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探析
2021-12-31王铃元
王铃元
(重庆市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中心小学校 重庆 408300)
基于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可以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到数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化,打开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学科知识教学是需要深度研究的问题。
一、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关键构成环节,对个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数学知识可能会遗忘,但是通过数学教育获得的思维方式、品德修养、科学态度和创造力却能使人终身受益。一线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能够根据学段特点对学生适时引导、启发,将数学文化与教学融合,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科学方式。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数学教育中重视知识技能训练,轻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数学常以枯燥机械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环节培养公民素养的根本课程,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能够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树立学习信念,内化数学思想,散发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1]。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方法
(一)构建数学教学情境,实现数学文化的融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完成数学文化的引入任务,要求教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带给学生全新的数学课程学习体验。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数学文化,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通过创设一个充满趣味性、十分活跃的数学教学情境,结合图片与视频等资料,以更加全面、形象的方式为学生展现出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并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同时深入思考。借助此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熟悉数学知识,使其了解到更多数学文化,达到既定的数学教学目标。
(二)注重数学文化和教学活动之间的有效融合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该注重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活动之间的有效融合。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文化,增强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掌握更多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数学学习成效,提高整体教学哦考虑。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时,首先,便为学生讲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带给学生一定的启示。结合数学教师提前搜集到的相关教学资料,为学生详细地讲解了祖冲之如何计算圆周率的这个故事,提高了学生对圆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随后,继续为学生讲解了圆的相关几何性质,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出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观看到我国景德镇瓷器的烧制、中国传统剪纸等,以上均采用了圆的设计形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确保数学教学质量[2]。
(三)利用成语故事、引经据典融入数学文化
小学阶段学生接受、分析、储存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尚不成熟,自主意识、自制能力比较弱,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善教学策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语故事、经典传统故事融入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赋予数学课堂更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数学课堂增添人文色彩。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可以采用“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引入课题。学生听过这个成语故事会觉得好笑:猴子这么容易就受骗了。此时,追问学生能否用数学的知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通过探究得出加法交换律后,再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解释“朝三暮四”成语故事的道理。如此,教师便通过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成语故事与数学运算定律联系起来,把枯燥的定理学习转化成具有人文色彩的趣味数学课堂。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导课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积土成山、守株待兔、水中捞月这三则成语的意思吗?你们能分别用一个词语描述上述成语是什么事件吗?”然后进一步引导,“积土成山用什么词语描述,是可能,不可能,还是一定发生?”学生给出多种答案,再次追提问:“把土一点一点堆积起来,时间久了会怎样?”学生明确,会堆成山。“守株待兔是什么事件?”学生答是可能性比较小的可能事件。“水中捞月呢?”学生答是不可能事件,因为水中只是月亮的影子。由成语引入新课,发展多元文化课堂能够改变学生的数学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包容性、趣味性,欣赏并热爱数学[3]。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为此,老师需要创造一个快乐、祥和的学习环境,教师做好语言表达的示范,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拓宽学生的数学阅读面,完善数学语言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