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信息化建设服务高等教育升级改造的思考
2021-12-31朱富丽来社安张锦宇
朱富丽,杨 磊,来社安,张锦宇
(1.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结合对照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要求,河南省教育厅于2019年首次大规模组织相关专家成立专家组分别对全省136所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1],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河南省各个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极大地推动了全省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也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河南省院校顺利开展疫情防控与在线教学两不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在线教学的大考,暴露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出现的一系列的不足和短板,亟须进行系统的思考和研讨,以求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加精准地服务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赋能新时代数字化、智能化人才培养。
1 理念突破:以数据为中心,在协同工作中服务师生
跳出信息化看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必然要回归教育教学。信息化办公室作为学院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部门,要在理念上有所突破,不应该仅局限于基础网络、系统平台和应用等硬件服务设施建设,而是要抓住信息化的本质,以数据为中心,发挥数据价值,使得数据是学校和各职能部门战略资源和重要资产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实际工作中,以学校公共数据平台为基础,以业务部门需求为导向,将技术与应用相结合,既充分尊重职能部门的业务主导需求,又实际解决职能部门的重复性、繁杂性工作难题,建立双方互相认可、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1 与教务处协同,为构建开放兼容、共建共享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终身学习生态圈,打造智慧课堂教学云平台
围绕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整改指标,分级分类分层进行线性化定量描述,为高水平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依托智慧课堂教学云平台,与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同步,为任课教师在线教学提供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展示和教学评价。致力于疫情期间,既为教师线上教学提供了方便可靠的平台支撑,更为教学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1.2 与教务处和各院系协同,完善校院两级课程质量督导体系,建立各层次全方位评学评教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本校专属的教学质量保障平台
包括课程质量监测、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等内容,开展课程教学质量的体验式、产出式和智能化评学评教,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课程质量的智能分析,建立移动听课评课和智能督学督教;构建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专业建设质量动态数据库,最终形成多层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改进闭环。
1.3 与学生处协同,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分析平台
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心理健康、综合发展,建立周期性的奖励、资助、心理辅导等工作年报,并通过跨业务域的联合分析预测,辅助学生处、各级院系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整合多方资源,协同拉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4 与学生处协同,共建了学生一站式服务大厅
主要包括智慧迎接新生、毕业生离校、宿舍管理、学生管理、请假销假、日常查寝等功能。一方面极大方便了学生,学生办理业务不需要来回多方奔走;一方面极大方便了学管人员,能够将其从日常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
1.5 与人事处协同,共建人事管理系统
将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学历提升等日常工作数字化、流程化,实现了一线教师一次填报个人数据,多平台、多流程、多业务共享,同时也减轻了人事处工作人员日常重复性工作量。
1.6 与学校党政办协同,共建了在线办公平台和掌上校园移动门户
在移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掌上校园移动门户包括学校日常办公、公文以及行政管理、移动办公等常用功能,可以让行政人员以及教师随时随地畅享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2 场景导向:以平台为载体,发挥技术重要支撑作用
面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专业升级将从思维上、模式上、课程上、教材上发生颠覆式的变化。信息化建设只有与专业升级改造深度融合,构建专业化场景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作用,才能够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化办公室深入教学院系部,对接专业教研室,挖掘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中的真实需求。
以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为主体,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ICT学院,服务学校智能工程专业群建设,包括教学实训区、大赛及创新区、展示体验厅,融合物联网、5G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VR/AR、手机AI应用等方面的具体实现。通过构建基于数据服务的生态化、智慧化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学习场景,同时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革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 形态变革:通过时空互补,解决师生学习中的痛点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在线教学从辅助手段变成主要途径、重要支撑。隐藏于在线教学背后的信息平台搭建、教学模式改革、资源体系建设、基础网络承载、个人信息防护等一系列问题,都在疫情大考中浮出水面,倒逼着教学管理部门、技术支撑部门和广大师生去改变教学形态。在国内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后,师生重新返回校园,再次审视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必然选择主动采取教学形态变革,直面师生在线学习中的痛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实施项目化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全面践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新型课堂教学形态建设为突破口,实现智慧教学过程与教学空间的融合,利用智慧课堂平台,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载体,最大化采集教学全过程产生的行为数据。运用智能教学设备,强化智慧教室的智能运维管理,与线上网络学习空间互联互通[2],形成智慧教学空间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鼓励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课,网上教学空间场所的转变,要求教师角色定位也随之改变。组织开展三级观摩课和教学技能大赛,引导教师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探索基于MOOC、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3],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采用灵活变通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线上学习,增加网上师生互动交流,实现时空互补,通过采集和分析网上教学中师生的各种互动数据,监督学生学习效果,奏响了云间教学好声音。截至目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师先后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建课1 992门次,开通网络教学班6 194个占全校课程班级的95%以上,上传数字化教学资源超过110万个。
4 素养提升:将信息化融入教育教学,增强师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的学习模式需要师生共同具备创新理念、创造思维、科技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等以适应未来的改变[4]。增强师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要持续性地进行信息化素养提升,理念先行,培训为本。现在的课堂早已经不再只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占据讲课舞台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现在的教室都建成具有互动功能、集“教、学、评、管、测”一体的新型智慧教室。基于AI、5G、VR/AR、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辅助以教学交互软件、学生课堂行为智能分析系统,建设完全满足学校专业教学的智慧化实验实训环境。智慧环境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和泛在网络学习环境建设水平显著提升。面向国家信息化战略需求,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大力推动信息素养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整合以及共享。新时代引导应用型高校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等新技术变革,要求任课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以获取学生的批判性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能力。
基于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信息素养要求,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协同,经过多次深入调研、讨论、研究,最终对全校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设计了“1+X”课程体系,“1”指全校本科所有专业的学生均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X”指《EXCEL高级应用》《图文高级演示技术》《数字农牧业技术》《图像处理》《程序设计》和《视频后期制作》等结合相关专业技能的扩充课程,学生通过这个课程体系的必修和选修,培养了计算思维,提升了信息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或者分组完成具有智能化知识和技术含量的、创新性的工作任务,为帮助学生后续的深入学习以及顺利进入智能化社会发展下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奠定了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5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5G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5],准确抓住发展机遇打造兼具开放与个性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大力推动最新技术与信息化建设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优化线上线下学习过程管理,强化基础设施和学习环境的建设,增加智慧教室数量,实现校内所有教学场所混合式教学环境与技术的支撑,积极推动虚拟仿真实训室的应用与普及,最终构建具有教育价值的、学生可感受的校园数字环境。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只有主动融入教育教学改革,从以上几方面主动作为,找准建设方向,精准持续发力,在“十四五”下一轮建设发展中,才能够紧跟新时代发展要求,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