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思考

2021-12-31周文化林亲录周翔宇付湘晋李安平黄亮

食品工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食品类农科农林

周文化*,林亲录,周翔宇,付湘晋,李安平,黄亮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04);2. 特医食品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04);3. 利兹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利兹 LS2 9JT)

农林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将采(宰)后贮藏与加工为基础开设农(林)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业,1998年被教育部归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年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0827)涵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粮食工程专业、乳品工程专业、酿酒工程专业,这些专业既不同于纯农科类专业,亦不同于纯工科类专业,具有学科交叉与集成的属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等教育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要贯彻“两山”理念,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涉农专业。基于此,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主要思路是:瞄准农林产业发展方向、聚焦新农科建设,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支撑体系4个经度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适应于产教融合、传承高校人才特色价值、能力培育和未来农业发展需求4个纬度整体推进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与实践。

1 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亟待解决问题

近年来,农林院校承载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使命,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瞄准农林产业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农林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如何凸显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特色和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必须回答的2个问题,为此,按照瞄准产业需求、强化问题意识、深化教学改革总要求来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因此,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亟待解决问题主要是:一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现有知识结构再生产,课程设置与培养理念中体现研究和创造知识特点却严重欠缺,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弱化;如何破解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学科壁垒、专业藩篱等现实瓶颈是推进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新农科建设现实需要;二是从农民单一化生产模式向整合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形成较为完整的价值链与产业链,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亟待重构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颠覆原有体制下固化的单一性知识生产模式,如何培养聚焦当前急需,着眼未来发展,更新改造传统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掌握现代信息科技和工程科技、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是推进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新农科建设必然选择。

2 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基本思路

根据新农科建设要求,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基本思路需要重点两方面:一是基于农业产业链部署食品科学知识创新链,寻求学术逻辑和市场轨道的平衡点,以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支撑体系为经,以产教融合、传承高校人才特色价值、能力培育和未来农业发展需求为纬,全覆盖可衡量地更新地方涉农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二是基于地方林院校历史传承、现实选择和未来需要提出食品类专业建设转化为以人类健康营养为基础,以农、工、信息科学、人工智能交叉融合为支撑来升级改造实施路径并应用于实践。

2.1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1+X”交叉融合为特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农林高校食品类人才培养体系是由建立在农、林、牧、副、渔狭义的农业划分基础上转化为以人类健康营养为基础,围绕农业产业链部署的食品科学知识创新链。基于此,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需构建“1+X”,即1是指以食品科学为主,包括X即农学、生命科学、工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在内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的整体架构。

2.2 基于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独有的特色价值取向,构建“1+4”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

新农科建设并非所有农林院校一盘棋建设,面向食品产业发展产生的新变革和新需求,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生命科学为核心,对既有的学科专业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耦合自身农林院校基础,传承学校特色来搭建融合生命科学、健康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食品科学和工程科技为一体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新农科建设生命力更强。基于此,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布局在于促进食品科学与数学、化学、农学、生命科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电子、机械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见图1),其课程体系由“1+4”即“1金+4群”(见图2)组成,1金即将农林高校自身传承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打造成金课,此套课程体系服从服务于专业提质创新体系建设,4群即通识基础课程群、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

图1 学科交叉融合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提质改造

图2 “1+4”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

2.3 基于核心能力培育理念,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全程化”的项目驱动式实践教育体系

食品类人才应具备农业科学应用能力、食品科学疑难解决能力、食品安全管理协调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食品科技国际适应能力等5种核心能力,农林高校食品类人才培养独有的特色价值在于培育学生的五大核心能力,基于此,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按照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层次构建教育教学平台、教学基地和试验系统;推行项目制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志趣、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师科研方向,设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及前沿性的项目制教学案例,强化以项目驱动的产品设计及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核心,实施“多层次、递进式、全程化”的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

2.4 基于未来农业理念,构建“1+3”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未来农业是以遥感农业、精准农业、大数据农业、智慧农业等为代表,人类营养健康与食品科学将会是“新农科”知识创新重点领域,基于此,食品类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立德树人)”,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实施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把中华饮食文化教育作为树立食品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构建入学教育、专业讲座、课程教学、毕业教育思政嵌入式教学;食品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起发挥产业兴旺引导作用,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起枢纽作用,在优化农林全生态链起支配作用,基于此,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紧围绕产教融合,以产业发展引领专业改革方向,把产业趋势、行业难点、企业需求注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现人才培养链、农业产业链、科技推广链的精准对接。食品类人才培养必须“完善三大体系”:一是个性发展支撑体系,尊重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事业,加快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将产业逻辑课程群体系建设培育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思维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多态教学协同体系,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原理—虚拟—实体”一体化教学、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态式协同教学对传统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升级改造;三是特色提质创新体系,融合农林高校特色和办学传承提质改造,通过“生命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科技+信息技术”的耦合创新推进新农科建设。

3 结语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地方农林院校抢抓机遇,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角度布局按照稳步推进加速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提质改造,适时引入新兴学科元素耦合创新,推进新农科快速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食品类农科农林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