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2022-01-01宁,江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集体主义伦理

方 宁,江 勇

(1.南京财经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2.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 关于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研究时期划分

我国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是与经济伦理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息息相关的。正是在完善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的过程中,诸多伦理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经济伦理思想展开了多层次研究。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萌发期、发展期与繁荣期。

1. 萌芽期:研究方向的涉及和理论基础的打造(1978—1991)

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正确总结过去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约束。理论界也顺应解放思想的浪潮,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理论界仍受极“左”思潮的极大影响,因此当时的理论研究仍不能径行直遂,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也是初现萌芽。

在改革开放早期,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都尚未建立,遑论开展对中国共产党的经济伦理思想的专门研究。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早期的伦理学家理论成果中,或发现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的直接研究,或发现他们为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的研究所打下的理论基础。周原冰的《共产主义道德通论》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进行了专门的阐述,指出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的存在都是道德存在的客观基础,道德实质上就是反映一定阶级、民族和社会集团的实质利益的;系统论证了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无产阶级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胚胎,共产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的升华,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特殊表现。(1)周原冰:《共产主义道德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1-363页。这一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做出了基本探讨,为之后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做出方向引领,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罗国杰的《论科学技术、物质生活与道德的关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和《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等文章,不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阐释道德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物质生活的发展必然导致道德进步,道德进步会反作用于物质生活,促进物质生活的发展;并且强调在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坚持集体主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同样对之后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唐凯麟的《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一文,指出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既包括把社会集体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一切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出发,又包括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是真正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保障,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2)唐凯麟:《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湖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王昕杰、乔法容的《劳动伦理学》,则从劳动与人类自由和幸福的关系角度展开探讨,将劳动视为实现幸福的基本条件,考察了劳动集体的道德意义、道德职能、经济效益和道德效益,最终对劳动方式的改革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3)王昕杰,乔法容:《劳动伦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294页。可以看出,早期的伦理学家尽管并未直接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观、劳动集体的经济效益的研究,都为之后伦理学人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性引领和基础性塑造。

2. 发展期:学科奠基和专著出版(1992—2001)

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指明了改革开放的目标,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性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同时,实践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企业经济活动中显现的伦理问题也亟需理论解决,因此,不少伦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伦理问题展开研究。

1993年,第一届毛泽东伦理思想研讨会于济南召开,对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中的物质利益观予以讨论,指出毛泽东对群众利益的肯定,总结出毛泽东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原则。这场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正式展开。此后,王小锡的《经济伦理学论纲》《中国经济伦理学》等论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伦理学学科正式形成,为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诸多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成果。徐少锦的《论毛泽东的经济伦理思想》掀起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浪潮,挖掘毛泽东在个人消费、交换与分配环境和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要求。唐凯麟的《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引导》一文,从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集体主义对解决人们精神生活矛盾的作用、集体主义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性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中,重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因。王小锡、郭建新的《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兼论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挖掘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特征,提出其经济伦理本质为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论述了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一致性。肖君华、周爱国、龙兴海的《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系统论证了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特征及其价值,从邓小平的经济制度道德论、经济发展道德论、经济协调道德论、企业经济活动道德论、个人经济活动道德论、效率公平论等方面对其经济伦理思想展开了详尽的论述。朱金瑞主编的《毛泽东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从毛泽东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条件出发,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伦理本质思想进行探究,挖掘二者经济伦理思想的原则——集体主义,并对二人的公平效率观、消费伦理思想和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予以纵向比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厉以宁研究公平和效率的经济伦理含义,提出只有把公平、效率和按效益分配原则相结合,才能说明二者的经济伦理关系。(4)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7页。总体来看,这一阶段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已取得巨大突破,但主要围绕于对党的领导集体核心的经济伦理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性,且形成的理论成果较为有限。

