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生命观
2021-12-31朱丽萍
朱丽萍
(湖北省枝江市实验中学 湖北宜昌 443200)
当今社会正处于思想、观念“大爆发”的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无法正视、辨识不良因素和观念的影响,在思想上难免会出现淡漠生命的想法。因此,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光和热,引导学生走上光明大道上,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一、借助知识阶梯,提升学生观念
初中阶段,学生各方面的意识、思维逐步趋于完善,但由于一直处于父母的羽翼下,常常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生命观[1]。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生命观成了教师的主要责任之一。“书籍使人进步”,初中生生命观薄弱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思维层次、认识能力较为匮乏,从而无法正视生命观,导致一系列不幸事件屡屡发生。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生命观的时候,可以结合相应数据,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和脆弱,深入地感受生命、理解生命。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新中国的成立》等书籍,通过书籍中主人公的事迹,让学生直面生命、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并养成珍爱生命的思想和习惯。
例如,教授《生命安全教育》中《认识地震》一节内容时,在传统课堂中,通常要求学生简单阅读即可,但很难让学生通过文字意识到地震的危害,以及生命的脆弱,无法激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所以,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亲历记》等书籍、影视作品,由此让学生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以及生命的珍贵,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二、结合生活案例,提升安全意识
对中学生生命观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当学生被赋予“认可”“责任”的时候,才能够深切地意识到生命的宝贵性,更加重视生命的价值。而在当下生活中,中学生通常只被赋予“学习任务”,而没有被赋予“学习责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体会到生命的意义[2]。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生活实例,深挖学生的内心“学习责任”,继而提升学生的生命观。
例如,教授《生命安全教育》中《危险地带不滞留》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中学生坠楼、跳楼、溺水事件,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脆弱,树立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山村学生的生活纪实片,引导学生对比自身学习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学习责任”,促进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和完善生命意识。
三、师长言传身教,养成安全习惯
在中学阶段,学生对待同学、生命的态度,往往也是学生家长对生命的态度。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生命观的时候,仅靠学校、教师的力量,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帮助和配合[3]。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性,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同时,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自身也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以平等、信任、尊重的态度,将生命的价值、意义传递给学生,减少学生自行摸索的时间,填补学生思想中“生命意识”的缺失,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能够用爱去拥抱生命。
例如,教授《生命安全教育》中《安全骑车和乘车》这节课程时,学生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到戴好头盔坐摩托、骑车别玩“酷”、不乘坐超载车等安全行为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子女在身边时,外出骑行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时,一定要带好头盔;在出去游玩需要乘坐大巴时,发现大巴存在超载行为,坚决不坐,等待下一辆大巴车。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进入叛逆期,凡事都会和家长、教师“对着干”,尤其是在对待父母、教师喋喋不休的“言传”时,更为显著。因此,家长、教师在给学生传达“生命观”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身教”,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生命感、责任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其养成乐于助人、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培养中学生的生命观,也是教育和家长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使命。中学生生命观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只有综合多方力量,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完成生命观的构建,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