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2022-01-01童胜彪
童胜彪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双庙小学 湖北·十堰 442613)
1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起始,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也是为人生奠基的关键时期。而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抽象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思维反映的是一个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直接突显出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的数学相关认知去理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数学思维能力则是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性质的定义中直接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促使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进而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也提出要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具有数学探究思维能力,主动探索、自主构建、求同存异、质疑问难,基于数学问题的由无到有、由粗到精的过程,则刚好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核心素提升的基础。
2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策略
2.1 巧用空间想象,促进学生数学空间思维发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想象,世界的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在想象力的推动下,由不可能变为现实。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着超于常人的丰富想象,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不拘泥于枯燥的课堂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求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物体的测量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哪个物体多长,然后记下来,而是先让同学们测一测书本的长度、铅笔盒的长度、课桌的高度……再让学生思考教室的长和宽,一步的距离,房屋的高度,再过渡到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物体的长度,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想象力。再比如在讲物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时,首先不直接告诉学生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借助魔方、书本等正方体、长方体对物体表面进行感知,观察各个面,再画一画立体图,想一想,表面积是指什么,该怎么计算,逐渐将实物抽象到大脑中,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公式,由特殊到一般。这种教学方式利用了学生的空间想象,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让学生习得了知识,更发展了思维。
2.2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发展
新的课改在不断推进中,核心素养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小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强,很多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很多数学问题认识不深刻,再加上教师长期采取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使课堂枯燥乏味,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更严重的是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基于此一线的教师们也正在为探索更加高效的课堂努力,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问题情境教学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降低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的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甚至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讲“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用不同大小的圆片折出一些角,比一比谁的大,让同学们争论,再顺势抛出问题: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再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利用笔做出一个活动的角,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边张开的大小决定角的大小。
2.3 实际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发展
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则会显得低效而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与此时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民币时,学生对1元钱是多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时后,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一些小物品放在班级,自己定价,用纸币进行真实交易,在实践中学生更容易熟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对于元角之间的换算掌握得也更牢固。再比如学习认识时钟和时间时,提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个时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手去拨一拨三根针,根据老师的提示,拨动秒针走一圈,感受一分钟。观看分针走一圈,而时针走一格数字,感受一个小时。在理解一分钟有多长时,让学生进行跳绳、写字、鼓掌、做口算等活动,加深对时长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4 重视语言表达,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发展
(1)重视教师语言的引导作用。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个数学知识,不同的教师教授,或者用不同的语言,学生接受理解的程度就不一样。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语言的应用,规范课堂用语,为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起到示范作用。由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心理特征等不同特质,使用平易的数学语言,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租船、乘车”问题时,就可以引导:“假如我们现在要去秋游,有两种不同座位数的车可供选择,价钱也不同,要怎么选择呢?”让学生动脑思考方案,学生可以从不角度出发,会给出各种方式的组合,虽然方法多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全都采纳,所以老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方案最实惠呢?”学生们通过计算竞相发言,习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2)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中提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数学教学成效的重要策略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时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做为学生进行知识交流,展示的舞台,让数学语言有效地进入学生心里。
(3)发挥教师评价语的积极作用。教师的评价语不仅直接反馈学生的学习,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所以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着间接的作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丰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数学关于对、错评价的不足,方便师生沟通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出现观察、计算、分析等方面的错误时,教师则可提醒学生“再仔细观察一下,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同的发现。”“不着急,一步一步来,看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找找这道题的关键点是什么,老师相信你可以表现得更好。”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根据老师的一步步评价和引导,学生不但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且了解了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该如何改正。再比如当一道题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只用了一种时,则可以用这样的评价语“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其他同学还有更好的解法吗?”这样不断地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散思维,打开解题的思路,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既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又打破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获得定题成功感和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5 发挥小组合作优势,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与整合
数学是一个兼具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于储备基础知识,思维发展的初期,因此由于各种局限性,比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偏向探究性的任务,单靠某个学生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教师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布置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再进行个人明确分工进行探究,完成后组内交流、整合信息,小组向全班汇报,最终由教师进行启发性地引导和点评。这样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平均分”这一内容时,就可以以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先将全班分成9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给36根小棒,然后分派任务:请将小棒平均分给组内的每个同学。学生自己讨论确定自己的活动角色:组长、记录员、观察员、操作员、汇报员,然后开始任务探究,到底应该怎么分?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则可以观察到,各小组学生思维的水平是不同的:在分小棒的过程中,有的小组是1根1根轮流分,有的是2根2根轮流分……而此时,教师并不急于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分,他们在自己动手比较的过程中就会观察、对比,自然会知道哪种分法是最节省时间的,而分到最后,他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不管怎么分,最后都会剩余1根,怎么办呢?分给谁呢?此时教师就要趁机引导,是否可以继续分给组内的某个同学呢?如果分下去,这个同学就比其它同学多了一根,这样就会不公平,所以剩余的1根不能再分了,每个人都分得一样数量的东西就是“平均分”了,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课堂,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导向,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努力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