3. 繁荣期:成果纷呈和体系完善(2002—至今)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起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的公平正义问题、生态伦理问题、片面追求GDP等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为此,对执政党的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无疑显得更为重要。这一时期,学者们从多角度分析了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诸多具有创新意味的理论成果不断呈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热点之一。李志祥的《批判的经济伦理学——从马克思到弗洛姆》,通过对马克思、卢卡奇、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弗洛姆五人经济伦理思想的分析,挖掘其理论存在的内在逻辑,揭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经济伦理理论从产生走向发展和不断衰落的过程。(5)李志祥:《批判的经济伦理学——从马克思到弗洛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5页。徐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一一展开论述,通过对各自经济伦理主要内容的阐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刘琳的《〈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通过解读《资本论》中的经济伦理思想,从伦理的角度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伦理予以展望。(6)刘琳:《〈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307页。刘镇江的《江泽民伦理思想研究》,对江泽民经济伦理的共享原则、市场经济的道德保障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伦理维度进行探讨,挖掘经济发展的善的根据,阐释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经济伦理意蕴。其次,公平正义问题引起了学界极大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具有极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道德性就在于制度的不公平导致每个人不能得以充分发展,而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较早的对效率问题显露足够的重视,但是对公平问题却时常忽视,因此邓小平强调的“共富”,就是为了强调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有效实现。最后,关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经济活动中道德规范的研究,尤其是对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伦理问题予以极大关注,这也是当前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王小锡的《道德资本论》详尽地阐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从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基础上引申出“道德资本”等原创性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7)王小锡:《道德资本论》(第二版),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第101-104页。葛晨虹提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道德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因此企业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此外,伦理学家还从企业的经济诚信、企业慈善伦理、消费伦理等视角对该问题进行系列研究。

二、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议题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尽管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分支体系,但是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伦理学者们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经济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的经济伦理问题予以重视。

1.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核心的经济伦理思想

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索。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个别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经济伦理状态。对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基本内涵,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经济伦理出发点是为人民谋利益;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经济伦理建立在经济与道德的统一基础上。(8)徐少锦:《论毛泽东的经济伦理思想》,《江海学刊》1993年第6期。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如我们所熟知的一般概括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9)夏伟东:《从毛泽东是否使用过集体主义概念谈起》,《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但对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的具体内涵,学者也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概括为: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平均主义思想、勤俭节约思想、民主的经济管理思想;有学者概括为:共同富裕、人民利益至上、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和人格高尚;还有学者概括为:经济的价值取向、经济道德原则、经济道德规范、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及其经济道德责任的判断、理想的经济道德人格。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领域中产生的关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明确善恶价值取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结,学界对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一般认为,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中既有传承下来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又突出了功利论色彩,表现为功利原则和公正原则的统一。有学者提出,邓小平对“利益”的认知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强调了群众利益与革命产生的物质基础的同一性,从而划清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物质与精神”关系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界限;有学者提出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功利原则与公正原则的统一、经济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有学者提出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充满以实践为本的求实精神,“求实创新”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一条主线,它主要体现在: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的正当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充分肯定经济自由。(10)马文彬:《邓小平伦理思想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3期。而对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具体内涵的讨论,学界则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公平与效率,三个有利于,经济管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江泽民的经济伦理思想既有对毛泽东、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表现出突出的创新性,在价值取向上表现明显的公正论意蕴。学界将江泽民经济伦理的创新之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坚持“共同富裕”这一最终价值目标的同时突显“人的全面发展”;以“三个代表思想”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提出“以德治国”;把“诚信”作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11)黄利秀:《江泽民对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前沿》2004年第6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经济伦理学的最重要理论成果,它立足理论前沿,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经济伦理思想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经济伦理思想的一次飞跃。我国学者对胡锦涛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从集体主义、消费观、公平与效率等方面进行解读。习近平新时代经济伦理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观的最新成果,有学者将习近平的经济伦理概括为三个方面: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经济发展伦理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主体伦理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经济制度伦理观;(12)迟成勇:《论习近平新时代伦理观与创造美好生活》,《攀登》2019年第3期。有学者从“中国梦”的内涵探析习近平经济伦理。“中国梦”蕴含着经济伦理的理想,习近平经济伦理目标追求、经济伦理状态理想有三个维度:首先是国家要富强,其二是民族振兴,落脚点为“人民幸福”。这三个维度即是理想的经济伦理所要达到的层次、水平与总体面貌。(13)周俊敏:《论习近平的经济伦理思想》,《伦理学研究》2018年第5期。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

