着重从题材、手法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前人药名诗词涉医元素融合形式分析

2.1.1 题材选择

(1)吟咏药草特性和形态。魏晋南北朝的药名诗词创作者首先关注到了草药的形态美,认为药草具有观赏和吟咏的价值,如沈约《奉和竟陵王药名》中描写丹草形态秀气、纤细而有红色的尾端,具有十分优美的姿态和美丽的色彩。其次,有诗人认为药草的特性符合人的某些特点,从而进行吟咏、歌颂。

唐代描写药草、药苗的诗歌比起魏晋时期要多,有李德裕《思山居一十首·忆药苗》对药苗的长于“溪上”、“丰茸”的生长态势和“坚肌骨”等治疗功效等进行了描写,另外,姚合《病中辱谏议惠甘菊药茁,因以诗赠》也有此类型的叙述。

(2)描写采药、制药等活动。随着医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对草药的种类有了更多的了解,采药、采药活动频繁,于是文人开始就这一日常活动进行创作,如梁朝吴筠的《采药大布山诗》写到诗人沿着山沟采山麻和长生花等药苗的场景。唐代还出现了描写药草生长环境以及制药的工具等等诗作,如李商隐《送阿龟归华》:“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茯苓多。”中直接指出茯苓多生长于碧松根下的特征,为采药、求药人提供了寻药方向。

(3)叙述药品兜售、赠药等交易。到唐代,医药知识在当时社会各层的推广程度逐增,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在文人作品与民间文学的创作中。除去承袭前代对药草、药苗的简单咏颂,唐代文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平时药草、药品的馈赠、买卖等行为上,并将其纳入诗作中,如姚合《过李处士山居》中写道诗人常日闭门谢客,因病才收取别人馈赠的药品,有了与赠药人和僧人的联系。

2.1.2 情感表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已经意识到中药名本身的特性适合成为文学语言表达的素材,有的作者根据其形状色彩赋予它们美好形象,有的作者假借其名称赋予它们深刻意义,还有的文人给药的名称赋予了一些特定的情思,将药材的美学特征和药用价值进行了描述、赞美和比拟,如浮萍叹息凋零表达无所依的情感,但到了唐代药名诗词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还是不够流转自如,仍以直接抒情形式的为主,同时情感抒发的较为浅显。

2.1.3 手法运用

魏晋时期诗人常用药名进行酬和,即通过药名字面意义或在具体语境下的引申意义进行罗列作诗,如王融《药名诗》,在每一句诗中都镶嵌了一种药名,除此之外,诗歌本身所吟咏的皇家的宫廷楼阁也具有恢宏的气派。药名罗列成有一定意蕴诗不仅是诗人高超诗艺的体现,同时在作诗过程中诗人能获得连续的愉悦感。

而唐代则多离合诗,即在形式上通过文字结构的“离”与“合”来实现内容上嵌合药物名称的目的,同时又以药物名称这一内在的主线来统合文字结构的续断。如皮日休《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写了决明、亭历、半夏三味药,作者将药草的名字拆开,首字嵌在句首、尾字镶于句末,然后通过诗句结构形式上的联系,很自然将其连接起来,达到了句虽断、意却连的表达效果。

2.2 宋人药名诗词中涉医元素融合形式变化

2.2.1 题材选择

(1)医药知识类。宋代药名诗词中有一部分词记载着患病时用药等治疗方法,如黄庭坚《鹧鸪天·汤泛冰瓷一坐春》的小序中提到患有痂癞病的僧人服用“长松汤”后痊愈的病例。诸如此类还有黄庭坚的《满庭芳·茶》中提及的“相如消渴”典故的消渴病,在赵彦端《临江仙·和洪景卢送行韵》中“为君忘饮病”更是直接指出消渴病患者多饮的特征。

(2)借物感叹类。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一直是人们的夙愿,这在诗歌中有所体现,成为人们经常咏叹的一种题材。有李曾伯《八声甘州·辛酉自寿》中提到自己苦于身体疾病,从而发出“神仙何处,遗我以金丹”的感慨。除此之外,还有感到人生苦短,想要通过炼丹来达到长生的词作,如葛长庚《沁园春·赠胡葆元》。

(3)患者感受类。当人患病时,其身体和精神也经历着疾病,尤其在医疗水平不甚高的古代,人们对于疾病的恐惧、患病之后的孤独以及患病期间感受到的世态炎凉无不刺激着患者的较为脆弱的心灵。因此,文人往往发而为词,记录着自己患病时的感受。如向子諲《南歌子》“病著连三月,谁能慰老夫”中自然流露出的无奈、哀怨的情感等。

2.2.2 情感表达

宋代文人对药名诗词的情感处理更加成熟,情思流动更加自然,这与宋人求新求变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这种创新思想,原本劄劄被视为游戏的药名诗才有了新的发展。在情感上,宋人更加关注自身的感受,并将生活中的一些涉医元素写入词中,带有了叙事色彩,如黄庭坚《医者索酬劳》中便抒发了对无医德医者的不满和无奈。

2.2.3 手法运用

在宋人眼中,一首优秀的药名诗词不是药名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巧妙的运用比兴等修辞手段,使得原本意义单一的中药与整首词融为一体。其具体的创作原则是:第一,字则正用,意须假借,即不用谐音法,用药名本名作诗词。第二,药名须为世俗所知。第三,造语稳贴,各使中理,即药名入诗词需用“隐入法”,乍看起来与一般诗词没有什么差别,但细看才能发现药名诗词的高妙之处。这使得药名诗词的创作标准开始拔高,在这样的创作要求下陈亚和辛弃疾成为药名诗词创作者之最。

3 宋代药名诗词在元明清新文学下的糅合

文学发展到元明清时代,戏曲开始登上主流舞台。由于元明清诗文的衰弱,药名诗词的创作总体上也趋于衰落,但是却也不至于衰亡,在元代的药名诗词又有了体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创新。

3.1 宋代药名诗词中涉医元素与戏曲、诗文的结合

首先有药名曲伴随着元曲而出现,如著名作家关汉卿有药名曲《中吕·普乐天》。然后到明代又出现了药名文,如明人李翊《戒庵老人漫笔》卷四载录的药名传记文《桑寄生传》,整篇文章用一百多个药名。最后是清代,出现了药名戏曲《草木传》。

3.2 宋代药名诗词中涉医元素与叙述文学的结合

由于元散曲与唐宋诗词一脉相承,药名诗词在宋代就已有用来叙事的先例,所以在元明清时期药名诗词与叙述文学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主要有两类表现形式:一种是用药名撰写叙事作品。如:元代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唱的《小桃红》曲、孙叔顺的药名曲《中吕·粉蝶儿》以及《桑寄生传》等。另一种是将药名诗词巧妙融入小说创作,成为某些叙事场景中的补充,如《西游记》和《三言二拍》中,都可以看到药名诗词的存在。

4 总结

通过分析以上研究论述,宋代作为药名文学发展史中最繁荣的时期,不仅可以继承了前代文学药名隐入的优良传统,同时提出“隐入法”等药名诗词创作理论主张,实现了涉医元素在题材、手法、情感上的新融合,还对后代新兴文学的创作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为中国古代诗词创作和文学发展建设道路添砖加瓦,形成中国独有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知识底蕴。

猜你喜欢

药草药名文人
药草与算盘
文人与酒
德国人餐桌上少不了药草
文人吃蛙
药草恒山和北岳恒山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药名戏与《牡丹亭》
散议中药药名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