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2021-12-31林晓津
林晓津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
一、当前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职思政教育教育中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思政教育是为了发现学生身上存在思想错误并为之改正,在教育学上把这种教学方法叫做病理性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就像医生为病人看病一样,先通过为病人检查身体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病症,接下来再对症下药为他们治疗疾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像病人和医生一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关注学生身上的消极点,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则被教师选择性忽略了,这在某称程度上讲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种打击,更别说有效提升学生在课上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了。[1]这种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法
在当前的高职思政教学中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当然,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进行了不懈的尝试,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是,由于思政课程本身的课程特色,教师们很难突破语言讲解这种以“注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新课改提出的生本理念,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在课上的参与感不强,经常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政课程学习便逐渐在枯燥的教学内容中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会慢慢地对思政课程产生抵触心理,这严重影响了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关注“问题”的教育内容
上文已经有所提及这个问题,现在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大部分高职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身上的问题,总是想要先给学生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批过后再让他们改正,以期学生能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不断发现自身问题,然后改进以获得德育素质方面的提升。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如今的教育形势,这一代学生更喜欢的是教师的鼓励,他们不希望教师批评自己哪做错了,然后通过反思错误并改正以获得生长,他们更喜欢教师夸奖自己哪里做得好,然后将这一点不断发扬。他们就算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也希望教师以谈心的方式不经意间的指出来,然后自己再进行改正,他们渴望的是平等、有尊严的交流。
(三)“治病”为主的教育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高职思政教师在教学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了两类学生身上。第一种是成绩和思想都较为优秀的优等生,这部分学生以各班干部和校内学生组织骨干为主;第二种则是班级中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大多成绩不佳,在学校中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基本上处于混日子的状态。教师的在关注这两类学生的时候,不知不觉忽略了对大部分普通学生的关注,这违背了积极心理学中让所有人幸福这一理念,也违背了新课改教育理念--让所有学生都能实现全方位发展。因此,高职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所有学生身上,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在学习中默默无闻就略了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把这些代表者大多数的普通学生也考虑在教学内,从而实现让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当前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这一代高职学生有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众多长辈的无尽宠爱和小心呵护中长大,他们基本上没有吃过什么苦,因此在他们身上很难看到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这些东西。这并不是说学生的德育素养不足,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从小不必再经历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苦难。
这一代的高职学生从小就经历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洗礼,因此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并且时代发展的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各种新兴技术和事物如雨后春笋般一代接着一代出现,因此经历着这种时代变革的他们具备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高职时期的他们虽然见识过的新鲜事物多,但是自身社会阅历尚且有所不足,各项价值观还没有成型,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因为好奇心接触不良信息,从而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和心理,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这也是近年来中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带来的结果之一,这一代高职学生敢于在生活中表达自我、坚持自我,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策略
(一)开展新闻直播间活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根据班级实际学情和学生的具体能力,按照每个组内都有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稍差学生的原则,将他们分为六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在课下搜集近期国内外的热点时事新闻,并且展开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制作PPT,有人负责课上播报。之后在课上让他们进行5-10分钟左右的“新闻直播间”活动。通过这种创新性的高职思政课程学习活动,不仅能让他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了解国内外热点时事,还能让他们了解我国的最近各项政策方针,从生活习惯上让他们养成关注新闻的习惯。另外,再让他们课下合作准备新闻直播间的过程,不仅需要搜集资料,还需要制作PPT、进行模拟播报,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在课上开展新闻直播间活动充分肯定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教学地位,能让他们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2]
(二)开展心理微话剧活动,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
心理微话剧是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事件时的心理活动,以微话剧的活动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心理微话剧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化解自身情绪冲突,还能帮助他们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透过“动作内化”的表演可以使所有参与者重温个人经验中许多内心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目前过于理智化的现代社会所忽略的,如自发性、创造性、幽默、身音乐、体接触、非口语沟通、乐趣和多方面的角色扮演。在团体的互动中,如何把丰富的感觉、想象和经验注入精神贫乏的生活之中,已成为心理治疗和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将“微视频”表演的心理剧作为最后课程的考查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剧本的设计及角色扮演的同时也在反思着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3]
(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中主要是教师围绕着教材为学生授课,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始终受到着制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再精彩都不如实践活动来得更加有说服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最直接、最强烈的积极情感体验。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自去帮助别人,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心灵上的温暖和感动。笔者的执教生涯中,曾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到家乡或者贫困县开展调研活动,帮助农民实现智慧脱贫,结合当地的生产结构特点,开展了直播卖特色农产品的活动,虽然给当地带来的实际经济收益不算多,但是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新的脱贫思路,让当地政府在今后开展扶贫活动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也让学生本身能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专业进行特色扶贫,较深入了解疫情当下的新兴直播行业,并且参与其中,挖掘自身潜在的价值。[4]
四、结束语
在当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的情况下,想把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提升上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想要把积极心理学完美融入高职思政课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尝试,在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从而总结出一套可行性强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能在高职思政课程中学有所获,为他们以后的长远未来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