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夹江纸”到“大千纸”
——兼探石家祖茔及造纸
2022-01-01杨诗云
杨 诗 云
(1.四川西蜀 张大千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31;2.四川博物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张大千擅用熟纸、熟绢作工笔的山水、人物、花鸟画,爱以半生熟纸作意笔或兼工带写画。我们可从他的绘画作品之中分析出其所用纸(绢)的材料。他掌握了这种纸的性能,作起画来得心应手。
张大千1938年回到四川,11月底居成都进行书画创作。当时,他习惯用的安徽宜书宜画半生熟宣纸极度缺乏,如果要从异地购买或邮寄这种纸,这在战乱时期是很不现实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向成都一些笔墨店、纸庄、装裱铺以及书画友人打听附近生产书画纸的作坊,却一无所获。后来有朋友告诉他,“诗婢家”郑伯英也许知道。于是张大千来到西门羊市街“诗婢家”找到郑伯英,并在店中用夹江纸进行了试笔。郑伯英告诉张大千说,这些纸是当地造纸大户石家所造,石家世代制造“川贡纸”①。
一、石子青及其后人
依据郑伯英所提供的线索,张大千率张善子女婿晏伟聪(1912-2006,四川省内江人)以及晏济原(1901 -2011,四川内江人)等弟子数人于1942年春来到夹江县城经销纸业的金祥北街,歇宿仁和旅馆。店老板董叔源(一名岐山)知道当地大小名人。大千向他打听石子青居所。董叔源告诉他,石子青已经去世近四年了。一位老人听说张大千他们是从成都来的,便主动领着张大千他们去看寄放在当地一个小寺庙内的石子青灵柩。张大千令弟子买来香蜡纸钱,在这位为夹江纸业做出贡献的石子青先生灵柩前进香并鞠躬默哀。
20世纪80年代至2001年,一些研究张大千的作品基本大同小异地记载了张大千与造纸大户石子青订购纸等诸事。其实这与真实情况完全不相符,相关类似文章比较多,这里仅列出部分以供参考。杨继仁《张大千传 夹江造纸》云:“大千和晏济元在大槽户石子青的陪同下……”又云“石子青按照张大千的吩咐,搞起试验来……老国画家董寿平说:‘张大千到夹江,纸是向石子清订购的’……”[1]。 李兆荣《张大千与夹江国画纸》:“张大千造纸是一九四二年,他(董寿平)记得很清楚,纸是向大槽户石子青订购的……”[2]。白巍《画坛巨匠张大千 夹江造纸》:“于是,大千启程赶赴夹江,在石子青的陪同下,仔细地参观了纸的配料和生产工序……”[3]。李永翘《张大千全传》:“一次就向大槽户石子清订购了两万张”[4]。丁吉《张大千与“蜀笺”》:“一天,大千先生带着得意门生晏济原从峨眉山报国寺出发,风尘仆仆地趱行六十里山路,来到了夹江县城,在县城稍事停留后,又赶到县城东北略二十里地的马村乡石堰村,找到了郑伯英介绍过的当地造纸专业大户石子青。在石子青的陪同下……”[5]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先将张大千1938年行程作一概括:张大千1938年从北平回到重庆,10月底来到四川成都,借居桂王桥贲园藏书家严谷声私邸。年底僦居灌县青城山上清宫[6]。
关于石子青在世的时间及其生世,笔者采访其亲人、查阅史料并进行了实地考察。据石子青次女石国英口述:“民国廿七年(1938)岁戊寅三月初十,先父子青去县城族人家喝喜酒,在席桌旁见外孙呼他,高兴地弯腰搂抱孙儿时脑中风晕厥,即刻去世,年仅四十四岁……”②又道:“几年后将厝柩于寺庙中运回,葬于五指山上……”碑文中有:“于民(国)廿七年三月初十戌时而仙登也。”③《夹江县志》中也明确记载:“民国27年,石子青患脑出血,病死于夹江县城,终年仅44岁”[7]。以上资料证实,张大千根本没有与石子青见过面,更谈不上张大千“与石子青商谈造纸”等事。
