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2-01-01黄培英
黄培英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玉林 537000)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美育的育人导向更加凸显,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美育活动丰富多彩,资源保障持续向好。但是,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国务院在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的作用还没有完全了解,相对缺乏统筹协调和促进机制,提出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要求,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美育工作的指导文件。笔者针对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美育教育的改革目标及实践探索。
1 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问题
(1)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各层各级学校提出重视并发展美育工作的要求,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高等教育方面的美育实施与普及工作的进展仍相对比较缓慢。教育部早在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了中国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问题,美育的育人功能还未受到广泛重视,美育工作的滞后已不能充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于美育现代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统一认识,缺少统一规划,高等教育中美育仍是短板。
(2)美育课程设置不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美育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对美育的地位和定位的讨论和争论,许多学者认为美育在理论上是从属于道德教育的,在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以智育代替美育的现象,美育依旧是作为德、智、体、美“四大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出现。在社会转型发展、知识高度丰富的时代,高校美育课程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前整个高校的评估体系中,美育的考核占比并不多,在实践上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落地见效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信息化、“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观念和美育课程的多样整合建设起步较晚,在学科之间高度综合化、互渗性日渐凸显度不够。
(3)学生审美素养不高。由于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的薄弱及美育师资的缺乏,导致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无法全方位的发现美、创造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未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他们的审美境界、心理状态、价值观念与现阶段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相吻合。很多学生存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热衷于对他们工作有利的各种考证、考级,而忽视了自身人文及审美素养的提升。
要突破高等学校美育的困境,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就是把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重视起来,不断地强化美育课程教学问题研究,促进美育实践,为高等学校美育课程改革增添动力。
2 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1)深化对美育教学工作的认识,构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综合改革,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国民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都十分迫切,增加高品质、内涵化高等教育的供给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作为高品质教育、全人教育的象征,美育的价值更加凸显,应用型高校要更加重视新形势下美育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把美育作为高教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尊重高等学校美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点及办学目标,明确学生群体的培养目标,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美育总体原则和任务,把美育当成一门综合课程,努力打造现代化的美育体系,推动高校美育的整体发展,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发挥应有作用。
(2)完善美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实现美育提质增效。2016年起,教育部与8个省(市)签署了美育备忘录,带动了全国学校美育实践的展开。目前应用型高校美育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确保美育落到实处,需要结合地方及高校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经验,重新整合美育资源,理顺其间的关系,既勇于继承传统,又敢于突破创新,最终实现美育上质量、上层次,提高实效性。
(3)升华美育理念,促进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高校美育是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美育实践中,应站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元素,引领学生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我国的美育以及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3 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的发展格局。按照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工作新格局。一方面加大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将其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课程要辐射涵盖所有专业和学生,开设文学名著欣赏、音乐、舞蹈与戏剧、电影欣赏等课程,并贯穿于教学活动和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全校性的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应通过多种途径、多样化形式丰富美育。在对高校美育进行顶层设计时,不能把美育局限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之中,而要经过专门的规划和设计,将美育体现在各门学科、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建立全面综合的审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美育的“国家意识”、“全民意识”和“终身意识”。
(2)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的课程体系。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建设的重点环节。首先,应将美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计入学分,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和层次,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既要重视美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关系。其次围绕美育目标,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并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构建立体、丰富的课程体系的同时,充分彰显和辐射出积极精神能量,激发师生积极践行、奋力创新。再次,强化美育课程的考核机制,加大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中的占比。
(3)搭建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的实践平台。课程体系最终要落到实践,美育最终指向运用。除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增设更多形式的艺术选修课外,还有探索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科学技术美育、传统文化美育、“互联网+”美育等更加广阔丰富的、富有创意的美育方式。高校可与社会机构、艺术团体等开展广泛合作,建立起艺术展览、馆藏参观、主题讲座、社会实践等美育的课外活动体系。此外高校还要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吸引政府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推动校内外文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通过推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互联,打造开放合作的美育环境。一方面,在美育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可以让艺术类的学生跟随教师承担部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并纳入学习成绩;另一方面,重视各类汇报演出、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各类艺术比赛、大学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等能够展示才能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舞台,锻炼能力。
(4)加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的统筹部署。在高校美育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们要提升站位,统一认识,周密部署,建立完善的美育工作体制,形成上级决策指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师生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浓厚的美育气氛。美育的建设工作要从顶层设计加强美育指导,除了常规的课程、实践以外,还要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努力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等,以带动整个美育课程建设及美育工作开展、社会美育开展。
(5)强化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的师资力量。美育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的落实和发展不仅仅是教学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问题,特别涉及师范教育与综合性师资培养问题。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美育工作的关键,高校所需要的美育教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要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
4 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智力开发,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信息化、“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在学科之间高度综合化、互渗性日渐凸显的今天和未来,美育观念和美育课程的多样整合建设,必将成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和改进美育教学的一大趋势,也可以说,美学就是未来的教育学。因此,应用型高校要更加重视新形势下美育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把美育当成一门综合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全程美育、全体美育,并辐射到社会美育、家庭美育,才是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才是我们要大踏步迈进的美育新时代、教育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