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021-12-31吴佳丽

科学咨询 2021年1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吴佳丽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德乃做人之根本,德育为教育之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明析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对持续不断推进课程思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点

(一)内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简单来说,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所有课程中,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同时得到专业素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以实现育人的长远效果[2]。

(二)特点

与思想政治课程相比,课程思政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如果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并发挥其特点,就能成为课程教学的一种优势。

首先,课程思政具有潜隐形。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到“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他所有课程当中”,具体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启发式教导,让学生悟出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其次,课程思政具有多样性。课程思政涉及到的课程众多,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等,而且每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魅力,从而,课程思政可借助于各门课程,将课程的吸引力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3]。

最后,课程思政具有实践性。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有效整合课内外的资源,既要立足课堂,也要走出课堂,高校要引导受教育者在初期建立一定价值体系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从站稳价值立场到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一)教师育德意识和德育能力不足

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塑造并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政课的任务,而自己所教课程只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割裂甚至对立的观点,助长了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错误倾向,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育人功能,使得课程思政的建设难以落实。同时,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挖掘自己所教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存在者能力的限制,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只能牵强地进行结合,这不仅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还可能冲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误区

高校学生是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后备力量[4]。然而,与社会寄予厚望和高度关注的身份不相称的是,部分学生认为,个人思想觉悟无法直接反映到学习成绩上,并且在未来就业中,雇主主要是根据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来选拔人才,由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冷漠不屑的态度,从价值取向来说,这是受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诚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时代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学术压力导致其无暇顾及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甚至认为在课程教授中穿插的思政教育是“洗脑”行为,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极大阻碍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

(三)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脱节

要想真正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必须整合课程、环境、资源等为其服务。但是,长期以来,思政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是思政部门的专职工作,且育人工作也被长时间认定为是学校的事情,大多数时间仅仅依靠学校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5]。学生在学校形成的初具雏形的价值观,没有经过社会情境的进一步深化,缺乏一系列的闭环合作,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稳固的思想素质,大大削弱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应对策略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困境,仅仅通过改善某一要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想思政元素“基因式”地植入各门课程,使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就必须对教学系统所涉及到的教师、学生、资源要素方面来精准施策。

(一)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

紧紧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建设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性和常态化的主要环节。首先,教师要具备大教学观念,大教学观念强调“全人”培育,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认为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6],教师的这种观念为激发教学生态的生命力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通过专门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从而具备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思政元素的能力,使课程思政成为深深扎根于课程的内在要求。

(二)激活学生主体自觉性

课程思政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激活学生主体的自觉性是课程思政育人效用有效发挥的关键。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开放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将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行为习惯。

(三)构建内外资源共享新模式

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校内外系统紧密配合,携手育人,打造资源共享的新模式。一是要形成校内育人合力,校内各部门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衔接,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的工作质量体系;二是建立校内外融合机制,适当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并编写配套教材,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来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

四、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短期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但课程思政是长远工程、百年大计[7],只要在明确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坚持各要素协同育人,就能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