随着中国共产党决定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与经济活动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原则的研究,既从理论层面回答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契合性,又从实践层面制定出一系列经济活动的道德规范,保障经济稳定有序发展,保证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原则研究。朱贻庭的《市场经济的道德立法》一文中,提出道德作为软性约束,一旦转化为内心自觉自愿的要求,往往会对行为产生更长远、更有效的约束。因此,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道德立法”,包括“市场关系公德”和“市场主体私德”。前者指市场主体在市场关系中一律遵守的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后者指参与市场关系中的市场主体应具有的品德和道德行为,包括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等,是市场公德对市场主体要求的具体化。王小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分析》一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伦理意蕴进行探讨,指出伦理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人们在价值取向与道德责任的情感共鸣,达成市场活动中手段与目的的共识,从而真正实现内心的认同与行为的自觉,才能确保市场经济中伦理原则的有效约束。(14)王小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乔法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规范》一文,指明这类经济伦理规范的确定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15)乔法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规范》,《经济经纬》2002年第2期。此外,唐凯麟、王泽应、廖小平、李玉琴、乔洪武等伦理学家都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详尽的研究,在明确伦理道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的同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规范的建立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3. 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绝不仅限于是经济学问题,也是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的问题。这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向来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观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其执政过程中,尽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但由于时代背景和执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其经济思想及经济伦理观也会产生相应变化,这必然会在其处理公平效率问题的态度上有所反映。学者多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对公平效率问题的认识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实现公平正义的经验两方面着手对此展开了研究。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对公平效率问题的认识发展历程。学界主要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革命与建设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其现实性方面存在极大差异: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对社会主义在现实中应该选择何种建设道路的认识不一样;另一方面是所处国际形势不同,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走向和平与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与时代背景,主要表现为重公平、以公平促进效率的思想。胡椿、李丰春等研究后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之初属于“追求公平”的时期。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后,则更多地追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效率”原则,从中国国情出发推动生产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增加国家与人民的财富,又努力调整社会各界的收入差距,防止出现收入过于明显的两极分化,从而兼顾了“公平”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新时代则更多的强调“公平”。(16)李丰春,胡椿:《建国以来社会发展的效率与公平问题》,《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江洪明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公平正义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从八个方面归纳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从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执政时的社会公平正义表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把握日渐准确;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策略与路径越来越科学;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举措逐步完善;社会公平正义人本性愈益浓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制度体系越来越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17)江洪明:《中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演进规律探析》,《理论界》2009年第3期。胡绪明研究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角度是哲学的角度,他将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演变历程细化为三个阶段:阶段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革命的方式根本转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解决“公平的贫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从而给予人民更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能够公平发展;阶段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有效地解决“贫困的公平”问题;阶段三,新世纪新阶段,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统一”。(18)胡绪明:《试论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求实》2011年第7期。

针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归纳后可以明确,处于革命与建设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以期既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徐艳玲《公平、效率之争与“公平效率整合观”》一文中明确指出,无论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围绕国情展开,严格遵循“公平效率整合观”,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者所追求的既实现公平又保证效率这一科学目标。同时,作者对“公平效率整合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与归纳,明确指出:首先,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公平观”,明确“公平”不是一个孤立僵化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内容,理解认识“公平”必须要全面围绕时代发展的现状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两个因素入手;同时,要找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整合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两种类型,“必须要找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实现符合市场公平要求的社会公平”;另外,公平与效率应当在收入分配的过程中实现,并将社会总财富通过市场分配、政府分配和道德分配的三次分配。该文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加快市场化改革,通过全面优化、多方出击的策略,迅速建立并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结合社会公平的维护与市场机制效率的提高两个因素,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要严格遵循“低保优先”,实施强有力的干预手段,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障安全网;要及时调整并提高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不断优化改善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大非盈利组织的发展速度,激发这些组织在收入分配中的正面作用。(19)徐艳玲:《公平、效率之争与“公平效率整合观”》,《理论学刊》2007年第5期。陈晓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归纳了如下四点体会:首先,要加快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第二,要始终以人民所想为基础,以人民利益为目标;第三,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第四,加快制度建设,夯实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的基础,以科学的制度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20)陈晓梅:《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3期。

