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宁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2021-12-31梁慧洁

青海环境 2021年3期
关键词:西宁市联网环境保护

梁慧洁

(西宁市生态环境局,青海 西宁 810000)

前言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实时监测质量,深入大气、水、动植物多样化和土壤污染的防治,实行城市环境保护多层次、多维度、多角度的监测和管理,从而达到城市环境动态检测、及时溯源和全局管控。

1 西宁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西宁市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信息化工作,切实发挥工作职能,以信息化为抓手,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大力推进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强化信息应用,初步建立了环境信息网络体系,配备了一批软、硬件设备,优化服务质量,通过信息化手段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综合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

1.1 健全的生态环境信息化组织机构

西宁市生态环境局环境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的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和服务等工作,指导全市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数据资源获取能力,有效整合相关信息数据,着力在搭建体系、网络安全、服务决策上下功夫。紧跟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实施“智慧环保”硬件项目,建成32m2中心机房、应急指挥大厅以及辅助配置设施,并配置了LED显示大屏和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环保业务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大屏展示功能。结合机构改革,提升对区县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指导和帮扶作用。目前县(区)各派出机构尚未建立专门的信息化机构,为进一步推进西宁市各县(区)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优化整合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做好市、县(区)两级生态环境监管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工作,结合各派出机构工作性质和特点,西宁市环境信息中心与各县(区)生态环境局积极沟通,加强交流,通过视频培训会议、线上群组讨论、现场实地交流等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指导工作,环境信息队伍正在逐步迈向专业化、技术化。

1.2 统一高效的信息化网络

目前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在用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数据传输网络共有三套:政务内网、生态环境业务专网及办公互联网。其中:内网及业务专网各部署300个点位,生态环境业务专网已经覆盖到了五区两县,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联网。保障了全局办公系统、视频会议、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西宁市机动车排放检验监管联网平台等业务系统数值数据和视频数据的高效、稳定传输。

通过改版升级后的西宁市生态环境局门户网站,及时向社会发布环境动态、环境新闻及政务公开等信息,继续发挥网络平台优势,以“互联网+”为切入口,为广大关心环保事业群众提供线上到线下的新媒体生态工作展示窗口,有效发挥信息宣传、便民服务、网上交流的作用。

1.3 业务应用系统完善

在现有环境信息化基础上,以数据库、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中心为依托,进一步汇聚、融合环保业务数据,完成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生态环境信息服务保障水平。先后建成了机动车排放检验监管联网平台、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智慧化建筑工地监测监控项目、大气污染远程监控等一系列环境监管重点业务系统。

多渠道获取环境数据,以“一张图、一个中心、一个门户”,实现水质、空气各类生态数据的展现及部门之间信息数据的协同共享。开展西宁市绿色发展生态链数字化监控平台(一期)生态环境数据专项配套系统项目,完成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重点污染源监控平台及冒黑烟抓拍等五个重点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共享,共对接水质、空气等数据50多万条,初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及时、高效、准确监控区域大气污染状态和环境空气质量,精准调度各县(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活动、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等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和提供辅助决策意见,形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新局面。

2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

环境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结合《西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和《西宁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要求,充分借鉴福建、浙江等省份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按照“大平台、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约化轻资产建设思路,针对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在原有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环境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发展可以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全方位多角度的总体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建立、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搭建[1],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通互联、更深入的智能化和更智慧的环境保护和管理[2]。

2.1 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完善环境数据共享机制

严格遵循各行业环保标准和环境信息化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环境数据标准和信息管理体系,形成数据库架构、访问接口、数据集成、公共代码等一系列标准规范,按照统一的标准原则建设系统各业务模块,实现各系统间的互访;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大数据信息资源目录、应用支撑、数据交换、共享协同的标准规范,形成环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信息的集成共享,实现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建成水气土统筹、多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的新局面。

2.2 加强现代技术应用,构建物联网动态感知网络

立足于西宁市生态环境管理现代化需求,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GIS等信息技术,构建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综合使用传感器、先进的移动终端等技术设备,把感应器和装备结合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环境系统物联网数据管理平台实时收集并分析环保领域的所有信息,通过信息化网络与感知工具进行连接,构建一套立体监控、实时采集、高效传输、动态感知的物联网感知平台[3]。

2.3 强化环境信息网络,建立基础数据平台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精准的传递及海量数据资源传输处理;重视数据资源的重整和优化,实现动态应用平台的组建和应用,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网络化。通过实时收集、梳理、整合、存储生态环境数据、地理数据、质量监测数据等环保数据,按照标准规范将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覆盖全面的环保政务数据库、环境质量数据库、污染源数据库、公共资源数据库及外部数据库,建立完整的智慧环保数据资源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

2.4 建立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实现环境全方位监管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加强数据关联分析,挖掘数据价值,实现环境数据的无缝融合、信息的综合利用;及时利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解决视频、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的系统分割状态,为监管部门及被监管企业提供数据资源、互动能力。使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掌握环境动态信息,提升在生态环境领域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逐步健全政府运用大数据的工作机制,并增强政府服务以及监管部门的精细性、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成生态文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4]。

3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建设的不断深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的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环境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级部门与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

猜你喜欢

西宁市联网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西宁市人民政府大事记 2022年6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人事任免 2022年6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大事记 2022年7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人事任免 2022年7月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