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一增”背景下的水稻栽培技术
2022-01-01陈小荣
陈小荣
(江西省修水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修水 332400)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虽然能够促进水稻生长,但是会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双减一增”水稻栽培技术被提出,该技术通过科学地控制农药与化肥用量,在保证满足水稻生长需求的基础上,对施肥模式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优化,不仅能够促进水稻生长,优化农田种植环境,还能够降低水稻种植成本,提升水稻种植经济效益。
1 “双减一增”的基本内涵
“双减一增”是指化肥减量增效与农药减量增效,化肥与农药的减少使用为“双减”,效益增加为“一增”。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是基本工作,施肥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水稻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但是在大量使用复合肥的情况下,化肥残留容易导致土壤板结,且不合理的复合肥搭配使用会对农田环境造成破坏。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但是传统化学农药具有高毒性、高残留等特点,会对农田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是影响水稻种植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解决化肥与农药大量使用带来的问题,“双减一增”的基本理念被提出,通过减少化肥与农药用量的方式提升使用效益,科学控制整体用量,实现“减量不减效”的目标,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积极响应“双减一增”农业发展目标,结合区域水稻种植实际情况,对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模式进行了全面优化,率先实现了“双减一增”建设目标,有效控制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在减少化肥与农药整体用量的基础上,水稻综合产量没有减少,且没有发生大规模病虫害问题,证明“双减一增”农业发展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符合现代化、绿色化水稻种植产业发展规划。修水县在“双减一增”农业模式中取得的成果,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水稻种植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1]。
2 “双减一增”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意义
结合修水县在水稻种植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来看,“双减一增”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对于水稻种植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包括如下几项:
2.1 降低水稻种植成本
在水稻种植成本中,化肥与农药的成本占较高比重,在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的情况下,水稻种植成本增加,而减少化肥与农药用量,能够有效降低化肥与农药成本,从而促进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提升。“双减一增”通过科学、精准地使用化肥与农药,能够在减少用量的基础上,确保水稻正常生长,不会影响水稻综合产量,提升了水稻种植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群众增产增收。
2.2 防治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比如农田土壤中的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与生活垃圾等以溶解物、固体污染物的形态,在降水和径流的冲刷作用下,从非特定的区域,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等方式,进入到水体中引起的污染。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在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农作物产量的背景下,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加重,水稻综合产量和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采用“双减一增”的模式,能够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在防治面源污染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通过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减少农药残留,能够降低对水稻土壤与水源的污染,从而保障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3 促进现代化种植模式建设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采用有机肥、农家肥而减少化肥的使用,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代替化学农药防治,是推动现代化、绿色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所以通过积极开展“双减一增”模式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提升水稻种植技术水平,全面促进水稻绿色化种植技术创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3 “双减一增”背景下水稻栽培技术的主要环节
在“双减一增”的背景下,修水县水稻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农药与化肥用量逐年减少,而水稻综合产量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科学的管控下逐渐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得到有效治理,当地水稻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快速提升,“双减一增”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结合修水县水稻种植的实践经验,本文总结了多项水稻栽培技术的主要环节,具体包括:
3.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修水县大部分农作物的生产施用农家肥;70年代-90年代初期以有机肥为主,施少量化肥;90年代后,以化肥为主,少量施或不施有机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耕地地力逐年下降,土壤板结,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农民增产不增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逐渐改变了农民施肥的不良习惯,纠正了他们“重前轻后,重氮轻磷钾,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施肥误区,提高了农业单产,节约了施肥成本,也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全县农民施肥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施肥水平得到提高,按照“控氮、稳磷、增钾、补微”的原则,有效控制了氮肥用量,增加了钾肥和微肥用量,优化了施肥结构,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民经济效益提高。
3.2 有机肥利用
增加有机肥使用是“双减一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水县有机肥利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有机肥与化肥的比例搭配不当。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严重,该县平均每亩化肥施用量为65公斤左右,而有机肥(农家肥)不足50公斤,按技术要求一般亩有机肥施用量应在500~1000公斤。从数据上看比例严重失调,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影响农业持续增产。二是氮肥、磷肥、钾肥比例不当。农民明显存在着重氮肥轻磷肥、钾肥的现象,造成农作物病虫害加重,结实率下降,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三是肥料品种选择不当。在氮肥选择方面有不少农户习惯使用单质肥料而不使用复合肥,而在复合肥选择方面有相当多的农户不选用高效复合肥而选用低含量复合肥,使用的肥料有效含量低,利用率不高,难于满足高产要求。四是施肥方法不当。铵态氮肥撒施现象比较普遍,氮肥的利用率不高;施肥时间与作物的需肥特性不相吻合,普遍存在着“重前轻后”的现象,致使农作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早衰现象而影响增产。
