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景茂学术经验述要*
2022-01-01李岚陈华许先科李国芳俞景茂指导
李岚陈华许先科李国芳俞景茂(指导)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2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9
3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浙江省首届国医名师俞景茂教授,潜心中医儿科事业已逾半个世纪,主张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熟读经典,精研钱乙学术,采撷儿科各家,临床治病注重病机,先证而治。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经验述要如下。
1 名师简介
俞景茂,浙江平湖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俞师为我国历史上首届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王伯岳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系全国著名儿科学家。俞师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顾问,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顾问。1992年至2001年间,任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副主任,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8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名中医”,1999年担任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理事长。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建“俞景茂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201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俞师临证逾55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专著20余部,已逾300万字,主编(并列)的全国第一部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儿科临床研究》,为其代表作之一。
2 学术观点[1]
2.1 注重基础,采撷百家方能自成一家:俞师认为从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自汉以后,历代医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有离开《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这几部医学著作,也是儿科学术的理论基础。在儿科学术发展中,由于师承授受、历史条件及临床经验的不同,特别是两宋、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和临床各科成就的相互渗透交叉,使儿科领域逐步形成各有特点的学术思想。撷取其中的精华,综合各家之长,不拘一家之言,进而开拓新的学说,为中医儿科的医疗、教学、科研服务,方能推动儿科学术的发展。有鉴于此,俞师先后点校注释了《小儿药证直诀》《幼科折衷》等儿科古医籍,参编《儿科医籍辑要丛书》,出版《儿科各家学说及应用》,从纵横两个方面论述儿科各家学说,体现了不断研究古代中医著作的真知灼见,从而推动儿科学术的发展。
2.2 由博返约,专题研究方能开拓创新:学术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原动力。俞师认为临床研究观察对于中医中药的发展来说尤显重要。临床研究的关键是疗效。通过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遗尿症的专题研究,掌握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思考个人对该课题的创新成果,最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洞察学术的发展。只有持久深入地对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成为该专题的权威专家。俞师认为中药的作用,多依靠复杂的综合效应,即使是一味中药也是一个小复方,其疗效成分与作用机理十分复杂。若以某种单体进行研究或研究后提取某种单体,最终的成果是丰富西医西药的内容,而对中医中药的发展意义不大。由于中医中药治病强调整体调节,中药复方的作用必定是多元、多靶点的,这是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不同的出发点和归宿。
