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教学改革之思考

2021-12-31

科学咨询 2021年5期
关键词:基础课思政体系

张 李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000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具有“导论篇”的作用。该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出台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的总要求。为此,全国高校掀起了思政课改革的热潮,我们重庆科技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了专题教学改革的尝试,至今,基础课的专题教学改革还在实践探索之中,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深入推进专题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行专题凝练是专题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

专题教学主要是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内容、挖掘和运用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空间等途径,力求全面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实效性的教学方式。目前,专题教学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潮流,是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动力,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基础课以专题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既要突出主旋律、又要更接地气,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方法更受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改善的初衷和目的。

从我校“基础”课专题教学改革的实践来看,还很初浅,很不成熟,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表现为:第一,虽然是集体讨论,每位教师分工,各自负责一到两个专题的备课,制作课件,但专题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内容体系设计的,专题数量没有严格固定,执行过程中有调整;第二,专题内容尚未高度凝练,基本是按照教材内容,专题内容还要对应教材章节的内容,即由相对独立又有严格逻辑联系的专题组成的教学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第三,教学任务的完成方式有所改变的是多数老师分为两人一组,分专题负责教学,也有少数老师独自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还是从头讲到尾;第四,课程考核方式虽然实行机考统一,但平时成绩占比较大,考核成绩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专题的设计和凝练也是专题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体系转化和专题凝练应把握的原则

第一,遵循教材,并忠实于教材精神的原则。将基础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各专题的设计和凝练不能仅凭教师的个人兴趣、知识背景或教学经验来对教材任意取舍,更不能为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和所谓学术创新来安排。而应遵循尊重教材而不偏离教材,消化教材而不死套教材的原则;《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号)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从“基础课”目前的教材内容体系来看,无论是逻辑主线还是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逻辑体系,所体现的政治性引导也是清晰明确的。不足之处是过于宏观叙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需求有一定差距,教材体系还有进一步向教学体系转变完善的必要。因此,专题化教学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炼问题,凝练专题,进行教学内容的“专题再造”。并非抛开现有教材另起炉灶,而是对现有教材内容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理论难点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建立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专题组成的教学体系[1]。

第二,体现思政课性质的原则。不管教学体系如何转化都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传授的是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价值观、法治观等。不能建立违背思政课的宗旨,违背基础课的性质以及教学大纲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的教学体系。西方文化、西方伦理、西方哲学均不应成为凝练的专题内容,人际关系、成才管理类的内容也不符合基础课专题改革的目标要求。

(二)体系转化和专题凝练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基础课专题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让专题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依法治国的信心。对教学专题的设计,就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首先,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其次,教师要从教材体系、理论体系之中走出来,从自己固化的知识结构中走出来,组织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二,在建立教学体系、凝练教学专题的过程中,教研室要加强集体备课,要建立如下机制:一是建立专题研讨制。每学期开学前所有任课教师围绕教学大纲、新的形势下对专题设置进行讨论,对需要增加、删减或修改的专题进行评议,确定专题名称、内容及学时数。二是建立专题责任制。每位教师做好所负责专题的相关新闻、研究动态、图片、时政要点等内容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及时更新教案与课件,保证专题内容的时效性。比如,在我们思品教研室的专题教学实践中,2018年宪法修正案出来以后,就要求负责宪法部分专题的老师修改和充实课件,补充新的宪法知识和相关资料。三是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制。每学期对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希望课程解答的问题进行调研收集整理,便于对专题进行实时调整和补充。四是配合各专题设计相关教学活动。笔者通常是将每个教学班级分组,结合教学专题内容给每个组分配任务,要求学习小组课外学习讨论,课内交流分享。例如,布置“我学习生涯规划”作业和交流活动,设计“爱国主义”专题,可根据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情况,组织开展“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活动,将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美景美食分享给大家,在相互介绍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对家乡、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2]。