石子青虽然不在人世,但应有后人接替他的衣钵。假如没有其后人传承,夹江造纸坊不可能只有石家一家。于是张大千去批发纸的市场,顺便打听哪里有比较正规的造纸坊。大大小小的纸店基本挨家看了,发现销售的纸不是色暗发黄,就是亮白刺目;不是厚薄不一,就是残缺参半。因此,他对那些纸的质量都不满意。穿过小街,见一家不起眼的纸铺,大千进去抚摸放在售货台上的连四纸,觉得手感不错。店里的老板是个中年人,张大千叫他取一张来仔细看了看,感觉与“诗婢家”的纸大同小异。经过询问,大千才知他是石家族人,专门批发石子青后人石国良造的连四纸。这位中年人了解到张大千专程来夹江的目的,于是带领他们去找石国良。他们到了石浦尔枷担桥的永靖场,在那里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石国梁。在石国良的带领下,他们参观了县城数十公里外的石家大院。
二、改进夹江纸
(一)考察和改进
根据“诗婢家”老板所提供的线索,张大千一行来到夹江找到了石家。在石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实地仔细考察造纸作坊基地,与主要纸农对话,了解到造纸是从“砍竹麻开始,经过酱竹麻、蒸煮竹麻……直到摷池抄纸”等七十二道工序的前后生产过程,以及使用原材料的搭配方法。张大千与石国梁老板共同商讨,双方一致认为,有必要彻底改进造纸工艺。这首先从使用原材料开始:竹料以水竹、苦竹、慈竹、白甲等并用,辅料龙须草、楮皮、棉麻适当搭配其中;制作过程中酱(桨)竹麻、蒸竹麻投放的石灰要用筛子过滤,抛弃杂质,铺撒均匀,填料四周摏平,火碱比重要准确;蒸竹麻时,篁锅的火候在七天之内不得闪火,否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摷池中加入增白剂、石花黏稠液,轻重要作精确计算。这些环节都是决定纸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投入原料不可仅凭经验,要科学化。为确保纸的厚薄均匀,要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摷纸技工操作。石国良接受上述建议并立刻付诸实施,一些关键环节亲自操作。第一批生产出来的能书能画的优质连四纸,共计四十码,不到一天的时间即吿售罄。此后,重庆、昆明、武汉等地的客商纷纷上门订货。
(二)监制“大千纸”
张大千再度来到夹江的石家,在改进连四纸的基础上,拟另研制一批。在七分竹料之中另添加三分棉和麻作纸浆,设计具有特色的暗花帘纹纸。他专程去洪雅,请来有丰富经验的巧匠编制摷纸竹帘,另花钱收购少女长发丝,在竹帘之上编织大千亲自设计绘制的敦煌藻井图案,以及瓦当型“蜀笺”“大风堂监制”篆文等字样。张大千与石老板签订了合同,付足款项,先试造“蜀笺”纸四码(每码400张)。命晏伟聪侄女婿暂时在此留守一段时间,协助完成大千先生交代的任务和督导工作。晏是学化工专业的工程师,对在竹麻窖池之中投放火碱、石灰等原料的搭配比例都比较熟悉。他带领有一技之长的年轻纸农去石窖作了示范,石国良亲自去工棚,摏碾竹麻、漂清竹浆、架帘摷纸,反复试制。
石国良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劳作,生产出第一批色白如玉、易吸水、注墨半晕、宜于书画的半生熟暗花纸,并亲自运到成都,请大千试笔。大千握管在纸上忽重忽轻运笔,其目的是检验这种纸纤维之间的结合力能否达到要求。经过测试,张大千对其颇为满意。郑伯英在征得大千的同意后将“这种暗花‘蜀笺’纸,称‘大千纸’!”事后大千再向石国良预定尺寸为四尺、五尺,各十码“大千纸”。此后一些收藏家鉴赏张大千书画真伪时,首先将其作品对着光线照,仔细观看纸的质地上是否有“蜀笺”等暗花,然后再看其作品的用笔用墨。
三、探寻石家祖茔和造纸事迹
石家世代造纸,为四川造纸事业作出不小贡献,功不可没。但其家世,四川、夹江等相关史志很少记载。尤其是叠山沟山上石家祖茔世人多不知晓,就连石家一二代传人也说不清楚。
