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疫精神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022-01-01迟荣杰张志顺
迟荣杰,张志顺
(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
在伟大抗疫过程中凝结而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现实彰显,是爱国主义时代内涵的生动诠释,其内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育人价值。这是当前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的新鲜而厚重的给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伟大的抗疫实践与成果,深入挖掘与讲透抗疫精神中所彰显出的中华文化及其传承、党的领导及其信念、制度优势及其自信、中国力量及其践行,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真实而饱满,从而厚植爱国情,坚定爱国志,自觉报国行。
一、以抗疫精神坚定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与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最持久的力量,是爱国主义最深厚的根基。因此,坚定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应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题中之义。伟大的精神源于深厚文化,在这场重大疫情危机面前,中国人民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抗疫精神正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生发的,也让每个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厚重与力量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与认同。
(一)“生命至上”是仁爱慈善、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2]“仁爱”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是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从“仁”字的结构可知“仁”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学说,“仁爱”自是宽仁慈善的思想,是爱护、同情的感情。而“民惟邦本”、“民为贵”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同样是中华文化古已有之,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理念。“仁爱”与“民本”思想中蕴含的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伟大抗疫精神中再次一以贯之,再次得到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讲到:“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3]“生命至上”精神在抗疫攻坚战中显示出了人性的光辉,人的生命、人的尊严得到呵护与尊重,这是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印证,是中华文化中“仁爱”、“民本”优秀思想的最好传承与贯彻。
(二)“举国同心”是家国同构、公忠爱国思想的一脉相承
“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的集体主义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家国同构、公忠爱国思想的一脉相承。中国自古有着重视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统和“家国同构”、“克己奉公”、“整体为上”的价值理念。“中国伦理思想以家族和群体为本位,认为人之所以优于和高于动物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视个人为家族和国家的一分子,强调整体利益和群体价值,主张‘天下为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由此,在今次的大疫面前,中华文化始终传承的“家国同构”的家国情怀、“公忠爱国”的价值观念,就焕发出全体国人以大局为重,自觉遵守整体号令,自愿做好自我防护防疫的高度自律,把个人冷暖与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守望相助以及心连心、肩并肩、同呼吸、共命运的凝聚力。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曾让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现今让14亿中国人民共克时艰、战胜凶险的疫情,在新时代也必将激励全体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以此鲜活的给养、厚重的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国之志。
(三)“舍生忘死”是舍生取义、至诚报国思想的一辞同轨
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中,“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5]的“舍生忘死”精神,感动和激励着每一位国人。同时,也再次让世人认识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每历危机千千万万个普通人能挺身而出、慷慨前行的价值取向,源于中华民族长存着在大灾大难前、在国家民族大义前义无反顾、舍生忘死、至诚报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墨子提出“义,利也”,陆九渊认为:“轻重荣辱,惟义与否”,都是“公义”优先于“私利”的思想理念。而在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更是为“义”可舍生。荀子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6]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可见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道义二字是经得起贫富、贵贱、生死的考验,将道义作为自身行为的出发点。所以,当社会道义与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人们会不思而能、不虑而为地自觉为国家民族大义舍弃小我、视死如归。当青年学生深入理解“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和舍生取义、至诚报国的思想传承,使我们一次次战胜了洪水、严寒、疫情,使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站了起来,“‘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他们也必将会自信中华民族定能实现伟大的复兴。
(四)“尊重科学”是求真务实、格物致知思想的一轨同风
“尊重科学”精神在伟大抗疫斗争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贯以来的求真务实、格物致知、应物变化、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和实践品格。中国有着务实主义文化基因,即使是受人敬仰的史前神话人物,也是对世俗社会有极大贡献的,譬如神农氏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中国人也有着人定胜天、尊重客观规律的文化思想,在灾厄面前,中国人不是祈求神的庇护,而是拿起弓箭去射日、考察地势地貌去治水。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无论是神权还是宗教,都无法真正统治和影响中国。早在汉代,《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就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样的思想光芒,《后汉书》出现了“考真求实”的经典表述,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也被普遍认为是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蕴含着“实事求是”精神。“尊重科学”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遵循事物规律开拓创新的勇气,让最先直面呼啸而来的疫情的中国,在没有任何现成“作业”可抄的危急形势下,根据“实事”探求科学有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后推出八版诊疗方案,最终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无法望尘的重大战略成果。不唯书、不唯上、不唯神、只唯实的探究真理与实干的中国文化传承,是中国生生不息、发展强大的精神禀赋。
(五)“命运与共”是天下一家、协和万邦思想的一脉同风
“命运与共”的精神是中国“天下一家”、“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等文化思想的传承,在这次全球性疫情危机中,集中体现为中国不仅对本国人民健康和生命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道义担当。《尚书》记载,早在尧帝时就提出了“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治国理念,《礼记》中有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包容思想。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共生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和而不同”、“和合相处”、“天下一家”的文化思想源远流长,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这次百年未遇的全球疫情,再次验证当今世界各国是命运与共的,任何国家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不可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的良好发展、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大环境。这让青年学子们深刻认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具有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发扬中华文化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优秀传统,为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提供中国智慧。
