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路径探析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
2022-01-01邵莉
邵 莉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1 课程思政及其研究背景和实践情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课程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首。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任务,除了需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更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和功能,实现两者同向同行,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生长点。高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政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其他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忽略或没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导致思政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座“孤岛”,难以形成联动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浓厚的育人氛围。
结合通识教育课程体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聚焦课程思政,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思政课程载体,深入分析课程思政育人现状、制约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2 挖掘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如何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育人新机制?“课程思政”新理念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笔者在计算机公共基础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在整合课程设计模型的指导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融入人文、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既丰富了课程的内涵,又为学生带来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标,而这些元素则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2.1 激发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引导落实课程教师的育人职责
教师积极对课程思政内涵和价值进行解读,充分激发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挖掘各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引导各课程教师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实到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中。
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和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道德要求、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和政治理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受教主体,使其成长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初步构建“学科、课程、教师、教学”多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2.2 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
3 “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创新
3.1 挖掘德育元素,有意识的育人
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课程思政”是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挖掘并嵌入适当的德育元素,进行非系统化、非体系化的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分析课程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题材与内容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践行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引领价值的课程教学设计。
要考虑本门课程有多少学生,学生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课程学习中会有什么样的特殊困难,再结合学生、学校、行业、社会对这门课有什么样的期望值,这门课跟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难免会有畏难情绪任课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帮助学生优差互助,内化知识,学会应用,培养团结、互助的人文品格,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
3.2 高度融合思政与课程知识
任课教师要将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结合相关德育元素,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挖掘、提炼出本行业、本学科、本专业、本教材、本章节所蕴含的社会、人性、思维、文化、技术等多层面的独特的育人价值——这些育人价值信息可以源自未知领域、发展历史、探索方向、人类价值、社会贡献、前沿问题、知识要素、结构体系、符号系统、杰出人物、内在逻辑、学科精神、研究方法、多元观点等,并对提炼的育人价值信息进行形式上的设计,或以观察、体验,或以语言、影像。以间接、内隐的方式,营造教育氛围,立足可实现的维度、程度等方面,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3.3 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为实现高效的课堂互动,使课堂更具亲和力、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体验,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
学生既有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选取“科学伦理”主题,比如“科研诚信”,可采取讲授法、案例研讨法。其中,案例应经典、多样,呈现不同类型的违背科研伦理的案例。同时,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专业学习道路上遵守科研规范与诚信。
作业提交及考核方式方面:学习作业项目的提交形式有电子文档作业,期末考试有机房上机在线考试,学生在独立自主完成作业,不拷贝,诚信考试不作弊,或者不侵犯别人的知识版权等案例,在课堂上抛出来进行小组讨论及思考。
项目内容设计方面: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设计课程实践操作项目,提炼实践课中蕴含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深入挖掘提炼通识教育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价值理念。在Excel章节操作素材准备上:用国家近年遇灾后,全国各地物资捐赠数量表,志愿者信息统计表等素材来融入民族大爱,团结的爱国理念。组织PPT课业演讲大赛,展示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医务团队的奉献、树立社会责任感。结合今年的建党,100周年主题,举办应用软件设计大赛,以“我心向党,踏寻先辈足迹”为主题,收集海选作品集,涵养家国情怀,厚植民族情感。Word文字处理章节,设计课堂项目“中国疫苗发展之路”电子小报,让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的同时,通过文字的感染,知晓我国的疫苗从研制到接种推进的顺利,感受到中国的强国风范,且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
3.4 教师带慧眼——善于发现教育场景
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总是在某种真实空间、场域中开展的,其中占有、展现着具体的物质载体或精神境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教师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要关照大学生的现实体验。比如,计算机课程结束,机房的整洁维护得如何?是否带食物进入机房,下课时是否顺带走了桌面的垃圾,学生入教室将手机置入墙上手机袋,有些学生是否诚信照做,上课全程没有对电源、网线随意拉接,自觉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保证电脑硬部件的完好,离开座位是否保证学生电脑关机。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场域中要有意识地充分发现并利用这些具体的思政情境,辅以科学的引导,引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进而塑造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因此,“课程思政”中教师可以利用的具有真实性、体验性和感染性的育人空间很大。
3.5 发掘学生特点,正面引导为主,纪律约束为辅
笔者学校艺术类学生普遍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大张旗鼓的道德宣教和思想灌输不能实现学生能动的认知、认同和内化。因此,“课程思政”的价值渗透还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现实困惑,通过讲故事、摆事实,采用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辅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感性思维强,易接受新鲜事物,“课程思政”中的价值观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启发和价值浸润是可以产生积极的正面效果。
3.6 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储备、话语体系与时俱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时代性、发展性,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传播内容和路径。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储备、话语体系是否与时俱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是否及时捕捉了最新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可与接受效果。这些都是用以检视基于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弥漫在课程教学过程全程,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养成。
4 结语
“课程思政,知行合一”打造育人教育新格局,挖掘教材德育元素,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利用计算机课程特点,构建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实现思政信息共享。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规则教育、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社会责任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未来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有趣,真正达到“立德树人”。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实施“课程思政”,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手段,帮助学生在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实现课程培养“四有”目标,即理论知识有含量,专业学习有兴趣,综合能力有提升,人生目标有方向。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成为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