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及防治研究
——以扬州为例
2021-12-31王磊
王 磊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人;2020年,李总理更是提出了200万人的扩招目标。可见国家和社会对高职院的发展极其重视,高职院也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但一轮又一轮的人数扩招导致校园人数增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校园欺凌便是其中一种。井世洁等人通过对CNKI中收录的有关校园暴力的论文调查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研究经历了起步期(1990-2002年)、稳步上升期(2003-2015年)和急速发展期(2016—2019年)三个显著阶段,2016-2019年知网收录相关文章达2 770篇[1]。
一、现状
本次调研对象分为学生、教师、家长三个群体,其中学生1 182人,男生412人,女生770人;教师86人,其中有班主任也有一般专业课老师;家长226人。
自制高职院校校园欺凌调查问卷,分为学生版、教师版和家长版。不同版本的问卷设问的角度不同,学生版本突出学生自身遇到欺凌情况时的应对,教师版本着重询问在日常工作中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处理情况,家长版本重在询问家长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从结果上来看,能够较好地反映所调查院校校园欺凌的整体情况,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身边是否发生过校园欺凌”的问题中,尽管有71.4%的学生回答了“否”,但仍有28.6%的学生表示身边的欺凌现象时有发生;而这些欺凌现象的发生地点,25.04%的学生选了“教学区域”,26.9%的学生在宿舍区看见了欺凌现象,46.19%的学生选了“校园内其他隐蔽地区”。
本次填写问卷的教师中,占到了所调查学校教师的32.6%。在被问到“是否在工作中发现或听到校园欺凌现象”时,78.19%的老师表示没有听过;在“觉得哪类学生容易受到校园欺凌”时,30.5%的老师认为“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容易受到欺负,29.48%的老师认为“腼腆内向的学生”容易受到欺负。
本次填写问卷的家长中,在被问到“是否关注校园欺凌事件”时,38.78%的家长表示只是“偶尔关注”;被问到“认为校园欺凌是否严重”时,40.05%的家长表示“不严重,偶尔发生”,也有32.64%的家长表示“不清楚”。
根据调查,学生受到欺凌的类型情况,16.75%的学生说受过语言侮辱,如嘲笑、辱骂等;10.15%学生说自己受到排挤或被孤立;5.41%的学生遭受过肢体欺辱,如殴打、揪头发、用东西砸等;5.08%学生经历过在网络上被诋毁、威胁、传谣言;4.57%学生的东西被别人故意损坏过;而2.37%的学生则被人抢劫过或勒索财物。
由此可见,“拳打脚踢”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语言侮辱”和“受排挤和孤立”占到了很大比例,分列第一和第二。需要关注的是,男女生的欺凌类型有所差别,通过对数据的交叉分析,男生受欺凌类型最多的是“语言欺辱”,女生受欺凌类型最多的是“受到排挤和孤立”。
教师和学生谈及校园欺凌话题的情况,45.19%的教师从未有过;因学校要求,24.68%老师表示偶尔有,10.37%老师经常有;而只有19.76%的教师自觉主动的和学生经常谈及相关话题。可以看到,在受访的教师中,大多数并未主动和学生谈及是否经历过校园欺凌的情况,部分教师在学校的要求下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少部分教师会主动积极地询问学生相关情况。
而42.68%家长则表示经常和学生谈及校园欺凌话题;49.64%的家长偶尔谈及;只有10.2%的家长表述从来没有谈及。绝大多数家长会和学生交流关于校园欺凌的问题,但其中一半的家长只是偶尔交流,少部分家长从来没有和学生交流过相关问题。
二、校园欺凌的原因解析
(一)个人因素
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体型等因素会致使其成为欺凌者或受欺凌者。如有28.76%的学生认为欺凌者会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引起他人注意而去欺负别人,也有21.66%的人认为欺凌者会因为别人身材瘦小、残疾而去进行欺凌。
(二)学校因素
从教师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高职院教师对校园欺凌的现象知之甚少,很少去关注此类问题,只有在学校要求或接到学生告知(被动)的情况下才会有所接触。这就造成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监管不到位,使得欺凌者愈发嚣张,而受欺凌者委曲求全。
(三)家庭因素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大,即便是工作多年的成年人,有的也很难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从家长的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普遍年龄在40-50岁之间,文化水平不高,自由职业者、个体户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有接近一半比例的家庭为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近5%的家庭为单亲家庭。这类父母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极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情绪问题。
三、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对策研究
(一)学校层面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引领。2018年9月,党中央领导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上时提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因此,学校应注重德育课特别是思政课的教育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修身养性。
其次,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注重学生“自律”的同时,不能忽略“他律”的作用。许多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冲动、头脑一热是主因,而法律意识淡薄却也是“帮凶”。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定期举办法制宣传活动、开展法制讲座必不可少。学校可联合学校所在地的派出所、公安局等执法机构,邀请有丰富青少年犯罪办案经验的民警进校为学生进行普法宣传,这样更具说服力。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综合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在遇到欺凌时,64.64%的人会选择向老师求助。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近10%的学生会选择“忍气吞声”和“伺机报复”,这就表明目前的校园欺凌机制并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相信学校能妥善的处理此类问题,他们会自己“消化”被欺凌的事实。针对此类现象,杜丹提出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思政教研部、学生处、-辅导员-班级”4级治理制度,指出学校要从上而下重视校园欺凌问题,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学生问卷显示,45.69%的学生会在遭遇欺凌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或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疏导,但这只是在发生校园欺凌后的心理帮助,对欺凌本身的惩罚机制不能缺少。因此,治理机制中对校园欺凌的惩罚力度要“错责相等”,不能为了所谓的影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让学生“不敢欺、不想欺”,从而达到学生“不被欺”。[2]
(二)家庭层面
首先,要提高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家长问卷显示,16.33%的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负就行,但这个“欺负”怎么界定许多家长弄不清楚。比如,9.81%的学生表示家长对自己使用过冷暴力,那么在校期间,如果学生被同学孤立、排挤,在有些家长看来是否会当回事?因此,家长要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多了解学生在校的与人交往情况,不能麻痹大意。
其次,要优化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相处机制。受访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高中及以下学历占绝大多数。这会使得其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忙于生计的他们可能无暇与子女进行深入交流。因此,家长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在子女问题上不能动辄打骂,要耐心询问,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处事道理教导子女。同时,对待子女不能过度溺爱,长期溺爱的小环境会让学生内心“膨胀”,反而不能适应学校群体生活的大环境。
(三)协同治理
值得庆幸的是,受访家长中65.31%的家长认为针对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中,家长和学校的责任同等重要,这就为家校联合治理的可能打下了较为坚实的信任基础。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家长宣传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使家长充分了解校园欺凌的类别、特点及对学生的影响,使其认识到防治校园欺凌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相关工作,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关注学生动向及心理状态,以便早发现早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