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2021-12-31张桂叶刘悦丹
张桂叶,刘悦丹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新时代的教育目标,这一目标正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了新时代国民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出的战略性方针。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2]。据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和相关研究,有了具体的依据。
1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意蕴。
1.1 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今年,在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更高的目标,更艰巨的行程,对人才的需求和渴望前所未有的迫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神圣使命。马克思曾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3],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既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也是贯通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教育的一根线。实践证明,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克服获取知识技能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自觉强身健体、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锲而不舍、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4],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5],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2 劳动教育的经济价值
劳动把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人在劳动中结成了人类社会。反过来,劳动也是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6]。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首先离不开衣服、食物,住房、交通工具等基本的物质条件,这一切物质财富都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换句话说,物质财富,即一定的经济条件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人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通过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创造出人类生存必须的物质条件的过程,就是劳动过程。离开劳动,人类的生存发展将受到威胁;离开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7]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换来了丰硕的成就,今年,我们如期在全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与着重培养理论型、科研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不同,高职院校着重培养的是战斗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他们大多要直接参与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生产。因此,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劳动观,养成吃苦耐劳、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从而掌握过硬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愿意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劳动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保障,成为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1.3 劳动教育的文化价值
与一般的动物不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还离不开一定的精神财富,如音乐、绘画、小说、电影以及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和明确的道德信条等,这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文化现象,构建了人类社会独特的精神家园。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过程中积淀、升华而成,并进一步推动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的形成,促进劳动知识的更新和劳动技能的提升,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历史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和独特的中华文明。习近平强调,“民族的复兴不仅表现为经济的腾飞,更要有中国精神的振奋和彰显”[8],“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今天,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积极传承和弘扬“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战火淬炼的革命文化和激浊扬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发扬劳动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反应时代风貌、契合时代需要、引领社会发展的文化作品,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2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境遇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半壁江山的作用。《意见》颁布实施以后,劳动教育进课堂在高职院校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和常态,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劳动教育价值被低估、劳动教育条件无保障、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科学等问题。
2.1 劳动教育价值被低估
我们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早在建国之初的1952年,“爱劳动”就被写入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功利化的社会评价导向,使得劳动教育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长期以来,“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10],在考试中被虚化,成为劳动教育的真实境遇。系统的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长期缺失,导致相应学段的学生劳动意愿不高、劳动精神缺乏、劳动技能欠缺,“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11]这种情况延续到高职院校,导致劳动教育价值被严重低估,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视劳动教育为可有可无应付了事。其直接后果是学生眼高手低、不愿吃苦、意志薄弱,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甚至弄虚作假等错误思想和言行在学生中抬头,不仅严重影响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也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2.2 劳动教育条件无保障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进课堂虽然成为一种共识,各高校也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开展劳动教育的条件极其缺乏,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其表现有:一是劳动教育教材缺乏。既没有教育部提供的权威的统编教材,也没有具有地方特色、院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更没有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内容凌乱、教育形式和手段单一。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更为核心的劳动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指标被忽视;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成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劳动教育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相脱节,“最核心的劳动价值观无法在学生内心得到建构”[12]。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囿于编制、经费的限制和高职院校的性质定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从事劳动教育的老师,更没有劳动教育教研室,近年新招聘教师也多集中在专业课老师。劳动教育授课任务一般由思政课老师兼任,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能力、精力和动力相对不足,这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三是劳动实践场所亟待建设。劳动实践在劳动教育中具有特别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缺少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劳动教育要么局限于有限的课堂理论讲授,要么是简单把专业课的实训实习、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甚至是寝室、校园卫生劳动充当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流于形式,不仅无法保证教育效果,更是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轻视劳动教育的错误思想意识。
2.3 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是推动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的重要,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漏洞,调整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目标,也可以为教师改进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提供合理依据,推进劳动教育教学发展。就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因劳动教育进课堂花时间较短,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劳动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由任课老师进行。受教师个人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个人修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考核评价的主观性较大,甚至有出于个人业绩考量主动放水或打人情分的情况,影响了考核评价的公平性。二是考核内容不全。高职院校现有的劳动教育考核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劳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实际劳动态度、劳动意愿、劳动过程等方面的考核不够。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知情意行脱节甚至弄虚作假混学分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评价制度缺失。关于劳动教育的评价制度,目前各高校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适应劳动教育课程特点和院校特色又可资推广和借鉴的成熟的考核制度和细则。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导向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3 新时代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的实现路径
按照《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从加强劳动教育条件保障、加强课程开发和完善考评机制等方面着手,确保党的劳动教育政策落实落细,劳动教育实效稳步提高。
3.1 提高认识,加强劳动教育条件保障
一是提高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学校领导层加强对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的学习研究,改变高职院校根深蒂固的专业本位思想,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从学校层面统筹做好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安排专门院级领导统领劳动教育实施,在学校层面为劳动教育进课堂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统筹学校师资配备,为劳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性条件。学校应理顺部门隶属关系,设置单独的劳动教研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设置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岗位,不仅要“明确劳动课教师管理要求,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13],同时还要创造条件,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科研、课程开发提供资金、时间、制度、资源等全方位的保障。三是是加大经费投入,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资源。首先统筹规划安排学校现有实训实习场所、设备设施,赋予劳动教育使用的权限和时间;其次是结合学院特色和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校内学习、生活有关的场所配齐劳动实践工具和设施,建设劳动技术实践教室、实训基地等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最后学校出面,加强与社会、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合作,建立健全开放共建共享机制,把有条件的“厂矿企业、城乡社区、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13]建设为劳动实践基地,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3.2 专人专岗,注重相关科研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
作为落实教育目标的首要载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迫在眉睫。目前,劳动教育还没有国家统编教材,劳动教育任课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力。“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系统性工程,需要以系统的整体性思维来理解把握和推进落实”[14]。做好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首先需要劳动课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和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研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内容、价值意蕴和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考核评价等重要内容进行研究,为课程资源开发寻找理论依据。其次需要相关教师做好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学院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5]。最后,根据教师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组建教师团队,分工合作,搜集整理本学院、本行业、现当代的先进劳动人物事迹和精神的经典故事、音频视频、图片实物等,重点开发展示劳动过程、保障劳动安全、传播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的数字资源,编写来自劳动一线的典型案例,形成专题式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包,辅助理论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3.3 完善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
建设完善的考核评激励价制度,是确保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有序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依据《意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的相关要求,目前高职院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评价机制,改变劳动教育价值被低估、劳动教育地位被弱化的现状。首先,拓展劳动教育评价内容,构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模块,把劳动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建立立足职业教育、面向人才培养全过程,聚焦提升劳动品质、彰显院校特点的评价制度;尤其要突出对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劳动、善于劳动等精神品质的考核评价;把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学金、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制度的激励作用。其次,遵照科学性、动态性等评价原则,结合不同实践模块,建立分类指导、统一评价的“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主体评价制度,把家长、辅导员、实践基地老师、实践服务对象、学生自身和劳动课老师一起纳入考评主体,最大限度减少考核评价的主观性,实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再次,优化考核结构。降低理论知识考核的比重,加大对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实效的考核,根据不同岗位难易程度、完成情况、完成时间等,制定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制度导向,激励学生在培育劳动精神的同时,自觉加强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涵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质量的提升,制约着劳动教育价值的发挥,但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的贯彻实施,在高校、社会和科研院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劳动教育的研究,为高职院校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