2.3 病机学说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历来争议很大。俞师认为病机学说才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核心。脏腑经络、四诊八纲、阴阳五行、病因药理等基本理论,都是为诊断病机服务的。辨证实质上是辨别其发病机理。病机学说阐明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和规律。病机十九条中所说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平和”,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全过程。其实,辨证就是辨其病机,辨证论治就是辨其病机论治,所以说,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2.4 先证而治是辨证论治的充实:防治儿科疾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不能忽略先证而治。所谓先证而治是指在证候出现之前予以治疗,防病于未然,也是治未病的另一种表述。上工治未病,未病要先发现,先预测,先防治。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疾病的变化发展远较成人为快。所以儿科医师必须洞察疾病的变化,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例如有感冒夹惊病史的患儿,一旦感冒发热,必须注意预防惊厥的发生,在感冒方药中预先加上平肝息风定惊之味。又如哮喘一证,往往是先感冒,后咳嗽,再哮喘发作,所以必须在治疗感冒的同时,预防哮喘,使病机截断于感冒阶段,从而预防哮喘发作。哮喘缓解并非意味着病已治愈,此时虽不咳不喘,无证可辨,但仍要注意预防,先证而治,未病先防。因为其风、痰、瘀、气、虚的病机尚存,继续综合治疗方能长期缓解。医者应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提前一步,在相应证候出现之前预先落实治疗措施,先发制病,药先于证,顿挫病势,防止传变,达到治未病,防传变的目的。即使是治疗内伤杂病,采用虚补实泻,热清寒温之正治法时,尚需注意补虚致滞,泻实伤正,寒祛热生,热清寒生之变化。热之生温,而稍佐寒凉,凉之生寒,而稍佐温热,补益之时注意消导,攻下之时注意扶正,这才是儿科医生的素质所在。
2.5 临证经验拾萃:俞师从医55年,在繁忙的诊疗工作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证经验,尤其擅长儿科肺系疾病的诊疗,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毛细支气管炎、腺样体肥大等。首次提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应分感染期、迁延期、恢复期三期进行辨证论治。感染期以治标为主,迁延期标本兼顾,恢复期固本为主。自拟柴桂汤加味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提出和法是防治该病的基本大法。注重小儿哮喘的抗复发研究,提出风、痰、气、虚、瘀的相互作用是小儿哮喘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祛风、理气、豁痰、补虚、化瘀的综合应用,可望将哮喘根治于小儿阶段。拟毛支饮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提出小剂量炙麻黄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应用[2,3]。
明确指出脊柱隐裂与小儿遗尿的相关性。脊柱隐裂、督脉失畅、髓海失养、膀胱失约、开合失利,遗尿乃作。主张用温壮督脉的方法治疗遗尿症,并取得显著疗效。在补益脾肾的同时,善用麻黄开窍醒脑,提高警觉,有醒神而不失眠之妙,是治疗遗尿的要药。
出生时睾丸未下降到阴囊内,称之为隐睾或睾丸未降,有些病例一侧睾丸停留于腹股沟,另一侧降到阴囊内,称之为睾丸下降不全。俞师认为睾丸乃“肾之外候”,肝经所过,睾丸隐匿不降或降之不全,或热降寒缩,均与肾阳不足、命火不振、精气不充有关。其治疗常用补肾疏肝之剂,可服右归丸方或五子衍宗丸方加减治之,也可用鹿胎膏缓图。
对于川贝、浙贝的用药经验,俞师认为两者均有清肺化痰、散结止咳之功用,都可用于痰热咳嗽。然川贝性凉而兼甘味,有润肺止咳、解郁化痰之功用,多用于燥热咳嗽。浙贝苦寒而无甘味,多用于外感痰热所致咳嗽以及瘰疬、疮疡、乳痈等症。由于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川贝与浙贝可兼而用之,以起寒热虚实并调之妙。每当外感初解,或外感不著而咳嗽迁延不已之时,尤当以川贝为要。
3 验方医案
3.1 加味止嗽散[4]:组成:炙百部、炙紫菀、荆芥、陈皮、杏仁、白前、浙贝各6g,炙冬花9g,桔梗4.5g,川贝、炙甘草各3g。方解:炙百部润肺,化痰止咳;荆芥辛香解表;桔梗开宣肺气;白前降气化痰,升降相伍;紫菀化痰止咳,温润不燥;陈皮化痰;杏仁降逆化痰;浙贝清肺止咳;川贝润肺止咳;炙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甘缓宁嗽。功用主治:本方具有宣降肺气、润肺化痰止咳之功,且性味平和,体现宣、降、润、化之功。临床可用于小儿咳嗽,如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类百日咳等。根据辨证进行加减,或散风热,或清肺热,或重化痰,或泄郁火,或润肺养阴,可适用于不同咳嗽的治疗。
