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语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策略

2022-01-01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俄语外语学科

孙 超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教育部陆续推出了“双一流”(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双万计划、一流课程、新文科建设等重大举措,为各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1]。“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的实施使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本质变化。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专业如何积极应变,主动对接国家对俄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优化本硕“贯通式”培养,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举措,全方位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特色发展、内涵式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内涵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改进学校内部治理机制,打破一些条条框框,优化学科资源和专业发展资源配置,促使学科建设要素和专业建设要素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促进高校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高校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真正实现内涵式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必要选择。第一,它可以矫正长期以来高校在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方面的失衡状态,进一步筑牢本科教学的基石地位;第二,它可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资源共享,使两者“良性协调、互促互融,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2];第三,高水平的科研资源可以给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培育学生的科研品格与实践能力,增强其职场就业竞争力;第四,依托优势学科资源,一流专业可以打造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从而“提升专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声誉”[3]。

二、俄语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衔接不紧密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以俄语学科为基础的外国语言文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 类,具有历史积淀深厚、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基础研究成果丰硕等突出成就。但外语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始终是各行其是,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问题。首先,外语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清晰,对各外语类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明显,外语学科前沿知识未能与本科教学有效融合,专业教育中缺少学科教育,职业规划效果不突出,导致专业对学科的支撑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次,在制定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目标和台账时,缺乏系统性,在人才队伍、经费投入、资源分配等方面没有形成合力。最后,因体制机制原因,黑龙江大学的学科团队和教学团队未实现一体化建设。有些学科梯队骨干成员不是本科专业教学团队骨干,这导致学术前沿内容无法被引入本科课堂。有的专业负责人不是学科骨干,缺少学科视野。学科与专业建设协同度不足,资源共享度也有所欠缺。

(二)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连贯性不足

作为一所地处东北的省属高校,受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再加上缺少本硕、硕博、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机制,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更多选择去往经济发达地区的“双一流”或985、211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长此以往,不仅无法实现本硕博的连贯人才培养和储备,而且很难为一流外语学科建设提供人才驱动力。比如,俄语学院2022 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21 人,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有55 人,40 人落榜,落榜率达到了73%。这一方面说明俄语学院学生对考研准备不足、基础不够扎实、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另一方面也说明俄语学院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衔接方面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完善。我们再看一组数据,121 名毕业生中28 名顺利升学(含保研13 人),实际录取人数是15人,录取本校学生数占俄语学院2022 年总体招生人数的20%。这意味着,俄语学院录取的学生中,80%的学生都是外校的。与俄语学院研究生教育衔接的多是其他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受硕博连读政策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更高要求的影响,近3 年以来,俄语语言文学学科的硕博连读学生只有1 人。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俄语学院的高端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与科研缺少连续性

在高校各专业教师群体中,外语专业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较为繁重,更重视课堂教学,一谈起科研就无所适从,缺乏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偏少。很多外语专业教师为了满足职称评定条件,想方设法申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一些专业教师理论研究进行得有条不紊,不屑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显而易见,这样的研究成果对教学活动助益不大。学校层面基于学科评估、考核的压力,往往重视科研绩效产出,各种科研奖励制度较为健全,教学方面的奖励却可有可无。由于制度的误导,外语专业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认知也明显有别。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导致教学和科研缺少连续性,脱钩现象较为明显。

三、俄语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困难,但是在全省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的大背景下,在全省一流学科二期工程建设刚刚启动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面临评估的总体形势下,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应全面总结以往建设经验,客观分析国家及黑龙江省重大战略和人才需求现状,牢固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通过建立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创新“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课程建设、确立应用科研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具体举措,全面提升俄语专业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一)建立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激励机制

