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市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探讨

2022-01-01封凯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树种生态

封凯

(榆林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陕西榆林 719000)

0 引言

榆林市沿黄土石山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研究生态问题探讨治理对策,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提高治理成效,对于推动榆林市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沿黄土石山区基本概况

1.1 自然条件

榆林沿黄土石山区,以黄河河床为基准线向西延伸10 km,北起府谷墙头镇,南至清涧县双河庙乡,涉及榆林市辖区府谷、神木、佳县、绥德、吴堡、清涧6 市县28 个乡镇和办事处,759 个行政村,人口43.96 万,总土地面积约2 775 km2。沿黄土石山区地貌土石山地,土壤瘠薄,属于中温带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414 mm,主要集中在7~9 三个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60.6%。区域内陕西省沿黄观光路区间达414.5 km,占总长度1/2,沿途黄河文明和黄土风情孕育出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情,有黄河入陕第一湾、天台山、白云山、黄河二碛、太极湾等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景点39 处。

1.2 社会经济情况

沿黄6 县除神木府谷外,其余县均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吕梁山片区(榆林)的核心区,是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农村贫困面广、程度深,2015年沿黄区域GDP 完成141.71 亿元,占全市GDP 的5.4%,财政总收入完成12.16 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9%,而沿黄区域总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7%,常住总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1.8%,土地面积和人口与GDP、财政收入极不相称[1]。

1.3 森林资源现状

近年来,省市重点工程的实施,沿黄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0%,其中红枣没有算入覆盖率内,若算上红枣林面积,沿黄区域森林覆盖率达40%。

常见的乔灌木树种有50 余种。主要乔木树种有杨、榆、刺槐、杜松、油松、侧柏、旱柳等。灌木主要有柠条、胡枝子、沙柳等。植被类型主要为灌草结合型,主要建群种类为沙柳、柠条、紫穗槐、狗尾草、胡枝子,其中沙柳、柠条、紫穗槐为优势树种,占灌木林的95.9%[2]。

2 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2.1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

沿黄土石山区自西向东岩石裸露面积逐渐扩大,生态脆弱,为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该区临近黄河,呈长带状沿黄河西岸展布,人口密度较大,地貌为土石沟壑地貌,土壤以黄绵土和红土为主,土层薄、土地质量差,境内土壤含氮、磷、钾贫乏,比例失调,保肥能力一般,土壤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均很严重,年侵蚀模数高达2×104~3×104t/km2,沟壑密度4.58 hm2/km2,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3]。其中,大于25°的坡耕地部分是沿黄地区主要的红枣栽培地区,70%的红枣经济林集中在这里,枣园由于耕种的原因,林下裸露地面积大,受雨水冲刷严重。

2.2 降雨季节分布不均,相对缺水

沿黄地区虽然临近黄河,但是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全市沿黄地区总人口43.96 万人,年均自产水资源总量11.05 亿立方米,人均不到300 m3,低于国际公认的最低需求线,属于重度缺水地区[4]。冬春季干旱少雨,人工造林灌溉难度大,苗木缺水严重。夏秋季多强降雨,由于沿黄地区多为山区,地形起伏,沟壑纵生,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破坏植被。

2.3 湿地破坏严重,功能下降

湿地生态现状面临严峻形势,沿黄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直接造成了沿黄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过多的采砂场直接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减少了鸟类活动场所。各种工农业废水、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加之农药、化肥用量逐年增加,致使湿地遭到不同程度污染。

2.4 森林公园树种单一,生态稳定性差

沿黄区域森林公园有白云山森林公园、高寒岭森林公园等,这类森林公园郁闭度较高,面积较大,生态效益显著,但是植物群落较为单一,防火设备落后,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较差。

2.5 乡村生态环境差,群众生态意识淡薄

乡村荒坡地、河道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乡村树种趋于单一,基本上以杨柳为主,乡村旅游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生态景观单一;农村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认识不高,对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不高,林业法治意识淡薄,偷牧、毁林现象屡禁不止。

3 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的对策

3.1 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3.1.1 综合治理土石山体

土石山体治理,有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绿化美化环境,降低水石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助于稳固崖坡,防止垮塌,从而为沿黄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本底,意义重大。

治理原则:工程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害防治,生物措施做到适地适树,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生态治理防护体系[5]。