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前提。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一脉相承的伟大抗疫精神,在抗疫斗争实践中展现出了强大精神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依此让大学生从中华文化效能的理性层面、现实层面深度理解和认可中华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以抗疫精神坚定爱国爱党的信念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8],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坚定大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伟大抗疫精神的践行和抗疫斗争的伟大成果,充分佐证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为大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提供了现实观照。
(一)抗疫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信念的秉持
“生命至上”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秉持的人民至上信念的具体彰显。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自身追求的唯一利益,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秉持人民至上的信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想问题、做事情,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生命。这就是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爱戴、拥护的根源所在。在抗击凶险疫情的今天,党中央坚持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理念贯彻抗疫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还是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做到了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现实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
(二)抗疫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作风的践行
求真务实是中共产党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抗疫精神能够在实践中生成、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对“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工作思想和工作作风践行的结果。不放弃每一位患者,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让“生命至上”精神得到确实贯彻;遵循科学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决策指挥、技术攻关,实行中西医结合进行病患治疗,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大规模核酸检测,让“尊重科学”的精神落地;第一时间向世界有关组织和地区主动通报疫情信息,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命运与共”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思想路线的演进史。在这部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部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也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次的大疫情、大考验、大成果,是青年大学生们进一步认同、拥护“实干兴邦”的中国共产党的又一重要现实基础。
(三)抗疫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能力的非凡
伟大抗疫斗争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强大的领导力和无比坚实的执政能力,伟大抗疫斗争中凝结生成的伟大抗疫精神,也同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领导执政能力。面对骤然而降的严重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精准施救,举全国之力救援武汉、驰援湖北,让“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发挥实效;党中央在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4万多名医务工作者毅然奔赴前线,让“舍生忘死”的精神于实处着力,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非凡的统筹、调动、执行的能力。这种非凡能力的根源是,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产生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才产生了为了人民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不受任何牵制的强大领导力。所以,中国共产党必然得到最广大人民的坚定支持和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和执政力必然有着广大而深厚的人民基础。讲清讲透党的非凡领导执政能力的根源与逻辑,青年大学生才能更加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才能进一步得以加强和坚实,中华民族才能形成强大向心力,从容应对任何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在党的百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9],今天,抗疫实践中生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和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最强有力的领导者。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都深刻演绎了爱党与爱国的内在统一性。
三、以抗疫精神坚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福祉所在,只有把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当代的爱国主义才是鲜活与真实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和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教育是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根和魂。此次应对重大疫情而展现出来的抗疫精神和取得的战略胜利,再次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与强大生命力,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抗疫精神生成的制度之源
国家制度的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特定国家社会成员存在和活动的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10]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制度的本质,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抗疫的价值取向也必然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和政府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且“举国同心”地做到了不惜一切代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让“人民群众必然会对这一制度的内在价值生发坚定且持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现实中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11],使这一制度得到有力支持,更加有效运行、充满活力。高校思政育人要充分利用伟大的抗疫实践,讲清讲透这一逻辑脉络,由此,青年学子才能从根本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伟大抗疫实践能够产生伟大抗疫精神和取得西方发达国家无法企及的重大成果的根源,从理性层面坚定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抗疫精神践行的制度保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人民为中心、公有制为主体等显著优势。