围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情况,建立并逐渐完善教学与科研相平衡的激励政策制度,同时强化约束要求。引导教师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相关课程与教材建设中,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并对取得突出成绩和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将各类教学奖项与科研奖项、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同等对待。在职称评聘中,将一体化建设业绩作为“应具备条件”,如培养学生提高学历、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等情况。在师德师风、先优评选中作为参考条件。在年度考核工作中,增加课程建设的维度。在导师职责落实上,全面贯彻本科生导师制度,修订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建立科研与教学互动平衡的激励评价机制,从而形成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新型格局。

(二)创新“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如全球化亟需打破“单一外语”的培养方式,高水平对外开放亟需“外语+专业”人才,人工智能翻译须加强外语人才的人文素养,讲好中国故事须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能力,文化自信举措须进一步加强。这些新挑战对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且具备良好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进行“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面临着自己培养的优秀本科生留不住的困境,大多数都考取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院校,一部分出国留学,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就业,除保研的之外,真正想留在母校读研的学生少之又少。如果建立本硕连读的模式会吸引更多高质量的高考生考取黑龙江大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逐步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建立硕博连读机制,可以让学生的研究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使优秀人才留校任教,做为学院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

未来一段时间,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将依托俄语专业基础学科拔尖人才2.0 培养计划,建立健全本硕连读机制,做好本硕课程内容有效衔接。俄语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的学生如在第四学年获得推免资格且留在学校攻读硕士学位,则实施“3+1+2”本硕贯通式培养,即大四本科同时进入研究生的学习和硕士论文阶段。俄语学院还充分发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引领作用,探索俄语语言文学学科“硕博连贯培养专项计划”。以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为试点,探索建立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突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俄欧亚国家通的建设理念,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俄语人才。

(三)强化课程建设

专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如专家学者所言,“社会需求是专业建设的‘风向标’”。众所周知,课程的重新组合优化和课程内容的变化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4],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5]。第一,根据培养国际化高端俄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发一批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高规格的俄语专业课程,如“当代中国俄语说”“中俄文化比较”“中国传统经典导读”“欧亚文明”等,打造新时代黑龙江大学俄语教育特色。第二,实行本硕课程贯通,把学科专业一体化培养的连续性和贯通性落到实处。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跨学科与跨专业知识的相关课程,如专业交叉课、跨专业课、第三外语能力提升课等。第三,加强课程群建设,根据国家对外语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国际传播”“区域国别”“涉外法治”“外语教育”“数字人文”“国际中文教育”等模块化课程,优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专业结构。通过不断加强课程、课程群建设,不断提高俄语语言文学学科梯队的科研水平,有效助推学科建设再攀高峰。

(四)确立应用科研导向,使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

有专家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外语学科建设中,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是至关重要的3 个环节[6]。青年外语教师除了延续硕博期间原有的学术方向以外,还应确立以应用科研为指导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与学校专业建设相关联的课题研究,如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效果、教学反馈、教学手段和方法、测试评估、思政育人等方面的研究,还可以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以及就业创业岗位的内涵建设等有机纳入学科与专业的协同互动中。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科研所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转化为所教授课程的基本内容,那么就能推动课程建设发展,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科研反哺教学。

(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统一学科和专业建设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观念,把科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学院层面,开展院级科研立项和论文评奖活动,吸纳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培育。依托申获的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支持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论文与导师科研课题相贯通,培养潜在科研力量。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学术沙龙建设,推进学生参与横向科研项目。配合相应课程学习进行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例如,在第二学年开始创新创业指导和训练,如参加全国高校俄语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在第三、第四学年参加科研项目,并通过导师团队指导、课题参与、学术报告会、撰写论文等方式,进行系统化学术能力训练。在第五学年参加一次学术报告会,分享个人学术心得体会以及后续研究计划。通过以上系统性的科研学术活动,不断培养学生总结并提炼科学规律和解决学术问题的素养和能力,进而“在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7]。

新形势下,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学科建设任重道远,只有立足现有的办学基础和资源条件,采取务实措施,不断推动学科、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才能使俄语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俄语外语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