根据《石氏年庚》和石家造纸户石子青外甥杨炳文口述,其先是“福广填四川”落籍夹江,初居县城。排行计二十字:“维可心朝万 生金应贵长 洪福天均泰 民扬世德森”。20世纪70到80年代,笔者数次去夹江石家造纸户调研张大千与石国良研造“大千纸”的相关诸事。在上叠山沟之顶五指山上发现大小墓茔十多处,其中有一座大冢,其上碑文显示,墓主为石万顺。依照排行顺序,石万顺排行居五,即石家的第五代。其前四代是石家造纸的“始祖”。石家族人口耳相传:“祖辈由湖广移民夹江,在尖山以纸为业。”据《名胜志》记载:“尖山下为纸房,楮薄如蝉翼,坚质可久。”[8]“尖山”在何处?“旧志”记载,当属嘉定府境内,即今天的乐山市夹江县境内。查当今《乐山市地图》“尖山”有两处,其一位于夹江县以西华头镇的神龙岗和马桑坡之间。其二位于夹江县以北的马村镇和杨场镇之间。所以判断石家先辈造纸的地点就是其中之一。关于第五代之前,只知晓他们在“尖山以纸为业。”因历史久远,没有过多的史料可查可考(包括名号、事迹,生卒时间,埋葬何处全然不知),就连《石氏年庚》只有排行二十字。因此,只能从石万顺之墓作为切入点,将石万顺作为在叠山沟造纸的第一代。
(一)石万顺墓
石万顺墓在五指山上,四周以青石砌成,拜台六米见长,四周以石栏环绕,墓门镂空石刻,以“八仙过海”故事雕成,两侧楹联:“敢云己德尊一齿,幸遇君恩锡寿三”。墓碑有基座,有焚香石炉,左右以石鼓为饰。墓碑高约两米,宽一米,书:“奉旨 准授八品耆老 故显考石公讳万顺大人之墓 清道光八年(公历1828)十一月十二日立 孝男……”根据碑文可知,石万顺在夹江县是德高望重之人。碑阴墓志剥蚀严重,模糊不清不知其生平。《石氏年庚》记载也很简略。
据史书载,在夹江县一带由于山地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各类竹子的生长。而竹子是用来造纸的主要材料,造出来的产品质地精良。《夹江县志》载:“县西北山岭,遍山沟壑遍生竹林,水源清澈,造纸业兴盛。”又载:“明嘉靖末已产竹纸。清康熙初以为‘贡纸’‘文闱卷纸’用于宫廷和科场。明清之际已驰名,说明夹江造纸历史悠久”[7]。以当时的技术生产出来的纸贡宫廷使用,说明质量是相当不错的。由于明清两朝多次兵燹易帜,石家最初造纸的具体时间,经过岁月的洗礼,已被淡忘,无从考究。《夹江县志》记载仅有“石家世代以造纸为业”很简略的记载,没有何年何时的具体记录。《石氏年庚》记载亦是寥寥数字。
依据石家直系亲属口传下来的轶事,得知石万顺颇有经济头脑,会做生意,赚了些钱财,想恢复祖上曾经做的造纸事业。最初,他来到县城之外,多方了解情况,又去石浦尔的马村、石堰等地考察,沿途看见沟边许多制造包装纸、毛边纸等的小作坊。他了解到,色白均匀的连四纸,由于选材和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此地因经济条件有限,造较好纸张的作坊极少。
深入五指山,会发现一望无际的茂密野竹。山上飞流直下的一股泉水沿山沟一直流到山脚。石万顺认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再加之其本身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于是决心在此以造纸为业,将作坊建在半山腰。他专程去“尖山”,以丰厚的待遇,请来经验丰富的造纸工匠摷纸。艰辛经营一段时间后,造出色泽白净、厚薄匀称的连四纸,过硬的质量受到用户称许。据石家族人杨炳文说,朝廷曾经用过夹江洁净柔软的高规格 “贡纸”、科场“文闱卷纸”。在朋友的帮助下,石家纸为朝廷所用。朝廷此后常令差人去夹江订购“川贡”纸,长宽略2×1.6尺、3×1.5尺,并在包装封皮上特意加盖“川贡”字样的印章,内务府将一部分“川贡纸”再精细加工作奏折。
(二)第二、三代石家造纸传人墓
石生谨、石生槐昆仲是石家制造纸第二传人。唯一线索是石万顺墓之下略二十米有两冢,两碑文字剥蚀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仅从墓葬旧俗惯例推测疑似石万顺后裔之墓。
石万顺去世后,兄弟俩继承父业造夹江“连四纸”“川贡纸”,其他无从知晓,仅知昆仲是石万顺之后。记此俟考。
第三代石家造纸传人石金□墓。石金□等人是第三代传人。因碑文剥蚀无法详考。