4. 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集体主义。开展并强化对集体主义的理论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用巨大。尤其是对集体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问题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准确认识与把握问题,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已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首先,对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两者之间利益关系的研究。王国荣经过大量研究后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但这并不代表集体利益是空架子,个人利益能够被摒弃,集体利益应当是集中代表着最广大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劳动者的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并不相悖,而应当是众多劳动者的主人翁精神汇集而成的具有创造性的合力。(21)王国荣:《集体主义是人的价值的实现》,《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尹继佐强调,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遵循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科学主体理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人的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力量、才能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个人成长的自由。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将各个方面科学有效地整合起来,使集体主义原则能够真正成为个体发展、个体成长的重要基础与形式。(22)尹继佐:《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罗若山围绕“社会历史主体”既创造历史又扮演历史这一理论,指出道德主体既遵循道德原则又建设道德原则,并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归纳出集体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内涵:其一,集体的主体是个体,集体的客体也是个体;其二,人既构造集体主义原则,也约束集体主义原则;其三,个人既对集体负有社会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在此基础上,集体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集体主义是调节性原则,而不再是服从性原则;另一方面,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个人单方面地服从集体,而是双方相互协调、相互履行义务的过程。(23)罗若山:《也谈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兼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内涵的变化》,《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李志远强调,个人利益是国家、集体利益的终极目标与表现,个人利益实现的抓手与渠道就是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因此,在理解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关系时,必须以辩证统一的思想进行处理:既要看到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又要理解并接受三者之间的矛盾性;既不能搞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平均主义,又不能以个人主义代表个人利益,全面否定国家与集体的利益。(24)李志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认识与把握。罗国杰指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要对集体主义道德要求进行科学分层:最高层次是无私奉献,对象是一切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第二层次是先公后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都是奉献的一份子;第三层次是社会主义的全体公民,要严格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伦理道德、公共生活规则等。(25)罗国杰:《坚持集体主义还是“提倡个人主义”?》,《求是》1996年第14期。葛晨虹指出,共同富裕是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目标。(26)葛晨虹:《要不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5期。张连克指出,集体主义原则是市场经济衍生的价值观念的导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体系应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改革优化完善。(27)张连克:《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讨》1995年第1期。陈英强调,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计划经济模式下集体主义的阻碍,但这并不代表集体主义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我们仍然要坚持集体主义这一社会价值主导,只是要更多地考虑并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这是集体主义的本质规定。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是兼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是个人与集体利益平衡协调的原则与取向,强调的是集体与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双向统一,体现的是两者双向权利和义务的结构体系。(28)陈英:《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两难”与集体主义的回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任玙、许华锋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终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集体主义,但应当对集体主义进行动态化的实时扬弃,实现与时俱进的集体主义;始终强调并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协调统一;引导并调控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并最终实现集体利益;在始终坚持集体主义道德走向的基础上,必须理解、认识、接受伴随多种经济成分发展而产生的众多价值观;必须强化制度建设,以实现有效的制度保障。(29)任玙,许华锋:《集体主义:新经济模式社会道德原则必然导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实际上,包括吴潜涛在内的众多学者都指出,必须要对计划经济时代提倡的集体主义的两面性进行批判后加以继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整集体主义的结构、更新集体主义的内容,构建新时代新的集体主义。归纳来看,新集体主义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维护集体成员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发展的目标与出发点;其次,要全面关注并实现具既有广泛性又具有先进性的道德要求;另外,要实现个人切身利益与道德义务践行之间的协调统一。(30)吴潜涛:《价值观多样化势态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4期。周艳认为,要全面深入地分析扬弃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确保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合法性。通过对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性继承,真正实现融合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31)周艳:《重新诠释集体主义原则》,《探索》2004年第3期。杨通进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特点,个人利益的总和扣除个人正当利益总和后就是集体利益,换句话说,即是个人利益普遍化后就是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普遍性因素的汇集就是集体利益。(32)杨通进:《试论社会追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总结围绕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国内学者做出的探索与争论,可以肯定的是,学界已经取得了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不用一一赘述。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的研究仍存在大量空白,如对其经济伦理发展阶段的合理划分,对其经济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的伦理分析,对其经济伦理理论的实践意义等问题的研究都尚显不足。究其缘由,一方面缘于中国共产党的悠久历史,对其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工程巨大,非一人一时可以完成;另一方面缘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在执政中出现的短暂的伦理失衡使得学者有意识地避免对其经济伦理的纵向研究。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执政党,其百年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无疑是推动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建构的基础和动力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经济正常发展,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的历史和现实已经给予我们这样的教益,表明了建构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也为新时代我国学者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集体主义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论中国语境下集体主义的教育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