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的商品、劳动与资本

2022-01-01兰州大学法学院董玉娴

区域治理 2021年26期
关键词:异化资本主义本质

兰州大学法学院 董玉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对于工资、资本及其利润、地租等源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概念进行了重新探索,经过一番定义之后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隐藏的劳动剥削问题。总括而言,马克思将资本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意义上的占有,这一层面的资本源自劳动的积蓄;第二种资本是基金,这一层面的资本指的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积累。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作资本。按照马克思对资本的进一步解读,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而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从现实经济交流的情形来看,货币是资本流动的必要手段,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与流通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大大扩展了商品交易的范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商品之间所体现的货币关系就是商品流通的关系。总而言之,商品交换的货币化促进了社会劳动过程中的分工细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是资本关系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将商品的价值界定为一般性的社会劳动,商品-劳动-资本的分析逻辑,逐步推进到对社会生产方式的揭示,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特征。

一、商品

马克思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展开分析。具体而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更加具有实证主义的科学特征。通过对黑格尔精神辩证法的扬弃,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辩证法。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中,对该辩证法的总结运用也体现出马克思一贯坚持的从经济事实出发,从最初的经济关系出发,对各种经济关系展开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特色。

在以商品为出发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中,马克思自觉地运用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财富的获得体现为对商品的占有,因此通过对单个的商品形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层面认识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简而言之,马克思拒绝像国民经济学那样,对经济发展进行虚构假想,而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进行分析。国民经济学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在分析商品的价值时,表现出抽象思辨的特征。例如亚当斯密成功的揭示出商品价值源于劳动,但同时他也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交换过程中所购买的劳动量决定。然而事实上,这里所谓购买的劳动量其实并非凝结于商品中的价值。因为如果商品的价值由购买所决定,那么就会导致价值决定价值的错误论证。马克思注意到这种抽象思辨的方法并无助于真正意义上揭示商品价值理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更进一步而言,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非交换过程中所购买的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增值,而资本的运用又进一步增加了产业工人的数量,因此工人的劳动最后反而使得自身的处境更加糟糕,其直接的后果是工人的劳动被作为商品购买。简而言之商品由工人生产,但并不是属于工人,而是工人出卖自己劳动力与资本家交易的实物,即商品在成型时作为劳动力的具体实在物被工人交易给了资本家。劳动与商品间的对立可以推导出劳动的异化,商品异于劳动而存在。然而劳动是人的生存的本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如果不劳动,工人肯定会无法生存。在现实社会中,人对于自己职业工作的选择受到了许多的限制,尽管在自己的岗位上备受煎熬,工人也依然必须工作。

二、劳动

总体而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二是工人同生产行为的异化;三是工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四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虽然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学家已经较好地揭示出商品、资本以及劳动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学家在看待国民财富的增长时,忽视了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工人所付出的劳动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具有等价关系,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工人劳动的异化特征。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转换为与自己相对的产品,这些产品甚至于反过来成为控制劳动者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就是资本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异化劳动特征。虽然感性的自然界一方面给劳动提供了资料,另一方面给工人提供了生活资料,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工人越通过劳动占有外部世界,就越失去这两方面的资料。工人想要生存,就必须获得劳动的资料,然后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由此也产生出资本家对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占有。由第一个规定可以直接推导出工人同其生产行为之间产生异化现象,亦即劳动本来是工人本有的东西,是实现人的本质的行为。然而现实的工人的劳动否定了人的精神的需求,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满足劳动需求以外的手段。这样的劳动只是会让人想要逃避,是对人的折磨。

异化劳动的第三和第四个特征,亦即人之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是从工人与其所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中衍生出来的。人的类本质主要表现在区别于动物,人总是在有意识的活动,可以说独立的意识(意味着理性)和意志(意味着自由)的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核心要素。在此类本质的要求下,人类的劳动并非仅仅如同动物那样是为了满足低级别的生理需求,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而言,人类活动的目的在于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实现。但是异化劳动让劳动沦落为仅能满足劳动者生存需求的工具性手段,人的类本质被取消,从而将人仅仅等同于具有劳动功能的机器或者动物,由此人成为异于自己类本质的存在。而由人的类存在自然的引入到人同人的异化,也即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尤其表现于彼此之间仅仅具有货币关系。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并非在于转让或者交通,而在于货币是人的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中介,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为一种货币关系,因此货币的属性异化为人的属性。简而言之,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人的一种异化了的本质,从而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实际表现为物与物的货币间的关系,而其最后结果是货币成为人的关系的外化,并且独立于人的支配。

三、资本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货币集中表现资本主义的生活本质,而资本是这一生活本质得以呈现的现实性关系连接。对资本的占有其实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占有,而资本所产生的利润是资本家的占有资本的最终目的。虽然马克思虽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未对资本与商品、劳动进行系统的阐述,但是在此手稿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及其劳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每个商品均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与之相关劳动也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在《资本论》中他深化了这一观点,认为一方面劳动力的消耗是人的生理性的劳动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经过抽象化之后这一劳动以价值的方式被凝结于商品之中;另一方面而言,人类对劳动力的消耗的目的在于为商品投入一定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并不具有商品的性质。更进一步而言,所谓资本所占有的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而创造出的价值,同时,资本也体现着对劳动力的购买与使用。但是在劳动者与资本相互交换的关系中,资本占据主导地位,而劳动者处于从属地位。因为如果劳动者不出卖其劳动力的使用权,就不能延续自身的生。可以说劳动者对劳动力的出卖是一种被动的、不自由的行为。要明确在所有的资源中,资本是最特殊的,它是一种抽象的资源,而其他的生产资源都是具体的。可以说资本是资源的资源,凌驾于其他资源的地位之上,充当一种对其他资源的调配,一种抽象的经济权力。随着资本关系的制度化,资本积累的日益增加,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所有权及其支配得到不断强化。

四、小结

经济的发展总是动态的,尤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需求日益更新,近几年来各行各业的大资本家从无到有、抑或是从有到无,都充分表现出资本市场的灵活多变,商业经济的迅速更迭。由此对于劳动异化,应该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分工制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资本对于劳动的影响也能够推动劳动力的发展,资本的合理运用对于社会分工意义重大。

相关链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它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学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马克思发现了经济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异化资本主义本质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