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22-01-01文山州民族宗教委
文 / 文山州民族宗教委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对那些“差别化区域”予以特别关注。由于历史、地理、资源等多方面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内地和东部沿海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特征尤为明显,对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进步带来了巨大挑战和困难。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边疆民族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要承担起更大的使命和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对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充分的总结,对存在的特殊问题展开深入的剖析,对面临的挑战作出准确的判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不断创新发展边疆地区的民族工作。文山是全国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山区、贫困地区、原战区”为一体的自治州。以文山州为案例进行的研究,对于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
近年来,文山州委州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0 年底,州委九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将文山打造成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目标,2021 年1 月,文山州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高位推进。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相关工作,始终坚持“不重视和不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是合格、称职的领导干部;不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做不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盘工作也做不好”的理念,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推动,逐级落实,建立了州、县、乡等党委主要领导挂钩的创建活动工作责任制,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各级党委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第二,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文山州充分挖掘红色基因,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转化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大力传承“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红色基因,弘扬“老山精神”、新时代“西畴精神”,将文山各族人民扎根边疆、心向中央,守土固边、建设家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中,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动力源”,文山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依托地方性特征,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结构。巩固发展果蔬、烤烟、辣椒、三七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依据地方特质与民族文化,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与康养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快速融合,不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四,深化“铸牢”内涵、丰富“创建”形式。从2009 年起,文山州率先在边境地区、原战区老山片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州乃至全省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截至2021 年8 月,成功创建国家和省、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76 个、示范教育基地3 个,评选命名县(市)级示范单位500 个。在具体创建活动中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指引性的“九进”工作方法,还探索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的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不同群体、不同力量、不同资源在创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把创建工作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全覆盖,在工作中主动补短板、积极开新篇,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
二、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对于边境线的不同区位关系,不同层面上的“边疆地区”具有相异的内外条件,因此,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既具共性,也有差别。文山州总体属于“边疆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边界”“边境”“边疆”等因素的影响,而富宁、马关、麻栗坡三个边境县又尤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边境地带”的区域性特征。
(一)共性问题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产业发展、边境县市与其他县市发展不平衡三方面。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偏远,许多地方经济发展基础依然薄弱,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历史原因导致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特别是边境一线少数民族群众自我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内生动力不足,还未形成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方式,疫情也严重影响了中越边民传统的互市贸易,使得传统种植业与外出务工依然是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第二,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基层民族工作机构是党的民族政策实施、落地的前线阵地,民族工作干部群体则是排头兵。当前文山州基层民族工作面临着人才缺乏,治理体制与能力不足的困难。此外,民族事务具有项目多、任务重、管理杂的特征,基层民族工作的推进与管理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出条块分割的缺点,一些项目工作内容彼此交叉,考核标准庞杂且相互交织,缺乏有效整合。
(二)区域性问题
富宁、麻栗坡、马关三个边境县与越南接壤,由于地理、政治、疫情等方面的复杂因素,除了存在上述共性问题外,还有一些个性的区域性问题需要被重点关注。
第一,边境区域人口内迁与回流问题较为严重。以麻栗坡县为例,该县辖区内有8 个乡镇22 个村委会152个村民小组与越南直接接壤。通过对麻栗坡茨竹坝的石笋、猴子箐、猪厂、月亮坝等村庄的实地考察,发现存在着人口内迁或回流现象,特别是青壮年群体前往内地城市务工已成为家庭收入最重要的来源,也是人口向村庄外部流动的主要原因。边境村落人口内迁与回流不仅使村庄人口老龄化加重,也使得边境村落逐步“空心化”,这不利于边境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更为中越边境非传统安全带来隐患。
第二,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基础服务设施、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区域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地方社会谋求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根据《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方案》要求,文山州以富宁县木杆村、马关县张家湾村与麻栗坡县偏马生产队、石笋村为示范点,拟形成生态宜居型、产业支撑型与边贸助推型三种发展模式。但实地调查发现示范村内的道路、通讯及卫生等基础设施仍有待提高,目前无法完全满足边民的生产生活要求,例如村落搬迁新建房屋未考虑到当地居民耕种、养殖的需求。而且,村庄经济发展对外部力量的依附性强,基于地方性特征发展的产业未形成规模,市场风险高,可持续性不足。
三、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要扭转疫情带来的不利因素,一方面要立足地方资源比较优势,深化改革,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发挥口岸管理和服务职能,健全双边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双边口岸应急处置、跨境务工管理、联合边境巡查等方面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内外边境管控机制,解决好边境地区人、物非法流动的问题,积极促进沿边开放向着正规化、规模化发展。
第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突出边疆补助的区域化与边民补助的精准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殊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因此,要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筹措专项资金,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疫情防控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边境县市,尤其是抵边村落既是疫情防控第一线,也是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重中之重,有必要突出其区域特性,应当在政策、财政等方面予以倾斜。而边民是固边兴边最重要的力量,应改革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边民补助方式,利用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在沿边区域实际生活的时间构建差异化的边民补助体系,做到边民补助精准发放,实现沿边一线留得住人、边民富得起来的目标。
第三,持续培养、吸纳、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基层民族地区政权建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高度重视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与民族干部的培养,指出要“重视、关心、爱护在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一线干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因而,地方政府既要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构建民族人才的多样化培训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了解地方民情,具有地方情怀的基层民族工作队伍;也要扩大边境地区人才吸引力度,在政策、资金、晋升渠道等方面给予支持与关照,做到人才引得来,也留得住。另外,对于那些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
第四,打破行政组织界限与项目制壁垒,整合民族事务实施、管理、考核方式。民族事务牵涉到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因素,且彼此缠绕交织,极为复杂。界限分明的行政组织在实施相关项目时虽针对性强,但整合能力弱,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化繁为简,打破行政组织的界限,以整体观的视角统筹管理由中央、地方政府发起的惠民项目,重视项目间的内在关联性。在项目监督机制与考核标准方面,应协调诸多惠民项目间的交叉区域,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上报。这进一步要求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推广诸多边疆惠民项目时重视彼此间的联动性与延续性。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既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规划、集中部署和大力推进,为具体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资源保障;也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内生需求和根本利益,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和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局面。因而,在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之中,要充分重视两方面力量、智慧、行动的有机结合,尤其需要凸显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在这一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大力鼓励他们的实践创造性。在边疆民族地区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否铸牢,正在经历着不断的检验和新的考验,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