葛某某,女,5岁。2010年3月6日初诊:患儿因咳嗽3月余就诊。3月余前因患支原体肺炎而住院治疗,经阿奇霉素静滴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后反复咳嗽,迁延不愈,查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曾口服阿奇霉素、头孢克肟、息可宁糖浆、开瑞坦、顺尔宁等药,无明显好转。就诊时晨起及夜间易咳,阵发性咳嗽,咳嗽甚时呕吐,有痰难咯出,鼻塞有涕,纳便可。查体见咽稍红,两肺听诊无殊,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诊为咳嗽(风邪犯肺)。治拟清肃肺气,祛风抗敏,方拟加味止嗽散加减:桔梗、炙百部、浙贝、荆芥、紫菀、白前、杏仁、炙款冬花、丹参、黄芩各6g,陈皮、蝉蜕各4.5g,炙麻黄、川贝各2g,炙甘草3g。7剂。该患儿患支原体肺炎后,肺部感染控制,但咳嗽迁延数月不愈,咳甚时呕吐,属感染后咳嗽,当为介于外感与内伤咳嗽之间的虚实夹杂型咳嗽,由于风邪犯肺,肺失清肃所致。往往于感受风寒、饮食不当后,咳嗽可加剧。该患儿就诊时寒热之象不明显,咽稍红,舌红、苔薄白,脉浮数,当属风邪犯肺之咳嗽,肺气上逆,则有胃失和降,故有呕吐之象,“胃咳”之候。治以加味止嗽散,紫菀止咳,百部润肺止咳,二者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桔梗善开宣肺气,白前降气化痰,荆芥疏风解表,亦有抗过敏作用;陈皮理气化痰,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因患儿咳久,初诊时咳甚,故用少量麻黄宣肺,杏仁降逆,款冬花降逆止咳祛痰。浙贝清肺止咳,川贝润肺,黄芩清肺,加蝉衣以疏风抗敏。久病必瘀,患儿咳嗽日久,故加用丹参养血活血以疏风,血行则风自灭。二诊时,咳嗽已明显好转,痰少,无呕吐,去炙麻黄,加用北沙参养阴润肺。至三诊时咳嗽痊愈。
3.2 宣通散:组成:辛夷、浙贝、皂角刺、三叶青、北沙参、怀牛膝、丹参、铁皮石斛各6g,生地黄、山海螺各12g,细辛、炙麻黄、蝉蜕、炙甘草各3g。方解:辛夷、炙麻黄、细辛疏风散寒、宣通鼻窍,浙贝、皂角刺、山海螺豁痰散结,丹参活血化瘀,三叶青清热解毒,北沙参、铁皮石斛、生地黄养阴润燥,怀牛膝引火下行,蝉蜕疏风清热,炙甘草调和诸药。此方消补兼施,寒温并用,契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功用主治:本方具有疏风通窍、散结消肿之功。用于小儿腺样体肥大急性期,症见鼻塞,夜间呼噜声响,张口呼吸,甚则呼吸暂停,X线提示腺样体肥大,堵塞4/5以上,常伴有扁桃体炎,舌红、苔薄白,脉浮数者。
刘某某,男,5岁。2009年1月11日初诊:患儿因夜间呼噜1年余就诊。患儿1年余前因反复感冒后出现夜间呼噜声重,张口呼吸,有时憋醒,夜间坐起症状,抗生素治疗无好转,鼻咽侧位片示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厚度(A)/鼻咽腔宽度(N):0.8,西医建议手术治疗,家长要求先中医治疗。就诊时有新感,鼻塞明显,有黄涕,面色少华,胃纳较差,查体见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心肺听诊阴性,舌红、苔薄白,脉浮数。诊为鼾眠(痰瘀互结)。治拟疏风宣窍,散结消肿。方拟宣通散加减:辛夷花、白芷、三叶青、黄芩、黄芪、铁皮石斛、北沙参、浙贝、丹参各6g,山海螺、薏苡仁、天花粉各12g,细辛2g,炙甘草3g。14剂。患儿素体气阴两虚,因反复外感后,痰瘀阻于鼻咽,留伏不散,刺激腺样体发生增生肥大,本虚而标实,故以辛夷花、白芷、细辛宣通鼻窍,三叶青、黄芩清热解毒,黄芪益气固表,铁皮石斛、北沙参养阴清补,浙贝、山海螺、天花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薏苡仁健脾利湿、解毒散结,丹参活血化瘀,炙甘草调和诸药。组方辛温辛凉并用,消补兼施,扶正祛邪。二诊患儿鼻塞好转,鼻涕减少,夜寐呼噜声转缓,咽稍红,扁桃体稍大,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拟原法,重用益气养阴之味。病情缓解后以玉屏风散加味调补为主,但亦不离消肿散结之法。患儿经治后,呼吸通畅,呼噜声减少,感冒减少,并且3个月后复查鼻咽侧片显示腺样体肥大明显消退,A/N:0.5。
3.3 温通水疝方[5]:组成:荔枝核、橘核、小茴香、桂枝、白术、泽泻、柴胡、牛膝、黄芪各6g,猪苓、茯苓各9g,小青皮、炙甘草各3g。方解:小茴香、桂枝温通散寒;柴胡、荔枝核、橘核、小青皮疏肝理气;泽泻、猪苓、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牛膝补益肝肾,祛风利湿;黄芪、炙甘草补气。功用主治:本方具有温通散寒、疏肝利水的功效。用于小儿鞘膜积液,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寒湿蕴结,发为水疝者。
李某某,男,3岁。2010年9月21日初诊:患儿发现左侧睾丸鞘膜积液2月余,平时易感冒,纳便可。查体:咽稍红,生长发育可,心肺听诊无殊,左侧睾丸鞘膜积液,透光试验阳性,舌红、苔薄白,脉浮数。诊为水疝(肾虚肝郁水停)。治拟补肾疏肝,温阳利水。方拟温通水疝方加减:荔枝核、橘核、小茴香、桂枝、白术、泽泻、柴胡、牛膝、炒赤芍、黄芪各6g,猪苓、茯苓各9g,车前子(包煎)12g,小青皮、炙甘草各3g。7剂。三诊后,左侧鞘膜积液减少,加薏苡仁12g利水。六诊后鞘膜积液消失。俞师认为小儿睾丸鞘膜积液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多因先天不足,脾失健运或肾虚气化不利,三焦水道气机不畅,外受寒湿之邪所致。肝经绕阴器络睾丸,肝经枢机不畅,气滞寒凝;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寒湿瘀结,发为水疝。故以疏肝补肾,温阳利水治疗而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