(三)专题化教学方式局限性的弥补

专题化教学并非完美无缺,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第一,专题化教学容易割裂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使知识变得碎片化。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专题与教材章节体系的关系,保证专题内容与教学大纲及中央精神相一致。专题设计时应尽量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兼顾热点,切勿仅为投学生所好设置专题,背离开设基础课的宗旨。而对于未兼顾到的教材内容,课后需让学生自学,并通过作业考察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

第二,专题化教学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行为减弱,不利于彼此间的交流与探讨。因为学生主要从教材中学习掌握知识,而专题学习的内容并非与教材完全对应,讲述的东西要求学生在教材以外查阅资料和进行较深入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与学生沟通、联系,课前布置与讲述与专题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准备,课后再讨论或布置书面作业等。

第三,专题化教学还易导致授课教师知识面变窄。因为主讲教师集中精力专注自己所擅长的专题,可能对“基础”课所涵盖的其他知识点缺乏深入、必要的了解和掌握。为避免这种情况,需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知晓中央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文件精神,明确“基础”课的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对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观点透彻了解。要求教师全面掌握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并处理好与专题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基础课教学既要以学生为本,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又要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拓展思政新载体,不断尝试新媒体等新型信息传播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一)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基础课应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专题教学改革应广泛运用讲授、讨论、案例、视频、角色扮演类、情景体验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并贴近学生实际,融入典型案例、社会热点问题研究、思政研究成果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共同探讨和思考,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专题教学在强调吸引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的同时,又要杜绝一味地娱乐化和庸俗化的教学活动。即便是学生喜欢的角色扮演方式也要体现思想性。正能量的引领,才是思政课的模样。

(二)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

专题教学充分利用电视、视频、多媒体技术等多元化教学手段,通过文字、声音、图片等载体传递丰富多彩的教育信息,能有效展示和呈现基础课专题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关注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填鸭式”教学向师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参与式教学转变,学生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参与课堂演讲、讨论。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强化网络等课外学习载体建设,进一步提高专题教学的育人效果

为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专题教学的育人效果,还应加强配套的课外学习载体建设,除图书杂志,要特别抓好三方面的新载体建设: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使其成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专题教育网站。二是校园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和强化专题教学的影响力。三是实践体系建设,基础课教学应与校园文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将实践教学融入学工、团委、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努力提高基础课的育人实效性。

三、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专题教学改革成功的保障和支撑力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这样神圣的使命,要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基础课专题教学改革就是完成这一伟大任务的具体措施,同样要求基础课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3]。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状况不容乐观

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状况却不容乐观,教师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职业道德水准,知识视野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中央精神和教学改革的要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瑕疵。主要表现为:第一,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淡化,特别是社会理想淡化,政治信念不强。有的基础课教师给学生讲授理想信念专题时,不讲或者少讲社会理想和政治信念部分,淡化或回避这个重点难点内容,热衷于讲个人理想部分,或者让学生自己讲理想,甚至搞活动取而代之,这样的课堂即使学生喜欢,也是政治不强的表现。第二,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不高,对工作没有激情,职业倦怠,有时马虎,应付了事。不认真专研教材,认真备课。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更不能真正关爱学生的成长成才。第三,知识结构落后,知识储存老化过时,不善于学习新知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弱。西南大学的吴能表老师说得好,“教师不能用昨天的知识去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因此,许多老师的教学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讲的东西不新,不能满足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学生的获得感不强[4]。

专题教学改革要成功,必须全面提升“基础”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标准进行队伍建设,强化引领作用。

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思政课教师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人,以无私的道德情操感化人,以扎实的学识教育人,以慈祥的仁爱之心关爱人。

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推进“基础”课专题教学改革,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素质,是从事思政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前提。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等。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如何不仅事关思政课教学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也从根本上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态度和效果。同时,相当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还不够深厚,知识结构较落后,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能力不强,对学生的付出不够,职业倦怠现象突出。因此,按照“四有”教师标准,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和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其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求”规范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强化示范作用。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求”。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第三,思维要新。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教师,再好的内容、再先进的方法都需要教师去贯彻落实,教师言行的示范效果好,学生才接受,因为“亲其师才信其道”。因此,“基础”课教师队伍达到这六个要求,是专题教学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和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基础课思政体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