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述评
2021-12-31冯思淼
冯思淼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近些年以来,社会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利益分配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在信息接收和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自然也成为社会思潮影响的重要对象。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是近些年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社会思潮基本理论研究
(一)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
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关于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陈亮等人认为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在于知识界对社会矛盾运动进行解释而产生的舆论导向,媒体对新思想新潮流做出的响应以及政党和政府操纵社会思潮做出的宣传。[1]陈睦富认为社会现实政治、现实经济社会环境、现实思想理论环境这三个因素既是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也是其传播的条件。[2]胡晓东认为社会思潮的在于人类对于在现实社会中各种差异存在、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使得在整个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的生存现状矛盾尽显。[3]尽管对于社会思潮的产生原因学者们各抒己见,但目前学术界共同偏向于“整体因素说”,即社会思潮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因素综合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思潮的内涵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关于社会思潮的内涵,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关于社会思潮的内容,梅荣正指出:“社会思潮是以特定的、存在的社会为前提,思想理论为核心,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在某个时期内或者在某个阶级中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情况,它以一定社会存在为基础。”[4]洪晓楠认为:“社会思潮是在特定时期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并符合当时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在社会上影响广泛,深远。”[5]被称为“综合说”,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思潮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中对某一群体产生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与之相反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对不同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张澍军认为:“普通意识”是指在社会中心理与意识的一般形式,而社会思潮则是普通意识下特殊环境中的特殊表现。换句话说,社会思潮就是一种特殊环境中的普通意识。[6]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有着较大的联系,社会思潮是连接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的桥梁,即“中介说”。
有学者综合了以上两种观点,如佘双好等人认为社会思潮“是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对应的,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与某一社会阶层中影响深远的一种观点和思想潮流。”[7]
(三)社会思潮的特点
社会思潮的形成和传播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的趋势起到了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使得对于社会思潮的研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关于社会思潮的特点,佘双好认为社会思潮存在有着理论性、广泛传播等特点。[8]张劲认为社会思潮具有跨越时代性、区域性、群体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五个特点。[9]李亚员认为当代社会思潮的主基调是激进,总议题是改革,原动力是崇洋,主群体是精英。[10]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思潮具有跨越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种族性与跨文化性等的特点。[11]
二、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一)社会思潮的传播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活动,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创新之中。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也是在不断的运动和转化创新之中产生的。关于社会思潮的传播,徐曼和刘博指出:“社会思潮的传播是从平面到立体、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化,从而呈现出传播媒介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新特点”[12]马正平认为,人际传播和媒介传播是社会思潮的两种传播方式。而高校内传播的具体有校园社团,突发事件,通讯工具,校园网络,校园媒体传播五种途径。[13]王炳权,梅荣政认为社会思潮在大众中的传播过程要更加复杂,更加多变,在传播的过程受到时间、条件因素的影响,受传者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因此传播过程不是只有传播者、受传者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甚至是多向的过程。[14]
(二)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表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科技信息化日新月异,政治多极化程度加深,国外思潮和本土文化相互交织,各种社会思潮都想占据一席之地,很难找出某一种能够对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思潮,因此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赵曜指出在新时代中国,社会思潮不仅涉及广泛,而且影响当代中国的思潮主要有迷信、新自由主义思潮、守旧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等。[15]张引认为社会思潮学派多样,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等方面,这些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6]汪慧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来评述影响高校学生的社会思潮主要原因,她分析指出影响高校学生的国外思潮主要有未来主义思潮、非理性主义思潮、全球化思潮等,而国内思潮有爱国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随波逐流的思潮等。[17]有学者认为影响青年大学生的社会思潮分别为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18]还有学者指出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思潮。[19]
(三)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凭空捏造产生的,青年学生所处的阶段和特点为社会思潮的传播的影响提供了可乘之机。魏志敏认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产生于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塑形初期,容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20]李亚员认为社会思潮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思潮符合了大学生的日常需求,具有新颖性、批判性和现实性,网络的发展以及以青年作家、文化名人、电视节目主持人、娱乐明星、军事专家等为代表的大学生思潮旗手的推动。[21]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产生影响提供了现实条件;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的思想活跃、求新意识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使大学生容易错综复杂背景下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思潮的特点与大学生利益息息相关,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22]
(四)社会思潮与高校学生的双向影响
作为一种与社会意识形态相互对应、融合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的传播对高校学生产生着影响。高校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塑造是一个不断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和考验的过程。同时,高校学生在接受社会思潮的洗礼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社会思潮传播的产生和发展,改变着社会思潮平传播和发展的方式,二者相辅相成。
万美容指出:社会思潮构建的主要对象为青年大学生,而社会思潮是青年自我建构的基础,两者不是简单的主观与客观关系。社会思潮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大学生之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大学生也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的起与落,相互影响,双向建构。[23]魏红霞认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社会思潮能够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加强其创新精神;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国际问题;增强其爱国心,使其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另一面也可能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薄弱;价值取向扭曲;民族意识淡薄,以极端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问题。[24]
三、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有效预防社会思潮对青年的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是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
佘双好在分析社会思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客观理性地分析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监督,对各种社会思潮公平公正地进行分析批判;创新新时代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网络氛围。[25]王易、许慎在分析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规律中,指出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正视文化多样化的现实,完善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26]程振强从突出大学生的认知社会思潮的角度出发,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大学生以国际视野理性审视民族利益,组织专家学者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进行讲授和评价,以文化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实践。
四、总结与评价
通过对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的文献梳理发现,近年来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研究的角度越来越广泛,研究视野越来越开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偏重于理论研究。社会思潮处于运动发展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表现、特点、方式也各有不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过分侧重于理论研究,缺乏广泛深入的实证分析,即便部分学者在论述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调查论证,但大部分都是借用他人研究数据,没有进行实地实时的掌握一手材料,而且部分学者在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仅限于一个学校甚至是校内部分学生,调查面较狭窄,这样一来研究结果就调查结果就具有片面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力求使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互贯通。
第二、对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认识上存在片面化。在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中,往往存在片面甚至过分强调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确实是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但是过分强调批判性思维会导致研究的思维钝化,视野狭窄。在已有的研究中,有部分学者直接将社会思潮视为需要严格抵制甚至全盘否定的“洪水猛兽”。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树立辩证思维,以科学理智的态度看待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杜绝全盘否或者全盘肯定的做法。
第三、对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研究缺乏全面性。似乎各个领域、各个学科都在进行论证和研究。发表的论文数量庞大,但是学者们往往站在各自领域、学科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这样就会导致研究四面开花,且发布的文章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现状,由此以来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关于社会思潮,在研究过程中政治学、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应该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并将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在探索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于社会思潮研究的全过程。
第四、关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失衡,出现“一边倒”的现象。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双向的行为。因此,除了关于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研究,还应该侧重于高校学生对社会思潮的产生、传播、转化、消解过程中的主动、引领作用研究。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展。
第五、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较为缺乏。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多偏向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特点、表现等宏观层面的研究。面对着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其知识储备、个人素养、价值观念等特点不同,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以及对社会思潮的反应程度是有区别的。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根据高校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寻找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产生影响的具体条件,探索影响学生的规律和机制。从而使大学生应对社会思潮的对策更加有针对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