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2021-12-31曾驰
曾 驰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吉安 343000)
高校教育工作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的要求,思政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将其与日常教学高度融合,让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活动能够开展得更加顺利,教学效果力争达到最佳,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能够获得焕然一新的面貌。“工匠精神”一词本身具有浓重的传统色彩,是我国古代表现工匠精益求精、矢志不渝的精神的词汇,但在今天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时期,“工匠精神”因其蕴含的内在价值被赋予了时代的特色,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和认可,并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号召力和传播力,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大国工匠”是我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档表现我国不同行业的当代中国工匠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所掌握的非凡的职业绝技,并展现了他们的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服务于社会的先进事迹,我们经常见到广告语中宣传的“精益求精”“匠心独具”“追求极致”,这也是让观众对产品认可的制胜法宝,综艺节目向观众展示匠人匠艺来吸引观众……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词汇更新迭代速度更是超乎想象,为什么“工匠精神”能够一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工匠精神”具有怎样的内在魅力能够让人们热衷于讨论和思考工匠精神,为了能够让大家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以及“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对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培育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
一、注重文化熏陶,夯实工匠精神底蕴
(一)校企文化融通,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说“工匠精神”培养的路上,注重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极为必要的。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对学生勇于拼搏、奉献可贵精神的培养,具体可从下列几点入手:第一,学校可以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徽、校歌,着力体现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校风校纪,注重培养学生奉献精神;第二,加强新生对学校文化的认知,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可度。如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院训文化为“脸上有笑、目中有人、口中有德、肩上有责、胸中有志、腹中有墨、手上有艺、身上有劲、脚下有根、心中有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十有院训文化”为依据,开展多项育人活动,以期培育综合能力强、身心体质好、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精的综合型人才。第三,学校与教师应该进一步明确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文化与精神目标,可将其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融合,并与德育工作结合,将其视为德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第四,将校园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中,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校园文化。如学校管理者可将本地的井冈山传统文化与庐陵文化融入学校管理之中,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也可以设置文化长廊或校友风采长廊,为新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希望可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就在身边。[2]
(二)发挥平台作用,突出职业精神培养
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发展离不开该行业的长期变化,在环境工程领域不断地变化下,本校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也在发展中进行着变革。笔者认为,在“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还需要依托相关的专业平台,如可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图片、影像或是相关模型,均可用来给学生展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另外,学校也可以给学生讲述该领域的杰出“工匠”或杰出校友,用先进事迹鼓励学生学习和成长,以促进他们学习更为先进的技能,转变自身观念,做到爱岗敬业与努力钻研。除上述举措外,笔者认为学校也可以优化校园的环境布局,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文化环境,必要时可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在这些举措的共同实施下,希望能够让“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力争取得最佳成效。[3]
二、加强素质养成,提升工匠精神品质
(一)坚持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现代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工匠精神”与德育教育内容有所交叉,所以坚持德育渗透,将二者的交叉部分功用发挥到最大,不失为“工匠精神”培养的一条捷径。笔者认为,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期间,教师可将军事化管理融入其中,例如可坚持举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也可将主题班会制度落实下去。立德树人的提出就是要让我们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可组织主题活动,也可以开展劳模讲座,做好文明养成教育和校风校训教育等。
(二)注重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文化素质
一个优秀的“工匠”所具备的道德素养不只是局限于个人的积极进取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还包括致力于传承匠艺与实干兴邦的魄力。基于培养学生做优质工匠的目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适当的投入一定资金,兴建相关专业的实训室、练习室等,为学生提供内化知识的平台,使其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大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其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增强教学效果。
(三)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劳动品质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职业院校要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开展适宜的课外活动,同样有助于学生素质培养。社团是高校的组成部分之一,往往吸引的是志趣相投的学生,共同切磋和学习相关技能或知识。社团活动是开展课外活动的最佳途径,为能够发挥其育人作用,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可以成立与环境工程相关的学生社团,也可让优秀教师深入社团,指导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加大管理干部培养和场地使用的支持力度,以此确保依托社团的课外活动能够发挥出自身特色。
四、加强能力培养,筑牢工匠精神根基
技能竞赛是现在高校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组织的竞技类活动。通过技能竞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以实验验证所学知识的科学性。教师也可参与到技能竞赛之中,与学生群策群力,完成预期的竞技目标。对此,笔者认为本校加大技能竞赛的宣传力度,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是筑牢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保障竞技大赛的稳步进行,学校可设置专项经费,从资金和相关的设备方面为大赛提供必要的条件。每个社团可优先报名参加,社团可挂靠于相关的院系,骨干教师也可加入。总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筑牢学生“工匠精神”根基的目标。[4]
五、结束语
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需要“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将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终身成长的能力,培养学生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不断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养成,将使青年一代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卓越的成就,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