(三)第四代石家造纸传人石应容墓
石应容是石家第四代造纸传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戊子冬月初二日,卒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岁甲辰七月十三日。妻欧妙善,生于道光五年(1825)岁乙酉十二月三十日,卒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历1885)岁丙申七月二十七日。两墓并列,碑文风化剥蚀,其事迹无从可考。
(四)第五代石家造纸传人石贵彦墓
石贵彦第五代传人,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岁壬子十二月二十日,卒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岁戊申;妻廖允善,生于清咸丰元年(1851)岁辛亥正月初五日,卒于1917年岁丁巳。夫妻两冢并列,两墓在父石应容坟之下约二百米。墓容完好,为青石砌成,有拜台,墓门为三重檐石雕以拐枣莲图案为饰,精美完好,碑文残缺,仅能辨认:“民国登仙故显考石公讳贵彦之墓”。墓两侧联:“祀先生蒸尝并茂 荫后代富贵双全”。墓志在碑阴,剥蚀,模糊不清。记此俟考。
(五)第六代石家造纸传人石子青墓
石子青为石家第六代传人,“文化不高,初识文字,身材魁梧,身高体胖”④。字长茂,清光绪二十年(1894)岁甲午三月十六日辰时生。1938年三月初十戌时卒,葬于石贵彦夫妻两墓之下侧约五十米。墓门歇山式,以青石砌成,前有拜台,两侧石柱匾联云:“中山福地潜在留存严□(剥蚀);五指佳城万代相传世泽长。”碑高二米,宽一米,四周边以回纹图案为饰,署:“戌辰 民国西逝五十上寿 故显考石公讳长茂子青老府君大人之墓”碑左下书:“祀男洪恩 万淑霖(媳) 洪桢 张淑华(媳) 洪波 祀孙福德 福钧 (祀孙女 祀婿略)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新正月吉立”。碑阴墓志“石子青传”近八百余字,仅摘录相关主要文字(详文待续):“……公子国梁⑤留居以礼,无聊之际,考族史,闻家事,始知公为学公之后裔,应容公之孙,贵彦老之少公子矣……公出生清寒 心存大志,发奋纸业,公受天之重,自德之深,应与山河并古,日月同明,于民(国)廿七年三月初十戌时而仙登也……”碑文是四川高县司法官王道龙撰书(略)。
石子青五个兄弟早亡,仅有姐弟四人。子青先后娶两房妻,大夫人彭氏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岁庚寅全月十九日,无后。1913年岁癸丑十月廿七日卒。二房夫人翟氏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岁全月十四日生,于1927年岁丁卯冬月初六卒。生三男三女。长子石洪恩字国璋、次子洪桢字国良,三子石洪波字国华,长女石国瑛、次女石国兰,另一女早卒……
石子青是石家造纸户第六代传人,“其家素以造纸为生,至其父辈,由于社会动乱,父亲对纸业又经营不善,家道逐渐中落。”[7]十四岁丧父,加冠之年操持纸业,艰辛经营。随即大兴造纸产业,增加摷池。“造纸主要原料是竹子,耗资若干购买山地以培育竹林,数年后茂盛的竹林已砍取计十万万余斤外,另购竹料十万余斤,造连四纸略300余挑。”每年收竹料季节,招来纸农近百,分工砍、宰、酱、蒸、煮……直至纸浆入摷池抄纸等数十道工序。为提升纸的色度,从异地以高价购得“漂白剂”。在抄纸之前,于摷池内的纸浆中注入漂白剂抄出来的本色纸变白。因此,产出的川贡纸、连四纸深受好评,营销成渝两地,也有远至京津、云贵等地,有不少客商前来签订购货合同。曾先后受到省城及县级相关部门多次褒扬,参加劝业会的比赛并荣获头奖。是年,省长杨庶堪题署“保我富源”匾以示表彰[7]。