工程措施:沿黄土石山区在坡面治理中,对40°以上、土层厚度小于30 cm、裸岩面积占30%以上的坡地,实行全面封禁,并辅以飞播和撒播造林,通过自然恢复达到治理目的;对40°以下坡地,坡面挖鱼鳞坑用于造林,阴坡、半阴坡营造侧柏、油松等用材林,阳坡、半阳坡营造刺槐、山杏、火炬、紫穗槐等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对于坡耕地,大于25°的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小于25°的按规划修建水平梯田或建设果园,配套实施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鱼鳞坑采用垒石头、砌石坑的方式,栽植坑规格为1.2×1×0.8(m),外塄顶宽不低于25 cm,外侧墙体平整光滑,每层石块间用土填实。

生物措施: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因地制宜地布置坡面造林措施,在树种的选择上尽量安排耐旱、耐寒、耐瘠薄的优质高效树种,如:刺槐、侧柏、油松、火炬、紫穗槐、柠条等。考虑到旅游开发需要,在沿路直观坡面、景点周围尽量安排观赏价值高的乔木树种和花灌木等,如:五角枫、白蜡、香花槐、山杏、黄刺玫、醉鱼木、榆叶梅等。

3.1.2 经济林复合经营改造治理

大于25°坡耕地的枣树经济林,虽然郁闭度很高,由于林下植被稀少,裸露地面受雨水冲刷严重,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对于这类林地类型,林下间种经济作物,如:蛋白桑、金银花、地椒、泽蒙等,以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小于25°的坡耕地的经济林,实施农田防护林网工程,在不影响农用机具、车辆通行的情况下,上、下边坡0~2 m 范围内采用乔木(国槐、刺槐等)+灌木(黄刺玫、紫穗槐等)的种植模式,2 m 以外采用密植紫花苜蓿的种植模式。在小于5°的黄河沿岸滩地红枣,探索枣树下栽植油用牡丹,金银花等经济作物,枣林中养蜜蜂,开发枣蜜产品,枣林养鸡发展绿色畜牧产业;探索红枣主题公园休闲采摘,打造红枣主题公园,通过结合陕北特产展销、陕北民宿、陕北小吃等陕北特色风情,将周边枣林地建设成为集花卉观赏、红枣采摘、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争取形成“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立体发展格局。

3.2 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坚持问题导向,依法依规整治,黄河沿岸湿地通过植被恢复、生态补水、湿地修复、退耕还湿还草、建设水鸟栖息地、关停部分采砂场等综合措施,对湿地进行系统治理,全面维护自然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基本功能,基本遏制湿地面积下降趋势,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功能,黄河支流沿岸栽植垂柳、榆树等乡土树种,配合栽植耐水湿、耐盐碱的花灌木。

3.3 森林公园提质增效

一是针对森林公园单一问题,科学引种适宜的树种及草本植物,做到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丰富植物群落;二是立足于现代科技安装火情监控设备,加强林业火灾检测;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向老百姓进行防火经验、防火制度等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自觉防火行动意识。三要加强森林抚育工作和病虫害防治,通过利用建设智能检测基站、虫情测报设备、无人机喷药等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3.4 乡村生态治理

3.4.1 生态美丽乡村建设

对不在沿黄公路附近,不具备开发旅游价值的村庄,以乡村绿化美化发挥生态效益为主。山体、河道栽植适应强、易管理的乡土树种,针阔结合,增加植物多样性,稳定植物群落,减少水土流失;道路、广场等栽植新疆杨、国槐、垂柳、刺槐、榆树、圆柏等易活、易管理树种,树间配套栽植花灌木。

3.4.2 特色旅游乡村建设

在沿黄公路附近,具有较大旅游价值的村庄,乡村绿化美化以景观效益为主,规划设计中以增花添色、提升景观、彰显文化、促进旅游为原则。在山体荒坡上营造生态景观林,以常绿树种为主,增加开花乔灌木和彩叶树种,在山上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植物景观。村庄内部绿化充分考虑乡村现有格局,以花草为主,既有地方特色,又要有季相变化和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提升景观效果,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适宜。所有规划建设应以保护式开发为主,适度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和建立影视基地,引领绿色农副产品的栽培和生产,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随相伴,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农业与服务业发展新道路。打造“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

3.4.3 依法治林,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法保护林木和林地资源,认真执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封山绿化、舍饲养畜的意见》《榆林市封山禁牧工作监督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养畜工作,推动沿黄区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有效解决林牧矛盾,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 结语

加快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既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更需要沿黄区域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时代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沿黄区域生态治理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树种生态
不同地理尺度下中国城市绿化树种多样性的均质化特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树种的志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树种的志向
生态之旅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