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双一流”建设的耦合关系研究

2021-12-31戚瑞静寇亚莉

南方论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育人

戚瑞静 寇亚莉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从2015年开始实施的高等教育战略,意为通过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成,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1]。2017年教育部牵头公布了我国第一批符合“双一流”标准的高校名单[2],这些高校作为地区高等教育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地区高校合作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强调“立德树人”的中心地位,指出建设一流大学的前提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3]。根据唯物辩证法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双一流”建设之间定然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双一流”建设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校这个空间范围内,按照不同历史方位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思想品德、传授知识、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党史国情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领导干部和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占学校师生的绝大部分比例,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潜移默化地影响“双一流”建设的内生动力。

“双一流”建设,即按照国际标准遴选我国部分高校,通过指导与引领使其建设成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利用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流学科;依托一流学科,建成一流大学,主要任务是进行整体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中国特色是“创一流”的基本前提,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如杨仲迎、党籽惟认为互联网与教育融合越来越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把握新形势下的教育传播规律,利用全媒体的优点,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意识、转变老旧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思政教育与媒体的整合研究,改革教育方法,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提升的目的[5][6];彭前生认为新型的信息传播与信息接受机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发生变迁[7],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特征,使青年学生接收了大量冗杂信息,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屡见不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仅在线下,更应注重线上虚拟空间意识形态的监管治理,牢牢守住其主阵地作用。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如魏芳、冯磊等分别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渠道等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8][9]。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效性研究,如卞飞等提出可以尝试借鉴管理学科的治理理念,秉承“三全”育人指导思想,加强治理力度,改善思政课流于形式现象,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的[10];刘增军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新媒体元素的必要性,提出构建高校全媒体中心,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育人实效[11]。此外,部分学者依托抗战、扶贫等时代背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或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二)“双一流”建设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篇名:“双一流”并含“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共有21篇。主要集中在协同育人方面,如卞学愚认为应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内容与形式,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模式[12];肖露通过阐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新定位,建议从理念转变、学科优化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出发予以解决[13];李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需求,是提升高校思政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思政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14];张瑞林等指出“双一流”建设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方式分析,并从育人方案、队伍、体系等方面着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协同育人进程[15]。王欢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需求,在“双一流”建设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思政教育应贯穿学生学习生涯,达成协同教育效果[16]。其他一些研究内容有以高校为案例的个案研究,或以某一类教育客体为研究对象的实践与创新研究等。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教育媒介的桥梁作用下,共同参与、互相作用的过程。

(一)教育主体

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育主体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思想和道德水平、较强的知识和业务能力。首先,对于决策的领导层来讲,尽管“打虎”行动力度空前,仍不乏有部分思想不坚定、作风不正派的党政和共青团干部混迹在教师队伍中,有违师德师风要求。其次,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仍以单向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活动,与社会脱节严重,且与其他专业课之间长期存在“互不干涉”的现象。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通过教育主体同向发力打破这一困境。再次,对于最贴近学生群体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来讲,他们是最了解学生特点、学生需求和学生思想状况的群体,也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情。但现实中辅导员、班主任多忙于日常事务,对于很难进行量化考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难免有所忽略。

(二)教育客体

即狭义的受教育对象,包括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当前高校学生群体多为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由于接收的碎片化信息庞大繁杂,且本身缺乏过滤信息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导致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规范与法律意识薄弱等现象。同时由于追新求异、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个性特征,使得当前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视野变宽,不再仅仅局限于从课堂与老师处获取知识。课堂“低头族”现象正是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的无声反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出改变。

(三)教育媒介

教育主体作用于教育客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往教育主体借助一本书、一份教案、一尺讲台单方面讲授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很难再满足当前受教育者需求。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改变人们的思想品德规范,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的性质,并非课堂讲授知识就可以达到育人目的,人们是否真正认同、是否愿意将其内化于心,很难以量化标准进行衡量,必须改变育人思路,走“理论+实践”并行的路子,发挥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借助微信、微博、公众号、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变“主-客”关系为“主体间性”关系。

(四)教育环境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就国内环境而言,既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大环境;也包括学校、家庭、社区、朋辈等小环境。诸多方面共同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宏观环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从社会需求出发,塑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较高知识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的新青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时要防范不法势力对大学生思想的腐蚀渗透。微观教育环境具有“潜隐性”育人功能,利用好、形成合力对教育客体思想品德养成事半功倍,否则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可能会导致不良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双一流”建设的耦合关系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双一流”建设存在的耦合关系,就是研究二者互相作用的内在联系及互动机制。

(一)二者存在的同向性

1.育人目的一致

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是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归宿。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向人们灌输符合阶级要求的思想政治信息,塑造人们的思想品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实施的高等教育卓越计划[17],德国以课堂渗透、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宗教教育为代表的“隐性教育”等[18],对我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创一流内在动力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施受群体一致

领导干部和青年师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领导干部和青年,其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了育人初心、育人素质、育人能力、育人水平;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和青年师生又是“双一流”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是组织者、参与者、成果享用者。“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领导干部和青年教师作为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准确把控“双一流”的建设方向,助力“双一流”建设。

(二)二者存在的互相性

1.“双一流”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提供契机

方案指出“双一流”高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要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造就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师资团队,更要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好老师;坚持立德树人,真正为了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推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评价,激发学科活力,不搞绩效评价“一刀切”;从社会需求出发,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优化设置学科结构,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实施方式,打造学校特色学科。一系列详细指导意见为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注重教育客体学习体验、创新教育方法手段、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提供有效指引。

2.思想政治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条件与内生动力来源

“育人”与“育才”如同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增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纳入“双一流”建设考评范围[19]。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科特色,潜移默化地育人,打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脱节现象,打造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20]。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创造性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征的一流大学文化,发挥教化育人作用。坚持向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自觉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助力“双一流”建设。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