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满足高校学生精神诉求的几点策略探究
2021-12-31刘奇
刘 奇
(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建立对高校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通过各种媒介迅速传播到我国,从而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杂糅。一部分大学生受不良思潮、文化的蛊惑,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各种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思想,过分追求个人的价值,忽视社会价值;追求个人享乐,奋斗意图不明显,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1]马克思主义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注重事物发展以及内在联系,它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有力教育工具。为此,学校要注重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养,逐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掌握。
一、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满足高校学生精神诉求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培养学生的“三观”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时,则表现出很多不适。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认为思政课是非专业课,学了没用;二是学生普遍存在对思政公共课中所呈现的内容、价值引导的反感,认为跟当今时代不相符合。在实际行为当中,学生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而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
近日新闻所报道:说有人考不上大学,截留他人录取通知书自己去读大学。一个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由于身心还未发展成熟健全,多多少少受到不良思潮、文化的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因为他们身心还未发展成熟健全,而且当代大学生关乎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关乎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能否如期实现,所以我们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我们有义务积极探寻各种适合学生教育的方式方法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应具有的精神诉求
(一)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历来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我国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学生牢记发展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二)奉献社会的精神
自古以来,我国就比较重视个人对社会、对集体的奉献,更不乏各种名言警句对中国人民所发挥的激励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奉献精神的提升应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结合马克思的一生来做说明,让奉献精神入脑入心。
(三)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前文当中,我们已经分析过,当代大学生在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贪图享乐。应该说明的是,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奋斗的精神。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是否有积极奋斗的精神直接关乎着我国的未来。因此,高校应将艰苦奋斗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追求幸福的精神
当前,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使得各种商品充斥着每个人的神经,有多少人陷入了物质世界的包围而不能自拔。有意思的是,前几天有一则报道,说广州某土豪一年收房租就有80多万元的收入,但是他却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出,幸福观不只体现在主观性,同时也是客观性的体现,其主要表现在物质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统一。为此,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对构建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有重大促进作用。[2]
三、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满足高校学生精神诉求的策略探析
(一)加强校内外“红色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我国的发展已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并充分考虑我国发展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对于高校来说,应将马克思主义素养培养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牢记使命,以祖国发展为己任。新时代高校教学要求指出:应深化爱国主义教学探究,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载体、提升教学效果。高校作为综合人才培养阵地,应主动在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培养,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贯穿爱国的情感主线。为此,高校可以在教学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在“七一”建党节、在“八一”建军节,我们可在校内开展“红色”文化展览,或者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爱国情怀。[3]
(二)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对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肩负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广大学生中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有自身独立的意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教育应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及思维方式。高校应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引用思维启发式教学模式。例如,把大学生送出校门,让他们在志愿者的岗位上去锻炼,去感受奉献他人的良好感觉,通过在志愿岗位上不断的体验、锻炼,总结,最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大学生身心发展为依据,引入“双创”教学思想促进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
部分大学生对于是非的判断并不准确。大学生处于意识觉醒阶段,自身意识得到一定发展,开始重视平衡、自由。高校应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认同。高校大学生善于接受新的知识,并能够更新完善自身的观念;同时也具有思想变化较快的特点,因此,高校在教学中应引入最新教学观念,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我们可引入“双创”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适合当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在教学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双创背景下的教育与以往的高校教学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教师以新时代教学理念为依据,在双创精神下培养学生公正、公平的思想。此外,完善传统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使学生在双创格局背景下,可以刺激自身的内在能力,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四)教学中增强人文关怀,全面提升学生的幸福认知
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时,应以学生合理需求为价值标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生的指导作用,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充分认识到学生幸福观培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处事心态,从而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确保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幸福体验。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舒缓学生的消极情绪,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4]另外,当代大学生对幸福认知定位不明确,对未来发展毫无规划,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在教学、生活中予以合理的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认知。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能满足自身的精神诉求,健康地成长。因此,高校应重视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入手,满足学生爱国、奉献、不懈奋斗、追求深层次性的精神诉求,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