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2021-12-31张冠群王伟青许庆斌
张冠群 王伟青 许庆斌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为各个民办高校就业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京津冀三地构建成一个整体,优化传统城市格局,形成统一、互补的新型城市结构。在这种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明确了方向。作为教师在开展创业工作时要时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培训方案,通过对相关政策与服务制度的研究,从而建立完整的就业体系,保证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均匀分布,进一步推动京津冀的共同发展。[1]
一、京津冀发展对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作用
(一)为学生提供新的方向
新时代背景下,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加快了各个地区改革优化的步伐,为了满足地区发展需求,高校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社会发展建设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许多高校毕业生毕业时由于专业不对口,期待薪资低等问题致使就业出现了困难,但京津冀共同发展的出现为毕业生提供了许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依照“8+2”模式为基础进行就业选择,进而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二)促进教育制度的优化完
京津冀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体系的发展,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也清楚地认识到,只是走老路是永远行不通的,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教育进行革新,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也在不断调整工作方向,结合京津冀新型城市结构体系,调整专业重点,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形成统一的毕业生人才劳动市场
现如今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流动,为此,为了保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稳步前行,国家应该及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制定相关帮扶政策,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目前“大学生村官”,“下乡扶贫”等政策的提出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许多方向,通过政府的政策优惠,大量的人才涌入到京津冀地区,在帮扶的同时,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除此之外,京津冀三个地区还可以创造统一的人才市场,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此创业,进而建立系统的人才社会保障,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或者是通过校企联合的政策,将学生定期分批次地输送到京津冀进行相关专业的实习,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思维认知,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学生来进行发展。
二、创业就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传统教学理念阻碍学生行为认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高校就业制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偏差,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书本教学,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而且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做支撑,就会导致学生白白浪费了时间,对知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除此之外,加上学校的不重视,课程内容过于老旧,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由此可见,教学制度的落后,教师教学方式的形式化,对学生日后就业创业起到十分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民办高校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新形势背景下,民办高校相比于其他高校缺乏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也显得过于疲软,而且目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急需,进一步增加了这种不平衡性。而且专业不对口、学历要求严等问题导致就业矛盾也愈发明显。因此,作为当代毕业生如何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站稳脚步,是目前摆在每一位学生面前需要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各个民办高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缺少创业就业制度理论参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后,各个高校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相关制度的优化。作为民办院校,在时代背景下,要想走得更远,就要及时进行制度的完善,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参考,这就使得高校在探索的道路上走的弯路更多,制定政策也相对困难一些,但这也是对目前民办院校的一种巨大考验。如何在社会的潮流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也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制度思考完善,结合社会发展的同时,来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新体系,也为日后民办高校科学发展有着重要地意义。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进策略
(一)完善就业创业的相关制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为高校就业制度优化提供了许多借鉴的地方,为了满足该地区发展建设需求,民办高校可以以当地经济结构为基础,结合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运行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创业就业理念,加以整合,随后教师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时也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对日后就业方向和社会发展需求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创业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就业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与高校教育之间存在无形的羁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要不断地进行教育体系的改良,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民办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应将学生就业教育与京津冀地区发展相结合,通过对地区分析,对当今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方向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进而调整就业创业方向,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这种良性循环有利于社会学校齐头并进,彼此通过良好的反馈,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就业创业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二者有机结合保证了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的实效性和高质量。
(三)建立特色专业体系
由于地区建设发展的不同,对人才需求也更具差异,为了在社会中站稳脚步,作为民办高校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体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对此要不断地社会发展进行分析,将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融合,对近几年社会现状的分析,制定具有该地区发展特色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对口专业进行大量资金投入,加强专业建设,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2]
(四)校企联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作为民办高校最重要的是要和企业合作,打造“学-练-升”的就业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校企联合的优势,将学生定期分批次地送到企业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对工作方向有一个具体的认知,随后高校举办实习交流大会,学生总结在企业实习所学到的知识和遇到的问题,并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展望。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总结的内容得到良好的反馈,进而调整日后工作方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教育。除此之外,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可以搭建网络高校就业平台,通过网络收集学生就业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学生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就业的相关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了新型城市体系,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诸多方向。作为民办高校应该抓住此次机会,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对地区的分析制定符合需求的就业体系,打造符合本学校的特色专业,深入贯彻校企联合的理念,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打造新兴就业服务模式,实现社会、人才、学校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