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31肖小梅
肖小梅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邵阳 422000)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对教育行业越发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提高,这也就说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向着多元化和应用实践化方向进行培养。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部分院校存在些许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这方面和本科存在着同化的现象,这无法凸显出高职院校的特色。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应该将重心放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应用内容上,以解决市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人才的需要与社会供求不足的矛盾。但是如何深入挖掘高职院校的培养特色,创建符合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仍然处于一个急需解决的局面。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模糊,培养的重心出现偏差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与本科院校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充分学习,将其充分运用在专业的实践活动中,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岗位工作提供一定的适应能力。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中将人才培养的方向定位为“高素质实践型人才”,但是这里的高素质的具体内容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表现方面,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按照规定内容对课程以及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而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具体的内容明确,即培养学生的幼儿园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着偏差,将教学的重点从学生身上转移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园的发展方向,这就导致对于学生的关注较少,学生无法真正的从教学内容中学到有效的知识。
(二)课程安排无法均衡,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得不到保障
课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为此安排合理的课程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严重的课程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例如,有的高校将重点放在了理论课程的深入研究上,但是对于学生的实践课程安排较少,仅仅停留在了认识实习上,这样就导致学生无法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交叉,也无法从实践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不足;其次,即使有的高职院校能够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均衡安排,但是对于艺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学前专业学生除了具有幼儿园互动设计、管理等内容的知识,其舞蹈、唱歌等艺术技能也至关重要,更甚有些院校将这类艺术课程改成选修课,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就是深入层次不够,学生无法从教学之中学到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内容。[1]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教师的地位和课程是平等的,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和安排合理的课程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但是部分院校因为资金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较少,或者教师的综合素养缺乏。大部分的教师均未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从学校毕业之后便进行任教,这种理论知识到理论知识、书本到书本、学校到学校的过渡中,教师难以拥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其研究层次也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实践内容进行深入指导,实践针对性和实用性交叉,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存在不平衡的现状。
(四)学生实践安排不合理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安排中,学生的专业实习一般集中在大三或者大四,前两年处于基础学习和认识学习过程中,但是在最后的两年中,部分学生会将重心放在考研和找工作上面,对于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和实习将难以成为重点。且这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评价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考量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从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量,并根据评价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反作用于培养方式上,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但是从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来看,考试是目前唯一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而考试的成绩则是各项指标的体现。在部分院校之中,考试成绩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评奖评优情况,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考试评价的主体上,教师占据着核心地位,而且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只占极小的一部分,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平时成绩,这就指导多元化评价体系难以实行。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建设双师型的优秀师资队伍
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1)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中,要保证队伍的结构合理,将具有自身经验的老教师与年轻教师进行结合,既能够保证教学经验的丰富还能够保证师资队伍的活力,同时还可以利用老教师带新教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2)可以将教师的优秀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保证教学的先进性与时代性。如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将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传到网络平台上,既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视频资源进行学习和复习,同时还可以供年轻教师完善自身的教学经验。
(二)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便是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学校的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可以采取如今较为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幼儿园进行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利用幼儿园提供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善自身,对于自身的不足进行反思,既是弥补,又是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幼儿园则是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融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标准中,保证幼儿园对于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人才进行培训,来满足幼儿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处于一个平等、互利共赢的状态之下,这种长期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双方的发展都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课程标准的完善
课程标准的完善包括课程指导思想的建立和课程内容的分类两个部分。课程指导思想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依据,课程内容的分类则是保证了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与充实性。课程指导思想要从学校的现状和社会要求出发,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和创新,完全掌握基础课、紧抓专业课,充实艺术课程,并且从入学开始就要为学生指定短期和长期的职业规划。对于课程内容的分类,应该从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出发,保证所有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均应该有其开设的理由,对于专业课程应该由专业教师进行任教,对于专业重点课程应该由经验丰富或者科研成果丰硕的高级教师开设,以保证课程的分类层次分明,让学生能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的重心。
(四)创新评价体系,突出多元化的特点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果。在传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评价的重点和作用进行突出,并建设负反馈机制,根据评价的结果反作用于教学,促进教学的改革。对于多元化评级体系的建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是评价体系的构成,除了包括期末成绩之外,还应该考量到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积极程度、作业完成度、实践活动参与度和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其次在评价人员的构成上,应该包括各个任课教师、辅导员、实践训练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保证学生课堂、生活态度、实践环节以及学生自我认识等内容的充实,保证评价的全方面。同时还可以将学生获得各种证书和奖项融入总成绩之中,作为学校奖学金的考察内容,促进学生全方面学习的积极性。[2]
三、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提高学前教育的水平,保证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丰富学前教育内容,同时还能够凸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于学校的声誉与招生等内容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因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需要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总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到一起,做到真正的理实一体化,保证我国学前教育更多应用型人才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