这些显著的制度优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也再次创造了世所惊叹的中国抗疫奇迹,是抗疫精神得以践行、取得伟大成果的根本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当严重疫情突如其来,在党中央“号令四面、组织八方”、“统一指挥、全面布置”的坚强领导下,在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制度优势的作用下,14亿人民“举国同心”汇聚成伟力,抗疫前线勇士“舍生忘死”慷慨前行,及时有效遏制疫情大面积蔓延,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践行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承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办难事的独特优势,组织动员、统筹协调,调集全国人力与物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10多天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改建16座方舱医院、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短时间内就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抗疫精神践行的伟大成果、中西方抗疫成效的天壤之别,无疑再次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加坚定了大学生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抗疫精神成果的重要支撑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与伟大成果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中国70年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我们能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有力支撑和深厚底气。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是不放弃每一位患者、“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的“生命至上”精神和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的“举国同心”精神,以及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的“命运与共”精神的坚强支撑。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是产生这一坚强支撑的根源。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全体人民所有,同时也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权也归于全体人民,全体人民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使用者。由于我们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公立医院、国有企业、国家科研机构等都在各自领域中占主体地位。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正是它们承担了主要的救治任务、防疫药品和物资的生产任务、诊治攻关和疫苗研制任务,是抗疫精神能产生伟大成果的坚强支撑。
抗疫精神本身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价值必然要求和必然产物,抗疫精神的伟大实践成果又用客观事实再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就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为爱国和爱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性的讲授构建了更易为青年学生理解、接受和认可的话语体系,从而使大学生更易自觉自为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四、以抗疫精神坚定复兴中华的决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12]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伟大的抗疫精神对战胜重大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中国精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具有强大时代共振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伟大抗疫精神,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与党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大学生们的爱国情焕发出强大的使命感、践行力,坚定复兴中华的决心。
(一)用抗疫精神增强大学生复兴中华中国力量的自信心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和成果再次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精神和伟大力量的民族,中华民族5000年的生生不息,就是中国精神一次次焕发出伟大力量,使中国历经险阻而屹立不倒的历史。面对这次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精神的时代彰显——抗疫精神,再次焕发无比强大的力量。仅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中国就将凶猛疫情的每日新增本土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继而又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第一个恢复增长的国家。时隔一年多的今天,我们中国早已经恢复了基本的生活与生产,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却在疫情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现实的巨大反差下,中国人民如此真切地意识到中国精神的伟大,社会主义的自豪、中国力量的自信。高校思政育人要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织维度,让青年学子坚定地相信,中国不但有能力、有力量战胜各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使中国富起来、强起来,使中国取得抗疫伟大战略成果,中国也一定有力量实现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中国力量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来自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来自于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来自于每一个有着责任担当和坚定自信的时代新人。
(二)用抗疫精神增强大学生复兴中华勇担重任的责任心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每一代青年人都有着自己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生力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以当代青年人自己践行和展现出来的伟大抗疫精神来激发和增强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则是破解这一时代课题的有效途径。在这次伟大的抗疫过程中,无数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自觉树立起国家民族意识、责任意识,不怕苦、不畏难、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更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一群换上白衣、不惧牺牲的孩子们,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成了护佑生命的天使。广大的当代青年们是这场抗疫斗争的亲历者、参与者,更是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者和自觉践行者,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在抗疫的砥砺中充分迸发,他们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在抗疫精神的践行中充分彰显,这为当代青年自觉增强家国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筑牢了坚实的精神根基。
(三)用抗疫精神增强大学生复兴中华求真实干的践行力
任何称得起伟大之事,必经万艰万险、手胼足胝的奋斗而成。抗疫实践取得的伟大战略成果,是全体国人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把遵循科学客观规律贯穿到抗疫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从上到下举全国之力真抓实干而成的。这再次有力地诠释了“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13]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果是靠求真实干取得的,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是靠求真实干取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一定要靠求真实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多少代人从千难万险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如此接近实现的今天,也到了越发艰巨的时刻,更需当代青年具备抗疫精神集中体现出的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以刻苦钻研让自己具有攻坚克难的高强本领,以脚踏实地、知行合一让自己于实干中不断进取。实干才能兴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惟有转化为求真实干的报国行,方能成就伟大事业,方能于实处展现出青春奋斗的靓丽光彩。
生成于伟大抗疫实践的抗疫精神,生动而有力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多层面、多维度来讲授与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使亲历抗疫的大学生们对党、国家与社会的热爱从感性层面向理性认知和认同层面转化,从而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激励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奋勇前行提供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