石子青为人忠实厚道,处事以信义当先,因而深受当地乡民的尊敬,“事业蒸蒸日上,置租谷二百余石,竹麻捌万余斤”。随即“造园置具”在“迭山沟”山下,出资办校,义务教育,为繁荣市井修建永靖场。将破烂不堪的草房拆去,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四合院。与此同时,在院子周边将原来拥挤的造纸作坊基地扩大,将蒸煮竹麻簧锅、酱(浆)竹麻石池移至坡下。抄纸的摷池在坡上,分作几个工棚以便作业,形成有条不紊的生产线。1922年岁杪落成之日,乡民们为之恭贺,轰动县城。题送匾额数块,悬于门楣,书有“世德维新” “义重德陲”等。此后,更是高薪招聘抄纸技工,在连四纸的基础上生产宜于书画的专用双连四纸,深受书画家喜爱。在笔者的一次采访中,销售其兄长生产的书画纸的石福钧(石家造纸第八代)刚从异地回家,时值其祖父(子青)冥诞五十周年祭日。席间,福钧对笔者说:“民国初年,祖父生产的‘双连四纸’畅销云贵川,甚至京津沪杭等地。当时徐悲鸿、傅抱石、齐白石等作画曾用过祖父所产的书画纸。”据志书载,日本客商曾指名要购买四川石家造的纸。
(六)第七代石家造纸传人石国良墓
石国良是石家造纸第七代传人,生于1917年岁丁巳七月十九日。卒于1951年正月二十六日。墓在石子青左下角约五十米。兄弟姊妹五人长兄石洪恩字国璋,曾就读于四川大学理工科专业。弟石洪波字国华,重庆大学造纸专业毕业。还有姐石国瑛和妹石国兰。石国良因个人历史背景以及诸多缘由,土葬简单,由泥土堆成,其形如小丘。墓被杂草覆盖,仅有墓碑,碑文字迹剥蚀,模糊不清。
继承石子青衣钵的石国良是石家造纸第七代传人,遵守祖训,主张“质量第一” “薄利多销”的原则,一丝不苟地造连四纸。一年四季勤俭艰辛劳作,据统计造一刀纸,从“砍竹麻”开始,直至叠纸“加封皮”出货,总计要经过近七十二道工序。石国良对“长年”(长期务工者)或到他家打零工的纸农一律平等对待,且不分主仆,同桌吃饭、一起作业。为改进夹江纸的不足四处请益。 据《夹江县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初高峰时,全县有造摷纸户3400多家,最高年产8000多吨。这当然有石家一份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石国良是制造“大千纸”的第一代传人。四十年代初与张大千先生制作“蜀笺”时,协同研制出宜书宜画的“大千纸”(蜀笺)。废寝忘食,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张大千理想而满意的“大千纸”,一时在全国造纸行业和书画艺坛造成极大轰动,影响深远。
(七)第八代石家造纸传人石福德 、石福钧(墓不详)及第九代传人石利平
石福德是石国良长子,生于1941年冬月初八。因脑出血于1995年农历冬月去世;石福钧(原名福孝)生于1951年辛卯廿三日正月。二人是石家造纸的第八代传人,也是制作“大千纸”第二代传人。福钧由于操劳过度,体力日渐下降,不能做造纸具体劳作,仅能协助兄长收购原材料和贩卖产品。2005年农历腊月误触高压电不幸身亡。兄弟俩死后均葬于五指山上。
为继承祖业,兄弟二人将其先父与大千研发的“大千纸”所用原材料和先进技术科学地运用到制造夹江书画纸之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多种因素使得造纸业逐渐萧条。石家造纸业也由石子青的鼎盛时期逐渐衰败,80年代开始恢复生机。为弘扬和促进夹江造“大千纸”和书画纸事业,张大千弟子何海霞及名人柳倩等来到石家造纸户庭院,书“大千纸坊”“蜀笺堂”“莲花轩”等匾悬于其门楣,以示鼓励。
福德之子石利平继承父业,成为石家造纸户第九代传人,也是造“大千纸”第三代传人。石利平生于1969年12月,在继承先辈制造“夹江纸”与“大千纸”的传统基础上加以改进,并有所发展。
注释:
① 夹江造纸业、石家均称“贡川纸”。
② 见石福德藏《石氏年庚》。
③ 见石子青墓志“石子青传”。
④ 见《夹江文史资料》“著名大摷户石子青简历”(杨炳文口述 ,任治钧执笔)。
⑤ 《石氏年庚》中,石国梁作“石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