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沚区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2-01-01○李凌
○李 凌
(芜湖市湾沚区畜牧水产管理服务中心 安徽芜湖 241000)
芜湖市湾沚区(原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域内水网星罗棋布,池塘、湖泊、沟渠纵横交错,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一直是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以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区农业农村局积极行动,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实施“五大行动”、推广绿色标准化养殖、落实渔业资源养护等工作,做深做实水产健康养殖,以推进全区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制定并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依据农业农村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农渔发〔2016〕39号)确定的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设规范,参考《芜湖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等相关上位规划、湾沚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核准文件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兼顾区域内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渔业利用取向,合理布局水产养殖,依法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空间,维护养殖户的合法权益,将全区养殖水域滩涂划设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2大功能区。
二、印发“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开展试验示范
为抓实抓细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工作,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湾沚区结合各水产养殖品种、养殖模式等生产实际,遴选7家水产养殖单位实施“五大行动”,如: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选定了花桥镇红光村宏达家庭农场,养殖面积为220亩,主要养殖河蟹和青虾。通过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和投喂幼杂鱼的比对,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在养殖前期投喂颗粒饲料时河蟹青虾生长优势明显,水质较稳定,但后期育肥时只投喂颗粒料效果有明显差异,投喂颗粒饲料不如投喂幼杂鱼(冰鲜鱼);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和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实施单位是湾沚镇文仁家庭农场,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总养殖面积630亩,其中320亩为无挖沟养殖模式,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60%以上,粮食产量同比有沟的稻田增加明显,既提升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又促进了粮食与水产品稳产保供;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模式及开展绿色池塘标准化改造,选择六郎镇政和大港等大水面,通过实施种草投螺、投放滤食性鱼类、以“人放天养”型增养殖模式促进水体环境良好修复;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首先制定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方案,结合今年区财政安排的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项目,遴选芜湖跃龙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3个重点规模养殖企业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工程建设,将养殖尾水进行沉淀、过滤、净化等物理和生物处理,进行达标排放,并带动引导周边养殖户提高健康养殖水平、提升养殖尾水处理能力。目前除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之外,其他行动内容覆盖率达90%以上。
三、优化调整建设项目
围绕安徽省“两强一增”行动要求,在绿色健康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稻渔综合种养及养殖设施和装备应用等建设项目上进行优化调整,不断满足大水面生态增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智慧渔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前期摸底,今年已改造池塘面积共807亩,如芜湖恒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改造面积220亩;今年新增加了3个家庭农场配备并安装了智慧渔业养殖监控系统,物联网技术采用具有自识别功能的监测传感器,对养殖水体水质、水环境信息(温度、光照、余氯、pH值、溶解氧、盐度、氨氮含量等)进行实时采集,实时监测养殖环境信息,预警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养殖经济损失。
四、实行渔业资源环境维护
开展增殖放流,维护水域生物多样性。2021年4月2日,增殖放流活动在湾沚区陶辛镇百鸟滩举行,投放了10余种特色经济淡水贝类100多万只,如剑状矛蚌、背瘤丽蚌、蚌圆顶珠蚌等。2022年7月7日在青弋江流域投放“鱼宝宝”272万尾,以提高水域生态环境质量。
五、天然水域禁捕措施有效落实
湾沚区积极开展禁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在全区重点区域部署智能语音播报器28个,宣传长江禁捕政策,并安装智慧渔政监控探头,专人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各镇还结合网格化管理,安排网格员在重点区域加强巡逻,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处理,坚决打击非法捕捞与垂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