有机肥相比于传统化肥等肥料而言,属于绿色肥料,对水稻农业生态环境的损伤较小。有机肥具有起效慢、效果持久、养分充足的特点,能够显著增加稻田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因此,修水县农业部门需要大力推广有机肥的使用,例如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种植绿肥、广种饲草等方式,提高农民使用有机肥的意识,让农民认识到有机肥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从而能够改善肥料使用结构,降低化肥整体用量[3]。
3.3 稻田轮作深翻技术
为了实现“双减一增”目标,需要积极引导水稻种植人员科学种田,通过轮作休耕、田块犁耕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地肥力,从根本上达到化肥农药使用量下降的目标。轮作深翻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稻田生产模式的一种有效方式,轮作深翻还能够消灭稻田土壤中含有的细菌和病毒,从而降低农业病虫害发生率,以此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修水县农业部门需要不断加强轮作深翻耕作模式的推广,为广大农民群众深入讲解轮作深翻模式优势,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使其能够掌握正确的轮作深翻方法,加强水稻种植过程中轮作深翻技术的应用,从而能够在少使用化肥的情况下,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够降低农药使用量,是实现“双减一增”目标的有效方式。
3.4 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能够有效降低化肥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果的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需要根据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水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等内容,将可溶性固体和液体肥料与水混合,配置成稀释的肥料,通过灌溉系统的压力,将化肥均匀、定时定量地输送到水稻根部,使水稻能够更好地吸收化肥中的养分。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使用效果,还能够节约水资源,同时节省农作物管理时间,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污染治理效果以及实现“双减一增”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修水县农业种植中,当地农业部门需要积极做好水稻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工作[4]。
4 水稻病虫害防治优化措施分析
在减少化肥用量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需要加强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双减一增”要求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但这并不意味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当前阶段化学农药依然是防治水稻病虫害最为有效的方式,所以为了实现“双减一增”目标,需要精准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并采用低毒性、低残留的农药,结合其他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
4.1 加强绿色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
绿色农业防治技术是指采用科学的选种、田间管理等方式,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从而减少使用化学农药,是一项最为基础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为了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率,需要结合当地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历史情况,选择抵抗当地易发病虫害能力较好的水稻品种,从而能够降低发病率;在水稻选种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种子处理技术,做好种子消毒工作,能够提升水稻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水稻种植之后,需要做好科学的田间管理工作,合理使用肥料,使水稻生长更加健壮,从而增强水稻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通过合理轮作来改善土壤条件,破坏病虫害生存和繁衍环境,有效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从而能够在保护稻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病虫害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2 加强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
生物防控技术是当前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制剂和生物之间的天敌关系,消灭病菌以及害虫。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比如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天敌以及转基因生物等,杀灭和抑制农业有害生物进行的药剂,也被称作为“天然农药”,主要是指非化学合成的农药类型,这种农药不会对农田环境产生破坏,从而能够减少传统高毒性农药的使用。在采用生( 陈小荣:“双减一增”背景下的水稻栽培技术 )物防治技术时,还可以采用稻田养鸭的模式,鸭能够有效消灭多种水稻害虫,且基本不会对水稻造成伤害,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能够减少水稻病虫害防治对于化学农药的依赖,是推动“双减一增”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5]。
4.3 精准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当稻田发生大面积病虫害时,需要及时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处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实现“双减一增”目标,需要合理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采用靶向用药的方式,将化学农药精准地在发生病虫害的区域使用,从而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修水县易发水稻根腐病,每亩采用苯醚甲环唑、烯唑醇等高效杀菌剂 50 mL,加入清水40 kg左右,浸泡水稻种子,从而提高水稻种子抵抗根腐病的能力。在防治根腐病过程中,一般在发病初期或者水稻返青至拔节期,还可以采用喷洒的方式,每隔7天使用一次药剂,确保水稻能够充分吸收药剂,在精准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的模式下,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精准的化学农药使用方式,能够在快速解决水稻病虫害问题、降低病虫害影响的基础上,减少化学农药对稻田的破坏与影响,结合我国低毒性、低残留农药的快速研发,全面推动“双减一增”目标实现。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阐述了“双减一增”的基本内涵,并对“双减一增”在水稻种植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最后以修水县为例阐述了化肥与农药的减量增效使用主要环节与技术要点,希望能够对水稻种植技术创新起到一定的借鉴与推动作用,不断提升水稻种植技术水平,推动现代化、绿色化农业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