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启示

2021-12-31赵荣荣兰昊

南方论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蔡元培理论课德育

赵荣荣 兰昊

(延安大学 陕西延安 716000)

一、蔡元培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救亡图存的探索

不平凡的时代造就了不平凡的蔡元培。蔡元培在经历过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技术、农民阶级的起义和资产阶级的革命等对国家未来道路的探索相继失败后,开始反思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1915 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了,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接受,这其中也包括蔡元培,他十分认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共和思想,他要坚定地和无产阶级站到一起,因为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为此他励精图治、除旧布新,积极宣传科学的思想,热心赞助科学事业。在随后爆发的抗日战争中,他更是不计个人得失,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可以说蔡元培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拳拳的爱国之心,令人钦佩。

(二)中西文化的滋养

蔡元培从小学习四书五经,在私塾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伴随了其一生,这使得他对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所甄别。但是蔡元培先生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想走出去,他想去西方学习别国的德育思想。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选择去一衣带水的日本游学,而是执意到德国学习。因为德国是最早实施义务教育制的国家,也是因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让德国不断强大,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多是德国人,蔡元培想去学习德国教育事业是如何发展的[1]。五年之内蔡元培去了三次德国,留德其间他兼听并蓄,深刻钻研德国教育原理,编著了大量书籍。此后,为了更加充实自己的大脑,蔡元培又去法国做了一些跨学科的研究,这大大提升了蔡元培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他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启发,这为他以后德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影响是巨大的。蔡元培之所以会成长为一个性格坚忍正直、积极乐观的人,也是受益于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培养。虽然蔡元培的家境不算富裕,但他的母亲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与馈赠,总是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劳务,即使再辛苦母亲也不会抱怨。母亲的担当与隐忍给蔡元培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身教大于言传,在蔡元培三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在他身边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使得他养成了良好的品格。他的母亲虽然受教育不多,却十分注重对蔡元培的教育,当同龄的小朋友在还在嬉戏打闹时,蔡元培的母亲已经开始教蔡元培识字了,她慢慢将爱与思考的种子渗透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最重要的是,母亲从不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对孩子犯的错总是温柔地加以引导。有句话说道,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善良正直的母亲给了蔡元培一个完整温暖的童年,更是给了他走向远方的勇气。

二、蔡元培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注重培养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经历过时局动荡、政权更迭,蔡元培深刻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的心里始终装着民族大义。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和清末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教训下,先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青年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过重,缺乏家国情怀,读书也只是为了小家,而不是国家,因此,他认识到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这将成为公民道德修养中的必修课。蔡元培在《华人御侮会》一文强调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服务于爱国感情的培养目的。他认为良好的公民道德修养有利于培养公民坚毅的性格特征,坚定公民抵抗外国侵略、保家卫国的决心。蔡元培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是否爱国,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基于对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重视,蔡元培在公开场合经常向学生讲解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每次也都是满腔热血、真情流露,台下的学生也都深受感动和鼓舞,经常会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德育思维

传统的德育评价方式采用的是目的评价方法,即在德育过程开始前便预设好目的,结束后再对标对表,检查完成情况。蔡元培认为这种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更没有考虑到现实德育过程中会发生的意外状况,将德育过程理想化[2]。蔡元培指出,这种德育方法泯灭人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服从,而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蔡元培基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方法,即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而不是一刀切。蔡元培还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说,教学过程不能像往瓶子里面注水那样,注完就完事了,我们应该做一架梯子,让学生们踩着我们看到更远的风景[4]。我们既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能考验老师的综合素质,要用热情感染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而不是照本宣科,把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5]。

(三)兼收并蓄,丰富德育内容

蔡元培认为地缘政治是制约德育思想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封闭的地貌和传统的农业文明,将人们世世代代禁锢在土地耕作之上,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思想观念,而我们一遵循就是两千多年。而西方由于开放的海洋文明和发达的工商业贸易,塑造了西方人勇敢与冒险的性格特征,自由平等的观念也随之生根发芽。蔡元培认为,法国大革命揭示了公民道德的深刻内涵,即自由、平等、博爱,这也是公民道德的最高境界。随后,为了能让国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他还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将其做了中国化的解释。蔡元培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而长期以来的固化思维又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只有从青年学生改变才是最容易的。他同时强调,一切有利于我民族发展的思潮都可以为我所用,正是蔡元培这种兼收并蓄的胸怀,丰富了我国德育内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三、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对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启示

(一)情怀要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基于爱国主义对国家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课书》中专门以“爱国”单列一节教育青年学生不要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应图“社会之幸福”,并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学生们,如果社会每个人都以“自利主义”而忽视“社会之厉害”,就必然会导致社会日益腐败,每个人都会深受其害而“无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上课期间,不但要给学生讲清楚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坚持不懈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著名清华才子梁植曾沾沾自喜地问高晓松老师,自己本硕博学的都是不同的专业,老师建议他找什么工作会有前途。没想到高晓松老师大怒:“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国之重器培养你们出来就是为了找工作赚钱的吗?就没点家国情怀吗?”。并不是老师小题大做,确实现在的年轻人功利心太重,为什么去新疆支教的老师越来越少、肯留在基层的大学生公务员越来越少、参加服兵役的大学生越来越少,大学生找工作首选的基本都是安逸舒适的。这背后折射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而如何补上并上好这一课,对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国,有党,有奉献自我的精神。率先垂范,用真情去感动学生,而不是单纯地说教,同时多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课,参观历史纪念馆,举办朗诵比赛等。

(二)思维要新:变革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存在学和做两张皮的情况。蔡元培说,德育不同于其他教学过程的地方就在于,其他学科更注重知识信息的获得,具有间接性。而德育更注重实践,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是背几句格言就完事了,而是将它真正运用到生活中[6]。现在经常有人说,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想,之所以过不好,那只是因为你只是听说,而没有做到。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思政课基本都是对课本既成观点的灌输,但其实同学们真正想听的是结论背后的故事,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那才是最真实最能打动人的,但教师却做不到论从史出,只是罗列知识点而已,同学们上课便也没了热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德育模式,做到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老师讲好中国故事,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知道思政课本上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要体会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用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另一方面,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也不仅仅是让学生背几个知识点那么简单,教师应该课下和学生进一步沟通,关心其生活,询问学生近期烦恼的事情,并给出建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而不止是纠结于一些日常事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很远,远到五千年之前,但也可以很近,近到可以关乎你的下一个选择。

(三)视野要广:多维度开展德育工作

蔡元培先生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丰富了德育内容,其蕴含的“托古释今、兼收并蓄”的思想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开放观念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的多元奔放引发了各种社会思潮的奔涌激荡,我国正面临着传统道德文化被遗弃、异域道德思想的民族化等重大挑战。这使得我国对当今高校德育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德育主题总是围绕道德与理想、法律法规等方面展开,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主题,即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豁达、对生存的危机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高校道德教育能否应对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网络虚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能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已经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必然担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跟上时代潮流,转变重点,根据学生需求多维度开展德育工作。在教学方法方面,不要局限于干巴巴的说服教育法,应该更多地应用榜样示范的带头作用、建设文明校园文化法、实践锻炼法、量化考核法、强化法等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课上应适时组织辩论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课下教师同样不能放松,应多和学生交流时政新闻,通过听取学生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加以引导。但是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开展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更好地解决现代性转型下公民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四、结语

2020 年第17 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而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这就很考验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思政课教师在情怀、视野、思维方面都要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学生喜爱的思政课,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蔡元培理论课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