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导图在中职摄影课中的应用
——兼论中等商业职业教育实践效果
2021-12-31顾晓静
顾晓静
一、引言
摄影课是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必修课。学习摄影课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影、构图的概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对其他美术专业课的学习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摄影课的教授要兼顾理论教学与技术实践两个方面,在实践前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实践顺利进行。但大部分中职学生存在学习习惯和能力的问题,在讲授理论课时,即使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学生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讲,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点,为后续实践课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利用各类不断更新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探究如何用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中职学生能够条理化地整合、存储知识点,这才是让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思维导图的学习模式,是很好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二、思维导图的意义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的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制作思维导图需要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帮助理清思路和强化记忆。
三、思维导图在摄影课中的应用
1.案例描述
这节课是摄影基础理论课+实践课(2课时)。使用的教材是《摄影入门——轻松拍出好照片》(雷波编著)。教授的是书中第二章拍摄流程中拍摄三部曲。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有3个大点,12个小知识点,每个小知识点还有分支,如果不能记住全部内容,就不能拍摄出合格的照片。学生由于知识点多和自身学习习惯的问题,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或者讲完就忘,使得拍摄实践不能顺利进行。虽然已经采用了各种方法试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例如多媒体展示、课上问答、小组讨论、边示范边讲解,但效果一般。在后续拍摄中,学生还是不能按照正确的流程拍摄或者忘记某些参数设置,拍的照片不合格。教师只能不停重复讲述这些知识点或者让他们再复习书上的知识点,学习效率有点低,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学生之所以记不住这些知识点,第一是量大,第二是分散,第三是没有预习。在寻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时,发现了思维导图这种形式,它是一种可视图表,内容可以用图形、数字、色彩、线条等元素表达,形式新颖、色彩丰富,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梳理知识点的等级、关键词的创造,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新一轮摄影课中,尝试把思维导图的模式运用于课前预习、课中展示、课后巩固这三个环节,来观察是否有效。
3.案例实施
课前预习:在上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预习。先给予学生一级分支的内容,从拍前思考、拍中确保、拍后确认这三个关键词,参考书本章节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的特点绘制拍摄流程图表。图表不限形式,可以手绘,也可以借助各种思维导读制作软件来绘制。
课中展示: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并由学生选出组长。组员拿出预习时制作的思维导图,向小组成员汇报成果,组长组织同学倾听、记录、筛选,最终由组长汇总一张更合理、精简、正确的思维导图。接下来由组长在课上汇报,教师进行梳理、修正、讲解。(见图1)
图1 学生绘制的《拍摄三部曲》思维导图
课后巩固:把课上梳理好的思维导图打印并下发给每位同学,在后面的拍摄实践过程中方便学生轻松查阅。(见图2)
图2 标准的《拍摄三部曲》思维导图
4.案例小结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课程的预习、展示和巩固,全部学生都可以在这节课后掌握拍摄流程三部曲中的知识点,即使在实践中有遗忘,也可以快速通过思维导图来查找知识点,拍摄出合格的照片。
四、结语
思维导图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动力,解决学生思维混乱、缺少条理、记性差的问题,是一种能在课程中贯穿预习、展示和巩固的极佳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