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的战略思考探讨
2022-01-01黄凌娟
黄凌娟
(厦门工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已成为我国各领域国际合作的共识。我国一以贯之地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加强与沿线各国互利合作。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要充分把握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近年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随着高校合作内涵式发展的实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把握机遇,积极优化发展思路,展现自身特色与优势,发挥“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中坚力量,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促进与相互尊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校国际化新视角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发展呈现新视角,迎来新机遇。福建不仅要在经济领域扩大开放,也要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扩大开放,对沿线国家地区文化及科技等领域提出全新的合作规划。在此背景下,要求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提出国际化新思路。
1.1 提升国际教育地位,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构建国家开放性经济新体制,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鼓励全球公平竞争”。自倡议提出后,众多国家都积极主动参与,它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摒弃一直沿袭的以欧美院校合作为主的“引进来”合作模式。当地高校在国际合作中应扩大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力,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更加注重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优质资源的输出,积极“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了一幅多元和谐的文化共同体。我国作为倡议组织者,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理念交融、尊重互信的文化合作共同体。
1.2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转变参与国际化角色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地位与角色的转变,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力逐步提升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促进了国际化走向新路径,从单一合作模式转向内涵式发展,从起跑阶段、并跑阶段迈向领跑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沿线国家随着自身经济发展,增加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本科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变革和转型。自倡议提出,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特色专业为契机,大力优化来华留学专业设置,更多承担为沿线国家地区培养人才的责任,成为备受青睐与认可的热门留学国家。随着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国际合作角色的提升,世界教育格局也逐渐发生改变,从单纯从欧美强国取经,发展为向西方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传经的地位转变。可见,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在“一带一路”合作建设中起到了人才与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
1.3 从边缘到核心,教育区域化迎来新任务
区域化一直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形成重大挑战,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等教育的任务也发生了改变。很长一段时间,与我国部属高校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相比,地方高校受资金渠道、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等多因素限制,始终难以发展到核心地位,处于国际化边缘发展状态。“一带一路”的倡议对沿线65个国家都有所影响,这些国家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对地方本科性应用高校来说,全新倡议对其区域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会与平台,有利于改变地方高校边缘状态的局面。如:福建农林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及闽南师范大学等,都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双向交流中,在激活自身现有的教育资源进入到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
2 “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战略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校要打造自身特色,统筹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新模式,拓展新视野,构建全球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内涵式发展建设,推动合作向纵深发展。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凝练办学特色,积极输出优质教育资源
以“一带一路”国家为核心建立合作关系,要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办学能力,凝练办学特色,加强制度建设,积极输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时,创新国际合作理念,构建多元合作投资方式与管理模式。国际化办学要积极探索管理、办学与评价相互分离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教育主管单位、高等教育院校、社会评价机构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机制,确保三方协调发挥自身价值,发挥监督与督促作用,借鉴高质量发展的质量监督制度。地方高校要整合二级学院优势资源,自上而下增强教师、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突出地方性,发挥应用型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拓展合作办学途径。高校内部需把握机遇,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外部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全面提升内部管理体制、软硬件等条件,打造国际化教育场所的特色。从管理与教学入手,培养能懂国际惯例,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与管理团队。最后,拓宽资金渠道来源,积极发挥出政府、企业及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国际化办学中,对高校传统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进行改革与更新。
2.2 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国际交流新视野
福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区位优势,拓展与台湾地区、东南亚的合作,探索一条有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地方高校可以借鉴部属高校国际合作的路径,探索“走出去”海外办学与实践。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与交流,高校争取了更多与东南亚高校合作交流的机会,带动周围国家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发展中,将高校的区位引导优势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有机结合。地方高校亦可借鉴如华侨大学华文星火计划,通过一系列有特色、有创意的活动,如闽南语人文特色活动,开展中国文化教学,深化国际交流内涵。总之,福建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充分发扬闽南文化共性,以点带面,积极拓展与东南亚国家地区交流的新理念,促进“一带一路”合作新视野,服务海丝经济。
2.3 深化双向互动,构建全球胜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校应将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纳入到战略发展计划中,深化“引进”与“输出”双向互动的合作共赢模式,构建全球胜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高校应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定位,引领“行业性、应用型、国际特色”的复合人才培养。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探索在地国际化,对接国际课程标准与国际技能资格证书,构建标准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加快学分制改革,在培养机制上实现国际化。在尊重不同国家文化风俗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国际教学体系中,使不同国家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接轨,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输出,双向互动合作共赢。
2.4 拓展合作纵深,促进“特色化”发展图景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建地方高校可进一步统筹协调多方资源,联合高校、企业和机构开展多层次教育合作,形成涵盖教学科研、文化交流、联合培养、职业发展等多形式的国际合作新图谱。在教育法规、法律政策兼容下,考虑教育资源的匹配度、透明度,可进一步优势互补,推动特色化。在与沿线国家地区建立合作关系时,要提炼挖掘福建华侨优势,推进高校与社区、社团等链接,参与大学校长论坛、大学联盟等,讲好中国故事。地方高校可通过多种形式,挖掘文化共性,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与社会团体如福建海外商会合作,推动沿线国家地区交流成果的运用。在国际项目合作上,地方高校要充分了解当地高校的特点,强化学科间的合作粘性。例如,福建农林大学推动了植物分子生物学科的研究;集美大学与海外高校联合创办了海洋领域学科二级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将传统医学走出国门。以上例子都是福建高校参与到国际化办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值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借鉴。
2.5 统筹优势资源,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机制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地方高校国际化战略发展是促进人才培养与环境建设,促进民心相通。在福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与领导下,地方高校可进一步对合作内容与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划分,根据现行政策,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如为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合作,厦门市政府推出了资助优秀东南亚国家华人的陈嘉庚奖学金,用于支持来华留学的学杂费、生活费等。同时教育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用于支持福建省高校外事人员及访问学者出国交流,选拔高素质、高能力的外事人员参与到“一带一路”国家合作计划中,扩大高校在国际化交流合作中的影响力。政府积极支持并建立了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中外联合的实验室与研发机构等。此外,地方高校可加强与福建省侨办、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等政府和社会团体联系,举办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国际交流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3 结束语
综述,“一带一路”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开拓新视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国际化内涵式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的新机遇。因此,福建地方高校应积极利用政策引导支持,发挥区位优势,凝练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联合办学,探索深层次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地方高校国际化精耕细作向纵深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